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变法的遗恨 第八十三章 赵顼思变革 王陶劾...

本章节来自于 变法的遗恨 http://www.lishu123.com/79/79736/
    欧阳修离京的当天早晨,赵顼在退朝时说:“两府大臣随朕到清居殿榻前,我们专门讨论一下如何解决冗兵和差役法之弊。(鬼王的毒妾)”

    坐在龙床前紫花瓷凳上的有宰相韩琦、曾公亮和枢密使文彦博、枢密副使吕公弼等人,入内内侍省带御器械石得一和陈姝立在一旁侍候。曾公亮看了韩琦一眼,没有作声。韩琦是首相,入对奏事自然以他为首,自己是亚相,不能僭jian越。

    韩琦直了直腰,脸对着赵顼说道:“陛下忧国忧民,真乃社稷之福。臣以为张方平所言冗兵,是一个老话题了,大家都知道,冗兵是我朝一大痼疾,但还算不上最急的事务。臣向陛下提三点建议:先皇大行,陛下从权听政,只有大事急务,要及时裁决,其余如冗兵、差役法可缓则缓,宜从长计议,此其一;两府三司各有其职,惟当尽其材,尽其责,陛下不宜代有司行事,此其二;天下大事,不可操之过急,诸多章程,自有先后,此其三。臣生性鲁直,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三点仅供陛下参考。”

    韩琦一开口竟挡住了赵顼今天提出的两大议题,赵顼心中十分不快,但碍于韩琦是三朝元老,还是点了点头,说道:“相国之言朕会认真考虑的。”

    曾公亮见韩琦说完,略一欠身说道:“陛下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如今纳谏、改制、税收、漕运,都有起色,长此以往,何愁国家不治?”赵顼嘴里说:“卿之言甚是。(重生之抽奖空间)”心里想:你这话说的也和没说一样。

    赵顼的目光在曾公亮的白须上略一停留,又转向了文彦博圆润的红脸,文彦博知道该自己说话了,他说:“差役法害农,前朝大臣也多有奏章,当年范仲淹辅政时,以为天下县多,所以役繁民贫,首先废、并了河南诸县,但不久又全部恢复。就这样改改复复,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臣想差役法屡废不止,自然有他可行的道理……”吕公弼从旁插了一句:“祖宗所定之法,要推倒重来的话,谈何容易?还望陛下三思。”

    赵顼没有接着评价吕公弼的话,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清居殿外,默默沉思:即位三个多月来,朝堂之上,都是大臣请示,由他答复,答复的正确与否,年轻的自己,心里也没底。此刻,赵顼想由他提问,由大臣们来解答,其实是向老臣请教治道。可是大臣们应对都有点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没有一个说的让他满意。

    赵顼收回目光,他再次扫了一眼韩琦、曾公亮和文彦博、吕公弼,语调舒缓语气却十分沉重的说道:“古语云‘法天之大者,莫过于厚民生。’,‘民无生业,极困则虑生……乘间隙则萌奸宄,逼冻馁则为盗贼……’差役法害农日甚一日,如果遇到大饥馑,大劳役,奸雄一呼,所在必应。以今无事之时,尚有很多人家流离失所,况灾年多事之际呢?天下安危实系于此吧。’”

    “是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韩琦叹了一口气,接过赵顼的话头,“孔子视‘裕民’为仁政,百姓富足,君怎么可能不富足?百姓不富足,君又怎么能富足?”

    赵顼不觉提高了声音:“相国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差役法规定‘两丁抽一’如此沉重的负担,老百姓情何以堪?那样多的军费,国家又怎样承受得起,朕以为冗兵、差役非改变不可了!”

    曾公亮和文彦博、吕公弼都心里一震。(王牌特工)互相对看了一眼,三人眼神一碰,又齐刷刷地把目光转向韩琦。赵顼的话难以回答,韩琦老于世故,再次叹了一口气说:“不过……积重难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啦……”

    赵顼听了一愣,皱了皱眉,又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农业是天下之大本,差役之法扰得农人不堪其忧,再难也要改!”

    皇帝的口气越来越坚决,连老成持重的韩琦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他隐隐觉得,在赵顼这位年轻君主手下做宰相,怕不是那么轻松了。他言不由衷地说了句“陛下之言甚是,臣等愚鲁,不敢妄言,陛下何不诏告天下,集思广益普求改善之法呢?”

    赵顼的目光转向曾公亮,曾公亮连忙说道:“韩大人所言甚是,不过差役法害农,已非一朝一夕,要想革除,须经有司详议而后定。诏告天下博采众长之举,不妨一试。”

    赵顼对文彦博说道:“可让两制草诏,发至州、县,令中外臣庶条陈差役法利害和改革办法”文彦博躬身说道:“臣遵旨。(夺舍成军嫂)”

    赵顼并没有理会文彦博的应答,继续按自己的思路说下去:“朝廷用度,如此捉襟见肘,天下黎庶衣食住行也定然好不起来。民富才能国强,朕当用什么办法才能富民强国呢?”

    韩琦与曾公亮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知道真正小看了这个青年皇帝。自从太祖立国以来,历经五代,大多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致国力日衰。现在新皇帝突然要“改变现状以图富民强国”,谈何容易?他与曾公亮和文彦博能担当起这个重任吗?几人正面面相觑,忽听赵顼说:“今天就议到这里,诸位请回吧。”几人知道赵顼对今天的召对并不满意,然而他们也无可奈何,只得怏怏而退。

    他们走后,龙图阁直学士、原成都知府赵抃进宫谢恩,他已被赵顼调回京城任知谏院。赵抃叩拜后,赵顼很好奇地问他:“听说爱卿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有这回事吗?“

    赵抃回禀道:“那是别人的哄传,让陛下见笑了。”赵顼说:“我很想听听爱卿对朝政的建议。”赵抃说:“希望皇上选任有才能、有远见卓识、经验丰富的人为宰相。识别正邪,严肃政令。对军国大事谨慎稳重,重视危及国家社稷的意外。不要随意大赦天下,要容忍大臣的谏诤。”

    赵顼不禁一怔:赵抃也认为韩琦不够称职?他兴奋起来:“说得好!继续说下去。(至尊剑帝)”赵抃又说:“当今必须裁减五种费用。”赵顼问:“哪五种呢?”赵抃说:“宫廷费用浩大,宗室赏赐费用过奢,官员数量泛滥薪俸费用太多,军队人数庞大支出惊人,寺院宫观土木建筑太滥,耗费可观。”赵顼点头称是:“希望爱卿以后多有陈说。”

    赵抃告辞后,新除天章阁待制周孟阳颤巍巍地进来谢恩。周孟阳眼下虽然只有六十七岁,但因年老体弱,已经须眉皆白,而且老眼昏花。他刚要下跪,赵顼已经走下龙案,扶他起来,与他抱头恸哭:“看到您,朕就想起了大行皇帝。”连立在一旁的石得一、陈姝也泪流不止。

    赵顼又说:“爱卿对先皇,功莫大焉,朕时时记在怀中,怎么几日不见,又老了许多呢?”周孟阳说:“这几年,老臣一直在生病,所以现在耳聋眼花,行走困难。今天,老臣上殿,一是谢恩,二是请辞。我身体不好,不能占着位置,天章阁待制皇上还是另用新人吧。”赵顼说:“爱卿身体不好就养着吧,以后,除非给朕讲经,不用上朝了。拥立之功,这朝中谁人能和你相比?”周孟阳千恩万谢地走了,赵顼一直送他出了清居殿大门。

    四月八日,御史中丞王陶终于撕下面皮赤膊上阵了,他早朝时高声上奏:“皇上,臣要弹劾宰相韩琦、曾公亮等人。”赵顼愣了一下,然后轻声说:“既然都在朝堂上,你不妨把奏章一,让大家听听。(唐砖)”韩琦、曾公亮以及其他在朝之臣都睁大了眼睛,直视着王陶。

    王陶视而不见,打开本章,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韩琦和曾公亮不押常朝班,御史台询问再三,韩琦等充耳不闻。且韩琦从嘉佑末年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骄主之色超过了汉朝的霍光、梁冀。韩琦等久居重位,新辅嗣君,将千官瞻视之朝堂,当做自家的房屋一样;对皇上傲慢无礼。阻挠台文,侮傲风宪。宜加显罚,以警示群僚。臣等劾奏韩琦,也是为了保全韩琦一族以得善终……”

    王陶越说越起劲,极口诋毁韩琦,大有不将韩琦逐出朝堂决不罢休之势。韩琦是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是名望很高的元老重臣。王陶的本章令百官大吃一惊:韩琦平时不是一直提携王陶吗,王陶怎么弹劾起他的恩人来了?大家怔怔地望着韩琦。只见韩琦也正神情复杂地望着王陶。王陶回避着韩琦的眼神,仍然面对赵顼在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因为事发突然,韩琦气往上涌,竟然听不清王陶后面又说了些什么。

    赵顼也立刻觉察到朝堂上气氛不对,他扫视了一下百官的神情,大多是对王陶奏章非常反感的神态,再看看六十岁的韩琦脸色由红而白,又由白而红,须髯在微微抖动。此刻赵顼的心情是复杂的。他自幼饱史书,知道王陶将韩琦比成两汉专横擅权的霍光和梁冀是言过其实了。赵顼并不认为韩琦有多么飞扬跋扈,也知道韩琦一力扶持先皇功不可没,但韩琦为人固执,不大爱听他这个青年皇帝的话,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他历经三朝已锐气全无,不可能配合自己去大刀阔斧地整改朝纲了。经过自己深思熟虑激活的王陶这枚棋子今天果然跳了起来,赵顼打定主意:走一步看一步吧。

    王陶的奏疏念完了,朝堂上出现了死一般的寂静,过了好半晌,都无人吭声。于是赵顼字斟句酌的说:“韩相国年高德劭,王中丞有什么话不能和韩相国本人交流,而要上章弹劾呢?这样吧,王大人的奏疏让韩相国带回去看看,此事以后再议,退朝!”

    退朝后,翰林学士王珪对知制诰范镇说:“这下韩琦麻烦了,王陶是皇上身边的人,他这样弹劾可不是闹着玩的!”“王大人尽管放心。”走到他们身边的吕大防插话说。吕大防上次因诋毁欧阳修被贬出京,后经文彦博说情,留京降职为屯田员外郎。王珪有点瞧不起地问:“员外郎有什么高见吗?”吕大防说:“你们看着,不出半月,王陶非外放不可。”

    韩琦从石得一手中接过王陶的奏疏,来到中书省时,见僚属们都用同情的眼神看着自己,他不由得在门前停住了脚步。他下意识地看了看中书省门前那颗高高的紫薇花树,那树似乎也和他一样在沉思。这一株紫薇,还是宋太祖建隆年间所栽,细算起来已有百年树龄,长得盘根错结,,上面生发出数十根枝条,真的是枝繁叶茂,一片浓荫。

    韩琦原本对这株紫薇熟视无睹,今天却不觉怦然心动:树大招风啊,这棵紫薇树姿优美,树干光滑洁净,再过两个月就要开花了,紫薇花期极长,由六月可开到九月,故有“百日红”之称,韩琦想到这名字,不觉又打了一个寒颤:俗话说‘树大招风’,‘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是不是新皇帝不待见我?我的辅政之路已经走到头了?难道老夫竟要败在王陶这条忘恩负义的中山狼手里吗?

    “相国怎么不进去?”文彦博有点幸灾乐祸地从枢密院过来,站在韩琦后面问。韩琦掉过头来:“原来是文大人,我正在想着早朝的事,文大人请里边坐。”文彦博来到韩琦的单间坐定后对韩琦说:“相国还记得王陶除詹事时我对你讲过的话吗?”

    原来初建东宫时,英宗用蔡抗为詹事,而韩琦又推荐了王陶。那时文彦博私下里曾劝过韩琦:“王陶为人阴险忌刻,还是不要用他吧。”韩琦当时没有听从文彦博的劝告,还是推荐了王陶。韩琦回想起这件事,只有对文彦博苦笑着:“惭愧!当初没有听文大人的劝,本人醒悟得太晚,这是应该得到的报应!”文彦博说:“在下以为相国应该向皇上解释清楚宰相不押班的原委,免得受小人陷害。”韩琦谈论一口气:“文大人,我算想开了,解释不解释都不重要,关键得看皇上自己怎么想吧……”

    韩琦终于听从了文彦博的建议,去延和殿见了赵顼。赵顼非常客气地请韩琦坐在自己身边的青花瓷凳上,韩琦激动地对赵顼说:“圣上,臣侍奉三朝,拳拳此心天日可表,臣不是跋扈者,陛下若看臣不顺眼,派遣一小黄门到臣跟前,就可以绑好臣去办罪了。”赵顼听了韩琦的话,为之动容,连忙说:“相国怎能这样想,你是大有功于社稷之臣,这一点朕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谁也不能动摇你在朕心中的地位。王陶上疏的事你不要往心里去,朕自有理会。”几句话说得韩琦老泪纵横,谢恩而退。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君姝筱的小说变法的遗恨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变法的遗恨最新章节变法的遗恨全文阅读变法的遗恨5200变法的遗恨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君姝筱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