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母亲的重生 二百零一

本章节来自于 母亲的重生 http://www.lishu123.com/71/71038/
    母亲回家将医学院的实习生下乡收医药欠账的事说给父亲听,还说起在收帐的过程中,被人放狗咬伤的事。父亲和母亲在议论起这些事的过程中,都当是别人的事,没有将去医学院治病可以欠医疗费的信息与母亲的病联系起来。而母亲也隐瞒了两个实习生曾一再劝母亲去医学院检查病的事。在父亲母亲心里,去医学院治病的事遥不可及,最少要自己拿得出一笔钱来去住医院,在治疗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费用。我家没有这笔钱,大笔的钱父亲和母亲一样没有胆量去外面借,那年头的钱也不好借。父亲母亲更害怕欠医院的钱,一到年底医院要派人出来催收,还不出钱的滋味父亲母亲是深有体会,并且刻骨铭心的。

    早在母亲怀起我快要出生的时候,看见离我家不远的供销社处理小锑锅,两元钱一口,父亲想着买一个小锅等母亲坐月子的时候好用。当时父亲身上没钱,去对母亲说的时候,母亲也没有钱。两个人商量一阵,决定找熟人先借两元钱将锅买回,借钱的时候是月底二十五号,每个月父亲都是三十号发工资。父亲找朋友借钱的时候说好三十号还钱,结果临近发工资的时候,出纳耽搁了,当天发不成工资。父亲是个很重信用的人,觉得到了约好的期限还不了钱,没脸出去见朋友,急得在家与母亲抱头痛哭。结果母亲在三十号傍晚出去,分别找了几个人借钱,才凑齐了两元钱还清了父亲的朋友。

    这件事情过去了好多年,仍然像阴影一样留在父母心里,所以父亲母亲根本不敢想象,要找人借一大笔钱去城里治病的后果会怎么样。并且以我家的现状和人脉关系,不可能找谁借得了一大笔钱,还别说我家能不能还上,母亲的病到底会治得如何。母亲对于治疗自己的病,一直最害怕的就是,为治病欠下一大笔债,然后自己病逝了,留下一笔债务给父亲或者给子女。

    住在母亲上班的旅馆里的两个实习生,都是学医的,看着母亲有时候脸都肿亮了的样子,觉得母亲的病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想不明白为什么每次与母亲谈起治病,母亲都将话题岔开,感觉母亲是不知道这种病情的危害性。

    两个实习生在旅馆里住了差不多有半个月时间,实在是去乡下收不到欠账了,准备回医学院交账。临走的时候,两个实习生在住宿登记的柜台上结住宿费用时,看见母亲正好不在,随口问起其他的服务员。说魏阿姨病得这么严重,为什么不想着先去治病,还一直坚持上班。李玉说她家四个孩子,家里经济非常困难,没有工资就会面临着揭不开锅,她又一直生病,在街上卫生院断断续续医了不少的钱,一直没有好转。

    两个实习生离开旅馆的时候,与母亲和杨玉李玉一一道别,在与母亲道别的时候,一点都没有说什么。没想到两个实习生走后没几天,公社旁边的邮电所突然叫母亲接电话,说是泸州打过来的。母亲疑惑着向邮电所走去,拿过听筒才知道是那个叫李代智的实习生打来的,母亲恍恍惚惚地接完电话,觉得像做梦一样。电话那头给母亲约好时间,叫母亲某天某时去泸州医学院检查病,说是帮母亲联系好了医生,叫母亲一定要按时到,并特别强调叫母亲不必考虑检查费和医药费的问题。

    母亲在整个接电话的过程中和接完电话的过程后,一直神思恍惚,明明将通电话的内容记得清清楚楚,却不敢相信是真的。接完电话回到茶馆烧开水的灶台面前,想了又想还是觉得像做梦一样。为了证明接电话的事情是千真万确的,母亲不断地重复着将通电话的内容讲给喝茶的几个老顾客听,讲给一起上班的同事听。喝茶的几个老顾客听了母亲的话,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都叫母亲最好别去相信,说谨防上当受骗。

    晚上下班回家,母亲将接电话的事情说给父亲听,父亲到说可以去试试,母亲也说她也是这样考虑。母亲说去了说不定会有一线希望,她相信得下那两个实习生,再说我这么穷有什么好骗的。到了约定的时间,父亲请了一天假,陪着母亲去泸州医学院,走的时候从茶馆经过,几个喝茶的老顾客一直说不该去轻信两个陌生人,万一上当受骗,人生地不熟的,叫父亲母亲千万要小心。

    父亲母亲到泸州医学院的时候,那个叫李代智的年轻人在说定的地方等着,接着母亲他们,李代智一边给母亲简单说了一下情况,一边带着母亲开始了一科一科的检查。李代智和那个小余一直陪着母亲做检查,他们的同学遍布各个科室,包括检查化验和中西药房还有中西医。检查完他们认为该要检查的几项,李代智说叫母亲和父亲回家等结果,检查结果出来才看怎么样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母亲和父亲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

    第二天母亲到茶馆上班,很多喝茶的熟顾客都很关心母亲去医学院检查病的事,特别是关心母亲去这趟医学院花了多少钱。母亲将去医学院的情况详细地说给他们听,尤其是听到母亲说,一共花了她和父亲步行到泰安后过河的船费,和检查完病后去医学院附近的面馆与父亲一人吃了一碗素面的钱。听完后大家都表示难以置信,说想不到真有这种好心人,真有这种好事情,而且恰巧让母亲撞上了。

    母亲从医学院回来后,一直等检查结果,没有对治好病抱有多大的希望,从病重的时候开始,母亲就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母亲就是那种死也要死个明白的个性,在母亲心里,一直有想将自己的病来一次彻查的想法。只不过鉴于我家的经济情况,一直没有将这种想法说出来过。几天过后,李代智打电话给母亲,叫母亲再去一趟医学院,让母亲找人调换一下上班的时间,说很有可能要在城里住一晚上。母亲在电话中对李代智说,我家大女儿最近一直叫头晕,对方说将你女儿一块儿带来,顺便让医生替她看一下。

    就这样我和父亲母亲一起去了城里,在我们街上的时候,走到什么地方都感觉很清静,空气也很好,虽然逢场天也有喧闹的时候,但比起城市的喧哗和车水马龙的声音,实在算不得什么。走在城里的街道上,人也多车也多,店面也多,那时的店面都不华丽,房子也不怎么好,有些街道甚至还有茅草房。但是足以让一个没进过城的黄毛丫头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空气也没有乡场上的空气清新。整个人感觉很不舒服,有点被闹得晕乎乎的感觉,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我是第一次进城,心里很紧张,紧紧地跟在父亲母亲身后,生怕在城里走丢了。对两边街道上的一切都来不及欣赏,错过了许多沿途的风景。从江城分路往医学院走,一路往斜坡上走,路过钟鼓楼的时候,父亲回过头指着街道左边像塔一样的建筑对我说,这就是泸州最高的建筑,叫钟鼓楼,楼顶上四面都是像大号的瓷盆那样大且圆的时钟,每到一个小时的整点,闹钟就会发出撞击和报时声,全城都能听见。上面安装的是那种大型自鸣座钟,指针同时转动,自动报时,声及远郊。钟鼓楼高20米,四层砖结构,楼顶五个尖塔,底呈正方形,边长6.45米,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泸州兵备佥事薛甲主持修建,主要作报时,报警之用。

    我回过头看了从江城分路往钟鼓楼走的地形,沿着街道是一路往上的缓坡,钟鼓楼的位置在缓坡之上,地势原本就高,下面又规则地垒砌了条石。当时没什么高楼,高的楼层就是两层楼三层楼,地基矮楼层的空间也矮,楼顶还是盖的青瓦。所以钟鼓楼显得特别的高,不管是泸州城里的人,还是去过城里看过钟鼓楼的人,还是泸州周边一些县份和相邻城市的人。关于钟鼓楼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传说,一句顺口溜形象慨括了钟鼓楼的耸立,并且这句顺口溜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钟鼓楼,但都知道钟鼓楼,还将描述钟鼓楼高度的顺口溜背得滚瓜烂熟。无论是谁一说起泸州的钟鼓楼,就会说:钟鼓楼钟鼓楼,陷半截在天里头。

    过了钟鼓楼沿着街道一直往深处走,走一段街就到了医学院。我们到达医学院住院部的大门口,李代智医生和余医生已经等在那里了,李医生说母亲的检查结果出来了,所检查的几项都没有问题,还要进行其他的进一步的检查。母亲的心情有点复杂,医学院的检查结果到了最后与平时在卫生院的检查结论一致。母亲一直就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病情有点古怪,都病得支撑不住了,就是检查不出病因,活该要不明不白地死去,难怪吃了那么多的药,打了那么多的针,一直没有效果,不知病情就不能对症下药,也不能怪卫生院的那些医生的医术有问题。

    母亲说她的病检查不出来就算了,不想再做检查了,其实母亲是想着怕麻烦了李医生他们,毕竟自己又没掏一分钱,弄得李医生和余医生还要到处去欠人情,提出看看我大女儿的病就是。我那个时候头顶上长了一个像黄豆那么小的一个肉疙瘩,其实不痛不痒的,就是每次用梳子梳头的时候,时不时的就会被梳齿刮伤。刮伤结痂后没事总惦记着用手去揭掉痂,常揭常感染,经常被我自己弄得又是血有是黄水,头发粘在上面。加上我又常常头晕,一直怀疑头晕与头上长的小肉疙瘩有关。我对父亲母亲都说过几次。所以母亲第二次去城里看病的时候想着带我去让医生看一下。

    李医生看见母亲一听说没有检查出结果,有点紧张有点绝望。就对父亲说,看病不能半途而废,之前的检查是我和几个学中西医的同学,考虑到你们在卫生院已经医治了那么长时间。来医学院安排去检查的都是几项大病的检查,现在排除了一些怀疑的病,剩下的检查就简单了,估计病情也不复杂。母亲一听李医生的话,立刻精神了许多,很配合地又去做了几项常规检查。

    检查完了母亲需要检查的各项,李医生将我带到另外一个医生处看了一下头顶上长的肉疙瘩,然后问了我一些平时头晕的情况,最后说头晕与头上的肉疙瘩无关,是属于营养不良贫血造成的。头上的肉疙瘩是长在头皮表层的,只要不继续长大,可以不去管,不断长大的话就去外科割掉。

    母亲在医院的一切检查完毕,李医生和余医生将我们送到了顺着医学院那一排房子,往钟鼓楼方向走,距离医学院大门口六七家店面的地方,是一家比较简陋的旅社。他们说我们还没到之前就去旅馆帮我们预定了房间,想着这里的旅社,条件是简陋一点,住宿费用比较低,离医学院也近,便于第二天一早看病。这间旅社与我家前面的旅社摆布差不多,也是一进大门的进深很长,房子中间有一大天井,我们住的天井里面的房间。是那种一小间房,对应着摆放的两张床,是很旧的竹块编织和着稀泥糊成的壁头,旅社的房子内外的确不如我们街上的旅舍好,但却旅客众多,住宿费比起我们街上要高好多,并且我们知道这样的住宿费在城里是算便宜的。这家旅社的旅客多到过道上都住满了顾客,难怪李医生他们要提前一天去旅社打招呼,给我们预订房间,不然的话我们就得和过道上那些人一样睡在过道上。看得母亲羡慕不已,一直说这城里就是好做买卖,生存空间真好。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孙戈的小说母亲的重生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母亲的重生最新章节母亲的重生全文阅读母亲的重生5200母亲的重生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孙戈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