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母亲的重生 一百九十一

本章节来自于 母亲的重生 http://www.lishu123.com/71/71038/
    走过林场的面条加工房和很大的晒坝,又是一条往前延伸的支街,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就住在晒坝边上的青瓦房里,好像是住的林场的房子,这个同学的父母都在林场工作。顺着晒坝长度往前延伸的支街比一般的支街窄,其实就是连接通往乡下稍宽的石板路的一种从宽到窄的过渡。这条很宽的石板路也像街道一样,有着像街一样排列整齐的房子,房子里又都是居住的半工半农的住户,也就形成了支街。

    沿着林场的晒坝一路往通向乡下的方向走,右边是很大很长的晒坝,左边是很长的一排房子,住着一大家子。这家人的小女儿与我是小学的同班同学,早先的时候房子没有那么长的一排,子女慢慢都长大了,就从正房体往两边延伸着修,才形成了后来的一排进深很浅的房子,瓦房草房都有。过了这一排长房子就是街上的另外一口大堰塘,水质没有我家后房外的堰塘好,差不多下半场的街道上的住家,和堰塘附近的农家户都在这口堰塘清洗衣服。

    这堰塘我是非常熟悉的,沿着一大圈的堰塘坎哪里有个田埂上的缺口,哪里有坨石头,我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不是因为我在这口堰塘清洗过衣服,清洗衣服的地方就在石板路边上,隔着很长的石板路,顺着堰塘的长度,有一条像修的水渠一样的渠沟。这渠沟坎与堰塘的长度相同,清洗衣服就在渠坎上,可以容纳十多个人同时清洗衣服,堰塘的其它三方都没有可供清洗衣服用的大石头。我对这口堰塘的周边熟悉,是从弟弟稍大一点开始,每年夏天弟弟都偷偷地去学游泳,那时都不叫游泳,叫洗冷水澡。这种私自下水的行为,都是家长和老师不容许的,我家也不列外。

    弟弟特别爱洗冷水澡,下场口这口堰塘是每年夏天去得最多的,反而是我家后房外的堰塘去得少。我家后房外的堰塘离家和父亲母亲上班的地方特别近,往往刚下水一会儿,就有清洗衣服的回街上说,谁谁的娃娃在堰塘洗澡。一会儿工夫就会被父亲母亲赶去抓个现行,少不得会挨一顿骂。在下场口的堰塘洗澡,父亲母亲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久了,无法去下场口的堰塘找弟弟,就只能是父亲估计弟弟又到哪口堰塘去了,由我去找。

    我去找就是枉然,看着弟弟和弟弟的一干朋友在水里游过来游过去,叫破了嗓子都不会理我,吓唬他两句就玩失踪,在堰塘这边那边大玩藏猫猫。每当这时我就急得围着堰塘坎跑,累得不行气得不行,一点办法都没有,下场口的堰塘坎不知被我围着跑过多少圈。

    堰塘在石板路左边,石板路右边是一排房子,早先还是清一色的茅草房,后来陆续换成了瓦房,大都是一些半工半农的住户。那个时候半工半农的住户家里是很让人羡慕的,街上的老人有句口头禅,说一工一农,一辈子都不穷。这些话不无道理,据我所知,我的一些要好的家住农村的同学,就穷在家里没有经济收入。需要从街上买回一些日用品,替孩子交学费之类的开支,或是生疮害病需要钱,都是靠卖家里的粮食,所以每年家里的粮食总是弄得青黄不接。到了来年田里的稻谷还没成熟,家里就没有充饥的粮食,背着背篓到街上找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户借供应粮,通常都是借粗粮还细粮。

    一工一农的家庭就不同,不管是粮食还是蔬菜,只要种了就会有收成,家里需要开销现金的时候有工资在,不用卖家里的粮食。这种结构的家庭虽然不是很富有,也不会穷到哪里去。林场那一段的支街上住着的人家户,几乎都是半工半农的住家户,还几乎都是手工业单位的男女职工。我家的一个隔房叔叔,也住在堰塘那段石板路右边的临街的房子侧边,这个叔叔也是典型的一工一农的家庭结构。不同的是叔叔是我们街上中心学校的校长,婶婶和叔叔婶婶的子女在乡下,那个时候子女的户口都是跟随母亲。

    走过石板路旁边的堰塘坎,就是去往四面八方的乡下的路。站在与堰塘坎同样长度的石板路尽头,左边是一条通往乡下的大路,那条路对我而言一直不熟悉,不知道通往哪里的乡下,那条路通行的人相当多。石板路正前方对着的一条稍宽的石板路,是通往泸州城里的路,从那条路徒步三十里到泰安,到了泰安搭过河船,上了船要经过很多郊区的小地名才能到达泸州。

    我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没有去过城里,挨近堰塘坎那一段通往城里的路却很熟悉。父亲的理发店理发的剪子,每个月都要送去泸州城里的理发店去磨一次,父亲上班的理发店所有的人都不会磨剪子,去一趟城里往往要耽搁一天的工夫,还要天不亮就从家里启程。去城里磨剪子算是出公差,耽搁那天的时间有基本工资,就是自己要往返辛苦,又是步行。没有人愿意去,父亲去过几次后,一直想暗中去学磨剪子的技术,磨剪子的师傅又觉得磨剪子是一门很了不起的技术,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话,说是有艺不孤身。意思是说有了一门技术就可养家糊口,有了技术成家立业指日可待。

    磨剪子的师傅生怕有人将技术偷学了去,每当有送剪子去磨的人在场,师傅就会推三阻四,借故将来人支开,然后等磨好剪子再去付工钱走人。父亲为了去看着磨剪子的师傅现场磨剪子,说了很多好话,费了不少心思,一直不敢自己下手尝试。母亲是个敢想敢闯的个性,一直鼓励父亲,说和尚都是人做的,磨个剪子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活,多看多尝试就能成功。

    理发店到了每个月要送剪子去城里磨的时候,父亲总是自告奋勇要求自己去,之前去城里都是理发店的几个男职工排队去,没人愿意去也没人好说什么。后来有父亲自告奋勇要去,理发店的所有人都求之不得,都觉得去城里是一趟苦差事。后来父亲去城里磨剪子的时候,买到了磨剪子的工具,又去了几次城里仔细观察磨剪子师傅的手法。父亲开始在家里尝试着磨自己用的剪子,一年多过后,父亲终于掌握了磨剪子的技术。不但理发店里的剪子是父亲磨,公路上那些偷着理野发的人也将剪子送到我家里找父亲磨。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孙戈的小说母亲的重生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母亲的重生最新章节母亲的重生全文阅读母亲的重生5200母亲的重生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孙戈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