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母亲的重生 一百二十三

本章节来自于 母亲的重生 http://www.lishu123.com/71/71038/
    我跟在母亲身后,一路小跑着出了通道,街上不断有人边往公社的方向跑,边拉着看完鱼往回走的熟人询问,回走的人很激动,说得眉飞色舞,指手画脚,语无伦次。大意是说不知是条什么鱼,通体泛红,红中泛黄,有打鱼的小木船那么长,近三百斤重,尾巴通红透明,正平放在公社门前的街中间,理发店隔壁的大餐馆门口。

    知道了看鱼的地点,我立刻放慢了脚步,不再上气不接下气地跟在大人们身后,开始边走边东张西望,一路耍着过去,从四管会往公社方向走,可能是看鱼的缘故,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像赶集一样,全都三三两两,拉拉扯扯,嘻嘻哈哈。沿途不断有人在高声喧哗,猜测判断着大鱼的年龄,以及怎样才能将这么大的鱼拉上岸。说若非是捕鱼高手,经验老道,说不准是人将大鱼拉上岸还是鱼将人拖下水。

    快到弥陀缝纫社的时候,缝纫社的职工还有一些街居民背儿抱女挤在一起,满满地站了一街沿,想必是看完鱼还不想立刻离去,所以老老少少挤在房沿下尽情地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缝纫社斜对门的综合商店呈三角形的很宽的口面,因为地处凸显的三角地带,几间门面像张开的大雁翅膀,一面斜连着四管会方向的店面,另一面斜连着通往卫生院支街的店面。综合商店长且狭窄的房沿下也站满了正看热闹和看过热闹的人,有的不断相互窃窃私语,有的不说话,静静地站着,眼睛望着餐馆门口围得结结实实的人墙,不知道想着什么,从面部表情看,眼睛看的和内心想的明显不在同一个点。

    缝纫社往正街的方向走过去,第一间店面是理发店,理发店有个姓杨名永芳的女工比母亲大几岁,与母亲十分要好,无话不谈。杨永芳的丈夫姓潘,是弥陀综合商店的职工,比我父亲大好几岁,就在理发店斜对门的大雁形店面里上班,负责销售店面门口摊点上的布匹,很大的一个布匹摊子,用几条长条木板凳,上面平放着店面取下的两扇长门板,门板上堆满了布匹,主营蚊帐布,做被子用的白布和很鲜艳的纯棉的大花朵朵和鱼虫飞鸟,龙飞凤舞图案的被面布料。再有就是青布蓝布和纯色的大红布。摊点后面的店子里面是一米来高的木制柜台,柜台的两头衔接在两边的墙壁上,柜台的中间有一段空虚的可以掀开的活动木板,是当班售货的职工进出的地方,进出时将活动的木板一端掀开,过了再将木板放下,活动的木板刚好合在柜台台面的一处接缝处。

    柜台离后面的墙壁一米左右宽,柜台内有两层隔板,各层隔板的空间摆满了小商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隔着柜台前面的玻璃望过去,阳光明媚的时候,许多亮晶晶的玻璃制品和不锈钢制品反射得光怪陆离,熠熠生辉,令人眼光撩乱,目不暇接。墙壁上做了木制货架,根据规划出的需要陈列商品的规格来隔出的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空格,昂贵一点的商品,货架边沿做有交错着推移的薄且透明的玻璃,货架和货柜里装着满满的百货,生活所需,一应俱全。这个店面在当时是弥陀区综合商店最大的店面,也是百货品种最多最齐全,所处的地段是正街和支街分支的三岔路口,人流量最大,是各种交易最集中最繁华的地方。

    这个店面的货架和商品的摆放法在当时仅次于供销社,与我们街上的综合商店的店面和货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母亲所在的商店,不论是店面和摊点还是货架,都相当简陋,简单到在店面的墙壁上钉几颗在铁匠铺定做的长铁钉,将铁钉固定在墙上,在几颗隔着相应距离的平行的铁钉上搭上木板,就是货架了。所以母亲在看过弥陀综合商店的这个大店面后,常说商店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中间的差距不是商店与商店本身的差别,而是地区地方级别的差距。

    当我走到看大鱼的地方时,围观的人散去了许多,剩下的大都是些大大小小的孩子和几个共同捕获住这条大鱼的中年男子。还有几个一直守着这条大鱼观看和讨论的老者,谈论的话题从这条大鱼的生活习性,到大鱼的捕食,再到大鱼的颜色和名称。我挤进人群时,大鱼顺街平躺在地,可能是受伤的缘故,鱼的身体还在痉挛似的颤动,鱼尾偶尔动一下,显得无精打采。

    鱼腮后面一点有几处明显的伤,是三四个小洞,像是被下到水里的很大的铁钩钩住过,想必伤口很深,不然这么大的鱼不会轻易被捕获并拖上岸。大鱼湿漉漉地躺着,脊背到肚子一半的地方呈深橘红色,一小半的肚子呈黄色,从鱼头到鱼尾足足有划着在河中撒网的小木船那么长。鱼鳞很大一片片湿亮地附在肥厚的鱼体上,几个半大的男孩手里拿着小铁皮的水果刀,有一下无一下地将刀尖往鱼身上戳,戳了许多小伤点。

    还有孩子拿着细长的竹棍,敲打鱼的头和嘴,围观的大人和捕获鱼的中年人始终没有出声制止,大概是觉得鱼既然捕获了,开膛破肚是迟早的事。一直站在大鱼旁边的几个老者和一些看热闹的人与几个捕鱼者交谈的话题从分析这条鱼的种类,转换到如何处理这条鱼,显然如何将这条鱼卖掉成了核心话题。

    首先是没有人买得下这条鱼,买不起不说,买来吃不了,如果是住家户买,最多一斤两斤。看热闹看稀奇的人多,想买鱼肉的几乎没有,很多人都猜测这是一条老鱼,脊背的橘红和肚子的黄色是年深日久形成的。用迷信的说法,这条鱼恐怕都快成精了,许多人表示不敢吃这鱼的肉,像这样的鱼少说也经历了上百年或更久,肉质无疑会粗糙。

    人们议论说:这条鱼从外观看像是鲤鱼,我看得最多的是小鲫鱼,这条鱼在我眼里就是大鲫鱼,父亲常常早起,天刚蒙蒙亮,拿着自制的钓鱼杆和瓷盆去我家后面的堰塘钓鱼,所钓的鱼不论多少,在上班之前拿到街上卖掉,再去理发店上班。我常常在父亲卖鱼的时候,蹲在瓷盆旁边看,都是大小不等的鲫鱼,大的像成人的手巴掌大,小的二指大,甚至更小。

    到了下午两三点钟,大鱼几乎是死了,没有一个买家出现,吃过午饭的人们又陆续来到街上,围在大鱼旁边。几个捕获大鱼的男子有些着急,脸上没有了之前的得意,又来了几个捕鱼为生的男女,既来关心卖鱼的情况,又有一些羡慕嫉妒,还有一丝幸灾乐祸。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孙戈的小说母亲的重生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母亲的重生最新章节母亲的重生全文阅读母亲的重生5200母亲的重生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孙戈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