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母亲的重生 一百一十 一百一十一

本章节来自于 母亲的重生 http://www.lishu123.com/71/71038/
    家祖祖的离世,为她近八十年的苦难人生历程画上了句号,而母亲却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的,一个人一颗心,孤独的心路历程。因为我家在公社隔壁,家祖祖的丧事不能按照传统习俗请来一大帮阴阳道士,整夜整天的吹吹打打,做这样的法式,那样的迷信,虽然当时并没有大力提倡破除迷信,尤其是丧葬。作为政府的立场不可能明确支持任何个人或家庭进行任何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当时的这样运动那样运动不断,且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父亲母亲目睹了那么多的批斗和改造,很多时候,批斗会台上台下不过几步之遥,而台上台下的角色互换不过嘴皮一张一合之间。我家在公社干部的眼皮底下,按照习俗办事,动静太大,等于是公然挑战公社干部的权利和权限,如果有人别有用心,父母一定会吃不完兜着走。当年爷爷的去世就是最好的见证,很多年过去,一想起爷爷的事,面对形形色色的运动,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很怕有人拿爷爷的事出来大作文章,殃及子女。

    父亲和母亲都不是很相信迷信,觉得人死如泥,老人活着的时候尽力而为,孝敬体贴老人,让老人活得开心顺心,才是孝顺,办丧事的一些老规矩,除了是前人兴后人跟之外,纯粹是做给别人看,对亡人没有一点作用,反而折磨了活人。父亲说对待老人最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尊敬他,顺从他。说如果老人在世的时候对老人不孝顺,丧事办得再热闹,哭得哪怕呼天抢地,别人同样要戳脊梁骨。母亲和父亲商量家祖祖的丧事一切从简,以免节外生枝。父亲替家祖祖选了上好的棺材,说棺材好是亡人享受了,能起到保护尸骨的作用,请了替家祖祖净身和换老衣的人,请了一个阴阳和一个道士,阴阳负责替家祖祖选坟墓和择下葬的日子,道士拿了锣鼓在停棺材的堂屋轻轻地敲打了一阵,然后对着棺材清说,叫着家祖祖的名字,告诉她哪日哪时从什么地方出门,途径哪些地方,将在什么地方安葬,以后那里就是你的家了。这是最简单的办丧事的过程,这种清说叫指路。

    家祖祖的坟地选在下场口,顺着公路出去大约一里地的一个叫石延沟的地方,从公路下去走一条田梗就到,葬在田梗尽头旁边的树林边上,这个坟地在公路旁,花的钱多一些,父亲说离家近,离公路近,便于以后过年,清明,飘坟挂纸。

    从我家到家祖祖的坟地要路过一个叫岩湾的地方和我们街上的粮站,岩湾是公路边的一个峡谷,地势很低,从下场公路口一直往前走,几分钟就到岩湾了,顺着公路延伸而去,公路的左边是一条很宽很平坦的石板路,石板路沿路有很多居民住宅,石板路一直延伸到一扇石拱门,石拱门内就是火神庙,有剧团演出的时候,这扇在戏楼坝旁边拦腰敞开的拱门就会临时被封闭,这样才能保证没人逃票。石板路到了石拱门边转向,顺着公路延伸的方向往前延伸,一直通往火神庙背面的乡下。岩湾便在这公路和石板路到转向延伸出去,刚好形成一个凹陷的座椅状,由于公路和石板路地势极高,岩湾的三方都像悬崖峭壁,并且草木茂盛,四季长青。常有人将绳子系在腰上,绳子的一端挂在悬崖的树枝上,吊着绳索攀岩而下,割猪草,找草药。岩湾是我们街上榨油的油房,专替粮站榨油。那时榨油是传统工艺,全是力气活,榨油时是用很大的圆木,几根架在一起,几个人推着圆木,吆喝着一齐发力,撞击前面装满炒熟了的菜籽的器皿,菜油因为受力,才能从捣烂的菜籽泥中分离出来。岩湾里住着姓匡的一大家子,就是专门负责榨油的工人,榨油的技术是父传子,一家几代人都在作坊忙活,一家老小从头到脚,满头满脸都充斥着菜油的味道和菜油的光亮。岩湾方圆半里地就能闻到菜油的味道,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过了岩湾,路过公路边的一口小堰塘,从公路的左边一条小公路进去,就是粮站了。很大几排粉刷过得土墙瓦房,很宽的几片混泥土坝子,好几个像碉堡一样的粮仓,粮仓顶上盖着厚厚的崭新的稻草。还有很多晾晒挂面的木桩竹棍,一间很大很高朗的青瓦房,突突突地冒着油烟的打谷机,大小齿轮咬合着吐出面条的做面机。再有就是凭购粮证开票的窗口,和一间买米打油的门市部,这就是囤积着全公社居民职工生存的粮油,和全公社各大队各生产队上交公粮的地方。

    三妹出生的同年,在气矿养路队工作了整整四年的叔叔被下放回家,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初中66级、67级、68级毕业的青年,全部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锻炼。叔叔和街上的许多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号召,成为街上第二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小学毕业辍学在家的姑姑也强烈要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年仅十六岁的姑姑原本不在那一批下乡的范围内,父亲母亲也不同意姑姑去当知青,觉得姑姑年龄小,又是女孩子,乡下的艰辛父亲母亲是知道的。想让姑姑先留在家里,等叔叔下乡去后看情况再决定姑姑的去留。

    姑姑听说下乡当三年知青后,就会调回街上安排工作,一再坚持,态度坚决地要求与叔叔一批上山下乡,与几个要好的既是同班同学,又是街坊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悄悄去公社报了名。姑姑去意也决,父亲母亲见留不住姑姑,又怕叔叔和姑姑被插队到很远的乡下,母亲想到有个舅舅在离街很近的建设大队当队长,也就是我的舅爷,是外婆最小的弟弟,这个大队在公路边上,出脚方便,离街只有大约三里路的样子。决定去找这个舅爷帮忙,让叔叔和姑姑去那里插队。自从外婆改嫁后,母亲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与外婆的娘家人素无往来。事实上我家太穷,也没有亲戚可往来,为了叔叔和姑姑,母亲决定亲自上门去找这个没怎么联系的舅舅帮忙。后来如愿以偿,姑姑插队到建设二队,叔叔插队到建设一队。

    1970年6月6日,叔叔姑姑和街上许多男女青年一道,在公社大礼堂集合,统一领取了蚊帐被盖,小木柜,锄头镰刀草帽和毛主席语录本。浩浩荡荡,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带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满腔热忱,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洪流中去,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开辟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叔叔和姑姑同千千万万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样,带着自己的梦想,带着自己对生活的追求,满面春风,兴高采烈地奔赴自己的目的地。

    姑姑的身材矮小,一米五的个子,脸相跟父亲很像,嘴形也很像父亲,又不及父亲的嘴形好看,可能是男孩女孩的差别,虽然嘴形极为相似,看着效果迥异。父亲的嘴形是嘴唇稍厚,口形约为突出,但上下嘴唇很明显的从嘴角到中间,由薄转厚,在嘴唇中间形成丰满的唇尖,不开口说话的时候,上下嘴唇总是紧抿,隐约透射出一股毅力。给人一种忠厚、诚实、韧性十足的感觉,这也是父亲的性格。姑姑的嘴唇是口型约为突出,在突出的同时又约显平散,所以姑姑的嘴唇总是半张半合之间,这种口型给人的感觉是要强、会说、能说、爱说、不论何时何地,没有人能忽略其成在,这很符合姑姑的性格。

    叔叔的相貌与奶奶一模一样,一眼看上去,叔叔与父亲和姑姑的脸相完全不同,甚至没有一点相像。因为父亲和姑姑的脸相完全像爷爷,叔叔的脸相完全像奶奶,父亲走路的姿势像奶奶,叔叔走路的姿势像爷爷,老街坊们这样说,父亲母亲和叔叔姑姑也是这样说。

    姑姑遗传了不少奶奶的个性,任性、霸道、急脾气、爱唠叨、爱美。与奶奶不同的是姑姑很要强,聪明好学,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能说会道,虽然个子小,做什么都不愿意输给别人。

    叔叔中等身材,比父亲的骨架大,一头又黑又亮的短发,浓眉大眼,双眼生动传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高鼻梁,典型的双眼皮,圆脸,腮边恰到好处地有一点络腮胡,尽显阳刚之美。嘴形薄而平,亮而红润,嘴角约显开阔,使得整个脸型看上去常带三分笑意,额头很开阔,下巴圆满,典型的天庭饱满,地额方圆。爱美的姑姑羡慕极了叔叔的长相,尤其是叔叔的口型和嘴唇,姑姑年轻的时候面对叔叔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六哥的这张嘴巴要是长在我的脸上该有多好,直到现在,年过六十的姑姑爱美的天性任然没有改变,穿着打扮永远都是三兄妹中最讲究的,一旦兄妹相见,姑姑无论如何都忘不了说上一句,六哥的这张嘴换成是我的嘴该有多好。

    叔叔的个性与父亲相反,父亲属温和型,叔叔是急性子,说话嗓门特大,凡事扛着半头就开跑,一不如意噼噼啪啪扯着嗓子作一通河东狮吼,脾气来得快去得快。虽然只上过一年初中,叔叔的文采很好,写点什么材料,下笔如有神,总是一挥而就,写一手很好的钢笔字和毛笔字,这一点遗传了爷爷。叔叔是当时有文化的新青年,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有思想、有见地、有雄心,有胆魄。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孙戈的小说母亲的重生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母亲的重生最新章节母亲的重生全文阅读母亲的重生5200母亲的重生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孙戈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