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任何搜索引擎搜索“”即可快速进入本站,所有章节显示为同一页面时,是因为你的浏览器缓存未更新。只需按f5刷新页面,手机浏览器请清空下ie缓存即可,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
十月初十这天,石家集变了一个红色的海洋。讀蕶蕶尐說網
红色的丝绸,红色的喜服,红色的喜字,红色的脸蛋,整片整片的红色。
四周的竹子的,树木都被喜气感染了,低垂着枝头,在河水的倒影中,映照着红色一起喜悦地随风摆舞。
石府的外墙全被涮成了红色,屋檐上挂着红丝绸,窗户上贴着红红的双喜,大门上还别出心裁地贴着一幅红对联。
对联用的是卢照邻的那句诗,“得成比目何成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其实用这句诗做婚联是不妥的,因为诗中含有死字,大喜之日用这么句诗显得有些不吉利。
石挺脑海中也不是没有另外的结婚对联,像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树花开并蒂莲这样的对联就比这首句诗要贴切。
但是对联这东西最早出现还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武周朝还没有谁正式在大门上贴过对联,石挺不想因为一副对联而造成太大的轰动,借用卢照邻的诗句是最好的,旁人只会认为这是石挺或者卢照邻的无心之举,不会认为是有人故意为之。
还有就是石挺认为直面生死的婚姻才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婚姻,所以石挺不避讳在成亲这一天直接说死字,除去不吉利这一点,卢照邻这句诗就是十分好的一幅结婚联。
外行人看热闹,不识字的乡亲他们可不懂对联上面写的什么生生死死,鸳鸯,神仙,他们只觉得在大门的两侧贴上这么一幅红色的对联很漂亮,很讨彩。
内行人看门道,周兴他们这些读书人就难免对着对联指指点点,毕竟华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都讲究吉利和避讳之类的东西,从小耳濡目染,猛地在这么一个喜庆场合下,迎面看到一个死字,怎么也不舒服。
有议论,有争执,也偶有赞同。
总之历史上第一幅正式的对联就这样诞生了,从此雅俗共赏的对联会从石家集传到朝廷,传到乡野,传到华夏大地上的千家万户,陪伴着华夏儿女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今天送礼的都是大人物。
周兴送了一套文房四宝。
崔护送了十贯铜钱。
学正送了一对铜鹤。
辰州刺史赵君道也派人来了,送了一马车山珍,还有一盘银子。
南诏世子皮盛逻送的是一块玉石。
段婉君送的最实在,抬着捕获的一头野猪,一只獐子,一只野羊,一头大熊来的。
……
一个比一个大手笔,一个比一个豪气,卢照邻写礼越写越心虚,最后他写了一段道家的房中术用红纸包着放进礼堆里,他提笔在礼单上写着:卢照邻送千金秘方一篇。
…………………………
瞎眼婆婆的房里也堆满了嫁妆,很多都是乡亲们送的,每家送上一尺布,一双鞋,一块帕子,一床被子,堆起来很多得专门安排一间房子装。
最贵重的还是住在市场中的这些商贾送的,春夏秋冬四套镶着银饰的苗家正装,全身都是银叶子,看起来银光闪闪,摇起来哗哗地响。
本来按着嫁女的规矩,瞎眼婆婆是要请娘家的亲人吃一顿正餐,送菊花出门的,只是双方的亲戚都是一家,两家又离得近,别人送了嫁妆就到石家吃早饭去了。
伊娜在房里帮菊花打扮,吃过早饭,保媒的王刚带着石挺就要过来接亲了。
瞎眼婆婆瘸着腿走进来,对穿着一身红吉服的菊花说:“我上了石挺那小子的当了,住在这里就跟住在他家的院子里一样,送嫁饭都不要弄,这哪里是黎家嫁女,就只有他石家娶亲。
干脆要石挺亲也不要来接了,嫁妆也用不着抬了,反正全都是他家的,要他请这些亲戚吃两餐饭,到晚上,你走到石家跟他圆房就行了。
菊花知道瞎眼婆婆说的是气话,黎家的风头全被石家占了,瞎眼奶奶觉得失面子。
“奶奶,苗王都派人送嫁妆来了呢。”菊花向瞎眼婆婆撒娇。
赵君道是让人给菊花也送了一匹绸缎做嫁妆,苗王的祝福代表着天神的祝愿。
按着苗家的规矩,出嫁的时候谁得的嫁妆最多,谁就是最受族人祝福,最有面子的一个,从这一点上面说,菊花是伏牛寨最有脸面的。
“亏了,亏大了,嫁妆有什么用,还不是放在黎家寄两天就全抬到石家去了。”
瞎眼婆婆嘴里不服气,说着亏了,脚却移步到嫁妆房看人整理嫁妆,生怕有嫁妆漏在家里了。
敲锣打鼓吹琐呐的声音由远及近,菊花听着热闹的声音进了屋子,心不争气的砰砰乱跳,手指用力地绞着帕子。
听到王博士在跟奶奶说话了,后来又听到他在念着什么,菊花努力地静下心来,竖着耳朵听,隐隐约约听到自己亡父亡母名字。
这是在念《婚书》了。
菊花感觉心里被什么狠狠在锤了一下,绞痛绞痛,痛得眼泪不争气地往外冒,想停也停不住。
“姐,你怎么哭了,脸都哭花了。奶奶要你出去。”
伊娜走进房里,看到哭得像只花猫的菊花,赶忙把她眼泪擦干,重新抹了点胭脂。
瞎眼婆婆和王刚坐在凳子上面说话,石挺穿着一身绯红的新郎礼服候在一旁。
“菊花,你随石挺过门吧,嫁妆都在你那屋里,让人进来全部抬走。”
按着成亲的俗礼,女方应该挽留出嫁的女子和刁难来迎亲的男方,瞎眼婆婆把这一切繁文缛节全都省了,直接就要菊花跟着石挺走。
“奶奶!”
菊花悲不自禁,拉着石挺走到瞎眼婆婆的跟前跪下。
瞎眼婆婆拉着菊花的手放到石挺的手上,摸着菊花的头道:“石挺,我就把菊花交给你了。菊花的爹娘死得早,她打小就没有人疼,没有人管教,是一个可怜的野孩子,以后到了你家,不懂的你要多教她,犯错了你要多体谅她。
说心里话,把菊花放到你家,我是不赞成的。你娘是什么脾性你比我清楚,菊花又是个受了委屈闷在心里的傻丫头,如果你不对她好,她以后的日子就难了。
石挺赶紧表决心道:“奶奶,我娘的脾气是不好,但决不是一个坏人。我也是您从小就看着长大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您也知道。奶奶,我向您保证,不管以后发生任何事情,我绝不负菊花。
王博士,请您在婚书中还加上一条:生子,长子随母姓,寄在奶奶名下,菊花的所有嫁妆和石家一成的财产归长子所有。”
古代的婚书比后世的结婚证还重要,在婚书上写清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还要写上祖宗三代的姓名,写明保媒的是谁,证婚的是谁,礼金多少?嫁妆多少,成亲过程中的须注意的事项,成亲后双方的地位以及儿子,女儿的地位都要写清楚。
并且婚书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如有违约,官府将强制执行并重惩。
石挺让王刚在婚书上添加这一条的意思是,菊花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要姓黎,户籍也要落在瞎眼婆婆的名下,继承菊花的所有嫁妆还分石家十份之一的财产。
这个条件太优越了,要知道菊花嫁过去名义上只是妾室,她生的儿子都不能算是石家嫡子嫡孙,连财产继承权都没有,更不用说还要寄到娘家去的,名份上根本就不能算是石家的子孙。
“员外,是不是跟凤娘和证婚人商量一下再写上去?”
王刚怕石挺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
“还要商量做什么,我还觉得一成家产是不是太少了。”
王刚听石挺这么一说,赶紧写上,要是石挺再改个二成或者三成家产,以后石家子孙争家产闹起来,王刚这个保媒的都要被人嘲笑无知。
瞎眼婆婆不在乎孙子能分多少家产,石挺能让菊花生的第一个儿子姓黎,过寄到黎家就是她最大的欣慰了。
菊花对这些反应迟钝,只知道伏在瞎眼婆婆的腿上流眼泪。
瞎眼婆婆都急了,拍着菊花的头道:“大喜的日子你哭什么,快点生个胖小子,过些日子我还是住到石家去,以后好帮你带小孩。
“才隔几脚路呀,要想奶奶了,拜了堂你就可以回门了。”
石挺和一脸羞涩的菊花一起给奶奶磕了三个响头,磕完头,石挺背起菊花就往屋外走。
外面跟着一起来迎亲的人看到石挺背着菊花出了门,他们拿着挑子,箩筐就到屋里去抬嫁妆。
只听到瞎眼婆婆大声说:“慢点,小心点,再多些人来抬,还有很多嫁妆。”
因为嫁妆太多了,迎亲的队伍直接从集贸市场排到石家大门口,这让王刚和送亲的人犯难了。
总不能够新娘子还没有出门,嫁妆就已经进屋了吧?
还有就是这么多的看热闹的人还等着翻嫁妆里面藏着的糖,饼干,果干吃,这还让不让翻,这么多嫁妆再翻一次,半天也不见得能收拾好。
王刚拿不定主意来问石挺,石挺大笑:只要热闹就好,把嫁妆摆在官道上给大伙翻,要是能在每抬嫁妆里面藏上一枚铜钱那样最好,有乐子,有吃的,还有钱拿。
王刚也笑,手一扬,唢呐一响,锣鼓一敲,迎亲的队伍返程了。
见到抬着嫁妆从市场走出来,就有小孩子上前拉住不让走,开始在鞋子里面,被子里面翻糖果吃了。
嫁妆多,看热闹的人也多,集市上挤满了人,嘻嘻哈哈地笑着,闹着翻嫁妆,也没有忘记穿喜服的正主,枣子,桂花,松柏树叶像下雨一样地往石挺和菊花身上洒。一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