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后的数天以来,李南度将要出门远足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这个平静的小村传播开来。(
圣枫学院之蓝色之恋)
在村口的大树下,土地庙的大门口,三五成群的挤在一起,交头接耳的纷纷议论着。
“李家的小子,听说要远走他乡,创一番事业。啧啧,南度这孩子,是个好心肠,将来这孩子一定有大出息。哪像我们家那不争气的小子,从早到晚,就知道到处闯祸,惹是生非,一点都不让人安生。“
“说的可不是,说起来也怪,这李家多少年来,从老爷子到南度这孩子,都是有大学问的人。一直都不曾求取功名。就是县太爷请他去做府学的训导,他都不肯定去。要是换了我,这可是大好的差事啊。“
“你就拉倒吧,就你这泥腿子出身,还县太爷请你?就是让你做个甲首,你都不一定行。“
“李家这小子,我看行,从小就聪明知礼,勤敏好学。这么好的苗子,也不知道李家老太爷怎想的。好在如今要去外面闯荡一番了。(
完美世界)这样也好。“
渔村的生活本就平淡凄苦,自从洪武十四年正式设立里甲制度以来,农村地区的生活相对固化,多少年都飞不出一个金凤凰。很多人,从出生到死亡,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生活的县域,甚至乡村。
李南度也曾因为自己的想法和家规有抵触而心中不安,但李苏子的一番说辞,却给了他另一番思虑。
四十一年前,郑和舰队为第七次下西洋做着周密的准备,除了造船,物资,军械,粮草,淡水,各种补给之外。皇帝还下令江浙抚台州县,广征各地青壮年渔民,船工,河工,以及各种舰队技术人员。
时年三十六岁的李苏子和十五岁的李州天也被征发去了海外,历时三年,才回到南京。后来宣宗皇帝下令,解散船队,各地船工水手失去了营生,才纷纷各自回乡。李苏子父子,也是在那一年才到了结庐村。
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全国各地每逢天灾人祸,就会有大批的农民流亡他乡。如今结庐村的村民就都来自四面八方,很多原本家乡的亲戚朋友,好多年后没了音讯便也失去了联系。(
异界之召唤游戏)结庐村就是在这些流民的勤劳双手里,变成今天这幅尚可生存的融融景象。
大凡每年九月初一,李家都会拿出从自己嘴里剩下来的稻米,在土地庙前施粥,接济从苏东和苏北逃亡过来的饥民。这几乎形成了一个定例,在李家族人的眼里,老爷子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也搞不明白,他们也不敢追问。老爷子是一家人的掌舵者,老爷子说一,他们不敢说二。
自从李南度提出要远足他乡以来,李家人也分外的忙碌起来。在李家人的眼里,九月初一是个神圣的日子。这一天,全家老小要去村北的庵前,祭天礼地。多少年来,那个不知名的尼姑庵前总有一块百步见方的土地。每年李苏子都要带领着族人到这里犁地种下稻米。
九月已是深秋,纵使苏州这样温润的地方,也有些凉意了,这抛下的种子,从来都不会好好的生长起来。即使生长起来,也不会结出应有的果实。
在结庐村村民的眼里,这是很怪异的行径,春种秋收,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习惯。当然也曾有好奇的村民,在私底下问过老爷子,为何要这样做?
李苏子总是这样解释的,农民是靠土里刨食吃才能生存的,犁地就是礼地。(
俗人回档凤皇)大地是人母,不可怠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庐村的村民也越来越认同这种做法,以至于到后来,每到九月初一,李家祭天礼地的时候,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尼姑庵前,跟随李老爷子做着同样的事情。李家关门闭户的祭祀,也逐渐变成了全村人的一种礼仪活动。当然今年的九月初一,同样也不例外。
由于多年形成的习惯,附近流浪的乞丐和饥民,都会在九月初一的大清早就聚集在李家大门前,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人群,有序的排列在数口热腾腾的大锅前,等待着一顿并不丰盛却能饱餐的饭食。每到这个时候,李家的女眷们,也都会趁着夜色,忙忙碌碌起来。
九月初一的早上,天刚微微有些透亮,微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太湖边停靠的小船,三两个靠在一起,在夜色的波澜中吱吱作响。
李家的所有男丁,李苏子,李洲天,李城难,李南度,还有村里的一班甲首,隔壁村的里长,都已相约在尼姑庵前,一字排开,一群人静静的矗立着,错落有致,尊长有别。(
出魂记)
李南度和父亲李城难恭恭敬敬的将香案安置好,然后摆上两盘简单而丰富的贡品,一记青铜鼎样的香炉,放上黑布包裹的大小牌位。放好一起祭祀所需的物品。才恭恭敬敬的退到李老爷子身后。
估计时间该到了,李苏子整理衣冠移步来到案前。上香,点烛,献供,奉表,祭酒,叩首。如此往复了三个回合,方才作罢。
待众人叩首起身,才转身对李南度说道:
“度儿,来,过来,向既往先远三代宗亲祭拜。”
对于这些祭祀的规矩和程序,李南度早已烂熟于心。想到自己即将要远行他乡,对祖宗做一番祭拜,保佑自己平安,自然是不容多说的。
当东方的太阳刚刚露出茫角时,祭祀也趋于尾声。李家的男丁背负犁头在前开地,李家的女眷在后面用心的下种,这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也是李老爷子多少年来的坚持。村里摸早起床的孩子,也不约而同的提着大小不一的水桶,拿着瓢,开开心心的跟在李家人的身后,往地里浇水。(
霜华剑)此时结庐村的男女老少们,也都慢慢围拢在这块土地周围。
翌日清晨,当李南度整理好一些随身的物品,背上母亲连夜赶制的皮囊,带上一顶斗笠,拜别了家人,准备往门外走去的时候,却被村民全部围在了门口。
结庐村的村民中,约莫近百人,每个人都面带笑容,这个手里提着鸡蛋,那个手里捧着干粮,还有的手里拿着新作的布靴。每个人都准备了自己的一份礼物。
人群的前面,站着两个瘦瘦的孩子,一高一矮,一男一女。高个的男孩子,手里提着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小个子的女孩子,手里握着一只羽毛灰白相间的鸽子。
“南度哥哥,这是我从小养大的鸽子。听爹爹说,鸽子可以帮我带回远方的消息,那我就把这只送给你。如果你有什么好消息了,要及时告诉我哦!“
小个子的女孩子,是村里林家的小姑娘,今年已经八岁了,她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认真的说道。
李南度的内心早已不知道被什么触动了一样,鼻子一酸,眼泪都险些流了出来。嘴唇微微有些颤抖的说道:
“怡如妹妹,南度哥哥收下你这只鸽子,等哥哥有什么好消息了,一定会让鸽子带给你。“
“南度哥哥,你说话可要算数。我在家等着你的好消息。哥哥,你走了,我啥时候才能见到你啊?”林怡如嘟着嘴唇,有些失落的说道。
”怡如妹妹,放心。哥哥一定说话算数。到时候一定给你带好多好吃好玩的东西。“
“南度哥,你能收下怡如的鸽子,那我这几条鱼,你也要收下。指不定到半路上,你肚子饿了,可以烤着吃。这可是我花了好大一会功夫才抓到的。我爹说,要不是你教我识字,恐怕我长这么大都没有机会。我娘说,知恩图报,当是好男儿。所以,嗨嗨,嗨嗨“
高个子的男孩子是罗家的大儿子,十二岁,比李南度小那么几岁,但在李南度的眼里,罗家的大儿子,罗如烈性情耿直,心底善良。从小的时候,两个人就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所以李南度一直以来,都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兄弟。
李南度将要远足的想法,罗如烈是第一个知道的。起初他也想跟着李南度一起远走他乡,出去创一番大事业。
但李南度念及罗如烈的父母是老来得子,他以这个理由拒绝了罗如烈。罗如烈也是个大孝子,李南度的一番解释,也打消了他暂时涌起的念头。
当然,李南度还有一个更好的理由就是,罗如烈还小,如果当哥哥的不能保护弟弟,那么就不能让兄弟孤身犯险。毕竟外面的世界是冷血而残酷的。
“行,如烈弟,你的鱼说什么我也一定要收下。“李南度铿锵有力的说道。
作为罗如烈的结拜兄弟,当哥哥的李南度,此时的眼泪说什么也藏不住了。周围的父老乡亲们也颇有些感动,纷纷落泪相随。
面对父老乡亲的关怀,邻里街坊的热心。李南度感动的难以自拔。心里也暗暗咬着牙,进一步坚定了内心的想法。
此番出去,势必要闯出一番天地来。决不能辜负家人和乡亲的期望,纵使肝脑涂地,不达目的,绝不回头。
年逾古稀的李苏子看到眼前这一幕,苍老的心中,也泛起了不小的波澜。只是这波澜,就一瞬,便擦肩而过。
李苏子带领着族人,向父老乡亲躬身还礼,颇有感触的说道:
”想我李氏一门,几十年来,画地为牢,没有造福乡里,没为父老乡亲积片瓦之功。如今后辈孩儿,却受到这般照顾和关心。这实在是小老儿真正的罪过。度儿这孩子,从小便心有所系,如今托大家的记挂,想必他日,定会记得乡亲们的嘱念,大家的心意,老朽代我家度儿,谢过了。“
李苏子说完,又是深深的躬身一礼,李家人也跟着老爷子向父老乡亲还礼。
李南度抹去了眼角的泪痕,也深深的还了一礼。
在李家人和结庐村民的目送中,李南度身单影孤的消失在结庐村东的大道上。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