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10章 乱世好官

本章节来自于 爱过三千年 http://www.lishu123.com/84/84186/
    “燕山粤水两茫茫,去夏来秋岁月忙。(末世魔神游戏)赤日马嘶千里汗,青云雁叫一林霜。

    故园归叹荷香净,驿路愁看柳色黄;知否行人回首处,江天南尽海云长。”

    姚莹(1785年11月8日-1853年1月24日),姚鼐侄孙,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清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

    自从二十二岁那一年中了举人,第二年“福无双至今年至”又进京考取了进士功名。人的一生在这岁月更替中,匆匆忙忙,一会儿还在京师欣赏燕山美景,体味金榜题名的人生乐事,一会儿又即将到南方的广东海边,准备要加入粤督百龄的打海盗水师了;为了这从地北到天南的路程,千里马的汗血流在了千里奔跑中,大雁在青云间的一声鸣叫,也让时节更替的霜花均匀地覆满了每一处树林。刚刚还在老家因为荷塘里的残叶而惋叹,此际眼前掠过的都是发黄的柳色了;谁人得知姚莹这个匆匆忙忙的行客,回首时,是和养育他的长江惜别,要投入海洋的怀抱了。

    不光是临走之前,妻子总是问姚莹:“相公啊,人家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为的是衣锦荣归,光宗耀祖。相公你怎么要去打海盗呢?”

    其实,姚莹真要发一番当年的陈胜之概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自从有一年他和同学、朋友一起到岱鳌山去游玩,遇雨在龙王庙得到一本关于古剑术、气功吐纳的武学秘笈,和一本研究水上排兵布阵的兵书以后。姚莹似乎明白了上天要我做什么了。(射雕之江湖)于是,在学习桐城派沿袭程朱理学,“耽性理,兼怀济世”的传统,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的同时,练习剑法和气功,一日都不错过,还研究水战之术。这次,有了到广东水师实际演练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非止一日,终于来到了广州府城。广州是天朝和外夷通商之地,英国人、法国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美国人等等,纷纷在这里的洋行做买卖。商业繁荣的同时,却也孳生了杀人越货的海盗。粤督百龄是缉拿海盗的行家,当然也是海战的行家。到了总督府,投上了名刺,有一位姓谢的师爷出来接待了姚莹。

    粤督百龄年龄大了,身体不适,也没有例行地接见,只是批示了姚莹即将去的战船。谢师爷喊来两个小兵,帮姚莹牵着马,搬着行李,让他们把姚莹送到船上去。

    在一次应邀出席广州端午节时举行的划龙舟比赛时。听说竞争非常激烈,姚莹就对代表粤督府参赛的选手们出了个主意:在你们参赛的那条赛船底下刷层漆。选手们照着姚莹的话做了,结果稳稳地拿了第一。

    一个国家太平日子过惯了,难免文官只知道要钱和升官发财,武官作为一种生存的职业,也会贪生怕死。一旦国家遇到变乱,指望这些文荒武嬉的人去打仗,除了失败还有别的么?即使是不怕死,没有实战经验的将士在战场上取胜的希望也很渺茫。在实战中锻炼才是第一位的。

    这之后的七年时间里,姚莹在粤督百龄的水军里,从最下层的新兵做起,练习单兵水性、枪械、搏斗、生存、救援等;还有单只战船的停泊、启动、把舵、战术等;最后是战船团体之间的联络、旗语、配合、战斗等等。(重生之毒妃)所有这些,都要让自己的呼吸同大海连在一起,懂得大海的性格,懂得天文和潮汐的关系,从海面判断海底的情况。

    七年以后,刚过而立之年的姚莹,经过和海盗大大小小的战斗训练,已经是一个资深水师指挥员了。在他的理念里,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民贵君轻,是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服务的,包括皇帝本人也不应该是牧民者,而是服务于民的。可是,这样认为的人在当时可能要被认为脑子出了问题,是大逆不道。

    姚莹毕竟还是朝廷官员,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离开粤督百龄水军,调任福建平和县知县,因为他一贯办事果断,诛奸抑暴,“所至鸡犬不惊,民无扰攘,风俗一变”。次年,调任龙溪知县,无论贫富,秉公断狱,漳人大悦,被誉称“闽吏第一”。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调任台湾知县。因为性格耿直触动上官,第一次被解职。返回途中,其父不幸逝于鹿耳门,抵福州后,拟“谋其父灵榇及亲属返桐城”,可是这时候姚莹才发现,自己多年为官,居然做了“月光族”,没有积累下来银子,“以贫困不能成行”,连父亲的棺材都没有钱运回老家。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因友人“赵慎畛适调任闽浙总督,助其归榇”。毕竟钱还不是很充足,姚莹只好由“其兄扶榇归里”,而“自己则偕母侨寓福州,谋菽水之养”。

    道光元年(1821年),姚莹复出,任噶玛兰(今台湾东北宜兰平原)通判。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进行社会民情、风俗、历史、地理方面的考察。看到台湾的经济比之广东、福建不知道差了多少倍,流民众多,高山族人和汉族人生活都很苦,。他所写的《东槎纪略》五卷,就是实地考察之作。(无良神医)书中记载了台北地区,噶玛兰以及浦社(今台湾彰化东南)等地的历史、地理情况,特别是详细记载了噶玛兰浊水大溪以北大量的山川地形、人文历史和人民生活状况。他在农地考察中,还帮农民“绘造图册”、“厘定界址”,不仅“可杜绝土地纠纷,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土著民众的土地权益”。他所留下的记载,至今仍对研究台湾史地,特别是台湾少数民族生活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多方规划,建造城垣衙署,改筑仰山书院,大力鼓励人民开垦,兴利除弊,积极促进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学习能够改变自己周围环境的文化,对开发噶玛兰作了一点贡献,因而“深得士民心”,政声震一时。可是这些举动竟然触动了一些守旧官僚和当地阀族的利益链条,后来,因龙溪别案,受害革职。“台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46岁的姚莹第二次被解职罢官至京都。

    不过与独自偏居台岛相比,这一次虽然被罢了官,却有焉知非福呢?姚莹本来就是桐城派学问家,是桐城派“姚门四杰”和“桐城八大家”之一,又有经时济世之心。这次在京师,结交了龚自珍、魏源、张际亮、汤鹏等,讲究经世之学,关注国计民生,时政利病。

    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十四年(1834年间,任江苏武进、元和知县。当时,道光帝诏谕朝廷内外大臣举荐人才,姚莹为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所器重,力荐朝廷,皆认为“可大用”。林则徐推荐姚莹的评语,尤为恳切。他说,姚莹“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任闽省,闻其历著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出魂记)武进士民,至今畏而爱之。”于是,升为高邮州知州,未赴任便调署淮南盐监掣同知。

    道光十六年(1836年,入都引见,道光帝“察其才,具明白谙练”,于次年授台湾兵备道,赏加按察使衔。台湾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下分台湾、嘉义、凤山三个县,总面积相当今天的台湾省,属福建省管辖,政治中心在台湾县(今台南市。

    当时的台湾知府熊一本,却是姚莹的安徽老乡。他于1834年接任台湾府知府,后又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奉旨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并辗转担任三次该项职务。

    熊一本,号介臣,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安州城关(今安徽省六安市人,书香门第。他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十岁即能写文章,二十岁考上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被清廷以庶吉士授主事,任刑部总办,屡平冤案。

    道光十四年(1834,授福建省台湾府知府。后又于1837年(道光17年)奉旨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并辗转担任三次该项职务,二十三年升任台湾道台兼提学使。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着意开发,积极加强海防,剿灭海盗,奖励垦殖,兴修水利,并四次主持科考,选拔人才,对安定台湾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均起了积极作用。

    熊一本在台任职十三年,后因病回归故里,咸丰三年(1853年病逝,终年75岁。熊一本墓在今六安市金安区东三十铺镇。

    姚莹和这样的老乡上司当然是一拍即合,依旧是走文教精英路线。(大蛊巫)整顿台南的海东书院,整剔海东书院规约,拿出家藏书目,供在院肄业诸生学习。俗话说孤掌难鸣,只有得到精英人才,再加以教育,就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团和拳头。姚莹“立学校、敦士习”。,即使军务非常繁忙之时,时与诸生相讨论。

    姚莹还有一位顶头上司,台湾镇总兵达洪阿。

    达洪阿(?-1854,字厚庵,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早年为八旗护军,曾参加镇压河南滑县白莲教起义,后升任六品蓝翎侍卫。因他箭法超群,得赏五品三等侍卫,先后出任江西南昌城守营都司、福建建宁镇标营游击、同安营参将、浙江绍兴协副将、贵州威宁镇总兵、福建漳州镇总兵,均有劳绩。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调任台湾镇总兵,赐花翎,加提督衔。

    这位箭法超群的达洪阿总兵是靠武功升迁的旗人,和姚莹年岁差不多,可是对于文人出身的姚莹一开始并不待见。

    姚莹如果和这位顶头上司合不来的话,将对自己巩固海防、整军备战的计划实施很不利。

    姚莹登门拜会了达洪阿。一番寒暄之后,达洪阿问:“不知道姚大人新官上任,三把火该怎么烧啊?”

    姚莹回答:“下官认为,台湾作为大清东南要区,不仅仅要打击海盗,也是外夷觊觎的重要目标,所以还要防备外夷的入侵。”

    达洪阿诧异地说:“当今天之圣明,四海清平。和外邦互通买卖。几个海盗不足畏惧,但是说会有外夷入侵,姚大人不是危言耸听吧?”

    这时候是1837年,离1838年黄爵滋奏请禁烟、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9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都还没有爆发。姚莹此时提出巩固海防、防备外夷,也难免达洪阿会以为是危言耸听。可是如果没有提前的判断,临阵磨枪,那就什么都晚了。如何才能够说服这位同样是身经百战的总兵大人呢?

    姚莹不紧不慢地解释说:“下官从23岁到广州粤督百龄的水师,到现在已经过了23年了。我有三个理由,判断外夷会对我天朝气觊觎之心。”

    达洪阿说:“那你不妨说说,是哪两个理由。”

    姚莹说:“其一,洋商漂洋过海到我大清来做生意,在商人来说,不过是为利而来。可是他们销售的洋货许多并不适合大清。譬如睡衣、睡帽之类,很少有市场。有市场的却是以药材为名的鸦片,它使人吸食上瘾,让人黄皮寡瘦,现在经常听说有因为吸食鸦片倾家荡产的。长此以往,不仅仅会造成大清白银外流,银价飞涨,财政困难,也会严重影响人的体质不能劳作。”

    达洪阿说:“这个倒也是时有耳闻。不过朝中许多大员也在吸食鸦片,且有风行之势。有大佬官员建议,只要加重鸦片税收就可以了。也并不会造成战争吧。”

    姚莹继续解释:“如果让他们继续卖鸦片,即使收再多的税,也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由吸食者付账的。到了官员、农民、士兵都吸食鸦片,以至于瘦弱不堪,银两也造成银荒的时候。谁也无话可说了。因为为时已晚,说什么都没用了。”

    “那与战争又有什么瓜葛呢?”

    “达大人问得好!这样下去势必矛盾激化,迟早要禁烟。外夷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外夷这许多年来,又造出了坚固的铁甲舰船和威力巨大的火炮、火枪。这不是战争的前奏么?”

    “哦,即使如此,打起来我们也不怕,倒是姚大人说的比较可怕。好吧,姚大人再说说第二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英吉利帝国和东印度公司。自1498年葡萄牙人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荷兰、英吉利、法兰西也蜂拥而至。至近些年,英吉利已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几乎整个印度。英吉利女王伊利沙白一世在1600年颁布特许状成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及东亚进行贸易。英吉利还透过军事援助而进入当地的政治核心。1700年代英吉利、法兰西两国各代表其印度统治者爆发了英法战争。英吉利获胜,势力范围大为扩张。现在多数的印度土王都已沦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傀儡统治者。在印度获得殖民利益的外夷,既然用鸦片把大清国民体质摧毁了,不难想象他们会把这一故技在大清重演一回。”

    达洪阿的额头已经冒出汗来,忍不住大声道:“姚大人不要再乱言啦!我大清堂堂天朝大国,岂是外夷能够轻易觊觎得了得?”

    姚莹不卑不亢:“大人所言极是。我大清天威,自高宗乾隆爷以来,四夷宾服,即使是做生,也都宾宾服服地在大清法律和地方命令以内行事。可是近年来,还是鸦片惹的祸,洋商不服管束,天威受损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啊。有洋商甚至已经把火炮架到两广总督衙门口相威胁。得寸进尺也不是不可能啊。”

    达洪阿额头汗如雨下,叫仆人拿来巾帻拭汗:“这些我也有耳闻,也只是当时气愤,却没想那么多。那姚大人要说的第三点呢?”

    姚莹依旧不疾不徐地说:“这第三点,却出在贪官的问题上。我在广州就亲眼见到,每一个、每一层官吏都向洋商索要贿赂,形成常例。虽然朝廷也杀了两个比较大的贪官,可是依然屡禁不止。这也是一个矛盾所在。日久难免生变。”

    达洪阿擦这额头的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也常见到这些日常发生的事情,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改日我和姚大人一起去见知府熊大人,仔细商讨海防备战。可能还有申报到福建总督府。到时候文书还要姚大人能者多劳啊。”

    姚莹说:“那是下官分内事。”

    从达洪阿总兵府出来,姚莹感到心中少许轻松了些。回到家,家人说桐城的夫人有信来。

    姚莹自23岁出门在外,现在已是46岁了。回老家的时候不是很多,一直是贤惠能干的夫人在家操持家务。可是二人一直没有子嗣。这次夫人带信来,就是劝说姚莹在任上,遇到合适的,娶个小妾,一来照料生活,二来加快造人。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仁者不忧的小说爱过三千年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爱过三千年最新章节爱过三千年全文阅读爱过三千年5200爱过三千年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仁者不忧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