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南北方之间的不公平早就存在,而且一直伴随着华国的历史,从来就有。(
军枭,辣宠冷妻)
就如同母亲河,过去只认为是黄河一样,现在因为认识不同了,又加上长江,华夏文明才是真正的两河文明,正是两条河的互相补充,互相扶持,才使得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华国南方的财富就比北方多,而北方则承担着巨大的防卫草原蛮族的压力,现在同样如此。而北方蛮族的力量已经远远压过了华国,所以北方的力量更加重要。
何况,一个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还是要内部的和谐统一的运作,而不是互相掐架,互相瞧不起。
为此林杨自然有一套解决办法。当然不是给北方发钱,而着眼点就在教育上。
真正的现代社会,不是建立一套标准的价值观念,更不是唯一的一套价值观,而是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而且互不干涉的价值观。(
角落里的妖孽)
就拿富裕来说,现在我们都觉得富裕就是金钱的富裕,之前说过,在一套比较平稳的规则下进行的博弈,无论规则是好的还是坏的,那都必然会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两极分化必然存在,这是一定的。我们不能将富者的钱就这么拿过来交给穷人,这样只会挫伤富者的积极性,而养出穷人的惰性。
无论是采取暴力手段还是法律的手段,从富人那里获取财富都是一种不可行的方式,古今中外,都只能造成共同贫穷,而从来没有实现过共同富裕。
但是如果有几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来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我就想当官,就想有权,当我做到这个金字塔的顶端的时候,我就是“富裕”的;我想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去好好读书,立著写书,成为教授,成为知名的专家,这个时候,我就是“富裕”的。
如果老是盯着钱那个“富裕”,我当官了,自然会去贪污受贿,自然会用权去抢钱;我做为专家,如果盯着钱这个“富裕”,那我肯定要去胡说八道,去说些给我钱的人想要的话,那我自然就是一个砖家叫兽,自然就是一个犬儒。(
恋上皇室双生花)
而无论是作为商人去赚钱,还是当官向着权力之路走,还是当个学者,都是一个起点,那就是教育,只有教育是这一切的所有起点。这就像是游戏里面一样,先练几级学点通用技能,然后在十级或者20级的时候做个任务就转职。
而教育就是让人学到一些在社会上用的一些通用技能,当然转职的方向很多很多。教育便成了改革的另一个重点。
第一点就是明确一个很基本的问题,那就是要完成向发达国家那样的12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免费的,这是国际通行的规则,只是在我们国家才有收费和免费的义务教育一说),而且就算在全国所有村建小学,镇建中学,都是不可能的。在另一个时空中,确定的这个目标,就导致大量学生不得不辍学,因为学校距离太远,上小学极为不方便。(
绝品高手)
所以,林杨也不打算去强制执行义务教育,那样过于昂贵,而且华国人的分布实在太广泛,在一些极为落后的山区,建设学校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样只会将本就不多的教育经费大量的花在不必要的地方。
首先就是要改革教育局,我们国家的教育局是管理下属学校一切的国家权力机构,老师做的好就可以做校长,做教育局局长。但是之后就不行,教育局只是各个学校的后勤机关,负责拨款的。
老师的工资全部由教育局发放,不经过学校,这样可以使得老师不受学校的太多约束,能够实现老师的自由教学,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可以使得大量的私立学校有建设发展壮大的机会。
学校提出计划,然后由教育局审核,审核合格后拨款,就这么简单,学校不再受到教育局的束缚。但是为了公平起见,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必须受到教育局的监督,不得出现打骂体罚学生,不得出现索要红包的情况。(
情本如殇凤凰劫)
同时,在一郡之内,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好,老师教的好,那么这个学校的老师就会被拆分出去,做到相对的公平,而且一地之内的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尽可能的公平。
其次就是将托儿所以及幼儿园关闭,不再开设公立幼儿园和托儿所,之前就说过,通过调节夫妻双方的个税,对于那些工资低的人征收惩罚性的个税,让其中一个回家照顾孩子,这样学前教育的经费就可以省下来,其实这样也使得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顾。
第三点,就是将教育经费倾斜向高中至于大学,那自然是免费入读的,除去之前说过的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时代的学费其实很低。据小时候林杨的父母所说,在农村小学村中的学费不过1元两元,就算是城市,也不过十几块钱,这是这个时代的家长们肯定承受的起的学费。(
腹黑教官惹不得)
我们作为一个实行科举制一千多年的国家,华国人都知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穷人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读书,正所谓“穷学文,富学武”,所以后世的华国有着全球第一的工程师数量。
真正让很多孩子辍学的原因在于吃饭问题,所以,教育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点,在于免费供应午餐的制度。这就让很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很小的时候就送到学校读书,因为这个时代农村喂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而高中以及大学之所以免费,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代能够读到这个时候的人要么基本上都是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有文化,有理想,话句话说,林杨就是在讨好这些精英,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而不是在以后给自己添堵的。
当然这个精英阶层是扩大化的。
这也延续到林杨对待内藩的国家,他们也大多实现了高中和大学免费教育,由华国注资,正是因为这个举措,使得他们这些国家的精英,有着明显的亲华思想,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实现。而外藩之中,也有大量华国投资建设的高中和大学,采用汉语教学,用他们来扩大华国在该国的影响力。
第二点其实就很简单了,那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公平性,其实在后世的教育体系中,最为不公平的便是高考,高考中的各省录取人数的比例据说是当年美国办清华大学的时候给出的各省招生比例。但是到了现代,由于每个大学的教育经费相当多的来自于当地,那么自然就要对当地的大学生有所倾斜。
林杨的想法就是,各郡征收的房产税消费税中(这些大多是地方税),至少要拿出百分之二十作为教育专门经费,这些经费主要办的是小初高学校。而大学的经费则来自于南方局的教育经费。
每一个郡都将建有至少一座综合性大学,那些有着更多大学资源的郡,比如成都,比如上海,比如南京等地,他们必须将多余的大学迁往其他郡,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来出。就跟后世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换句话说,大学实际上在于它的老师是不是大师,而不在于大学大不大。
正是这一点,林杨相信搬迁是完全可行的,当然有些地方确实不适合办大学,比如西藏,比如四川的康藏地区,林杨就将这些地区的大学集中在成都,绵阳等地,换句话说,有些地方的大学要多一点,但是绝不是像后世那么集中扎堆。
同时采取西方的宽进严出,不再搞过去的学年制,而是学分制,大大扩大从的高中录取比率,将文运之前的录取比率逐步提高到50%左右。
同样的,由于北方的教育限制,对于北方高中生,可以采取转校的方式,从北方转校到南方来,路费,食宿费由南方局教育厅负责。这样,北方和南方的教育公平性得到加强。
当然北方仍热落后于南方,但是有总比没有强。
第三点就是完善职业教育,由于德国人的大量移民,林杨本身就相当赞赏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德国,小学毕业之后,老师就会引导学生,或者在毕业评语上对每个孩子进行评语,这样让他们尽早的选择职业教育,而不是高中大学那样的通才教育。
但是在华国不同,职业教育都在初中之后,因为根据华国的法律,18岁以下的孩子是不许工作的,招收童工的工厂企业将受到严惩。这不像德国,德国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为主,德国超过四分之三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都是精益求精的经营上百年的老企业,他们三代人甚至更多代人,一生的追求就是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是华国所不具备的。而且华国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那些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所以必须要将职业教育的年纪提升到初中毕业之后。
这样来实现教育的分流,减轻高中,乃至大学的入学压力,同时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