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还是得澄清一个非常简单经济学问题,那就是华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最缺的是什么?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缺,缺技术,缺管理经验,但是最主要的是缺钱。(
巅峰强少)
而钱实际上就是一般等价物,钱本身不是“不值钱”的,它必须要有相应的实物作为保障,它才是真正的“钱”。那么作为地大物博的华国何以会缺钱呢?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钱”,也就是作为钱背后的那个物质,我们并不缺,我们真正缺的是一笔启动资金。那笔启动资金是什么?
自然就是粮食。华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华国的心头之患。其实我们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实践中,跟苏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便是农产品的匮乏,因为我们需要工农剪刀差,来获得工业建设的起始资金,也可以说是原始积累。
就跟马克思所说,原始积累是极为血腥的。(
贴身医王)苏联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但是苏联有着很多不可思议的运气在,比如说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那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促使大量的外国资本进入苏联,所以苏联得以获得发展的巨大机遇。
虽然两国都是用工农剪刀差,但是就物资的充实度,尤其是农产品来说,苏联远比我们强,首先它就不发票据与金钱何用,这就远比华国的商品经济要强大的多。
之后的苏联就算面对美国为首的北约围堵,实际上它自身的计划经济已经能够实现自我循环。当然在林杨的时空中,苏联农业在斯大林以及之后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一顿折腾之后,已经陷入崩溃,不得不通过买卖石油或者军火来获得购买粮食的外汇。经济自然一片萧条。
而华国尤其是在1959年跟苏联闹翻之后,只好勒紧裤腰带还钱,导致三年自然灾害,计划经济没有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迅速的走向崩溃。
这一时空中,华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在苏联的帮助下,危害其实很小,只是很多人营养不良,而且华国有着大量的外汇储备,但是经济也仍然陷入萧条之中,核心问题仍然在农业上。(
总裁来袭:豪门联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50年代几次运动之后,就极为惨淡,国民经济又如何搞好?何况华国本身还是需要工农剪刀差来获得工业发展的资金的,农业就更加萧条。
要知道华国近10亿人口,根本就不可能指望依靠海外市场来获得粮食,不然海外粮食的价格将会高到令人难以接受的高度。
这里就得说,林杨对南洋地区的战争,南洋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大米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橡胶生产地,还有数量众多的热带经济作物。华国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人多,无论这些人是不是构成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但是至少这些华国人还是非常勤奋的。林杨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有大量的华国农民跟进,他们获得大片的农田,种植园,哪怕没有当地人愿意出来为他们耕作,他们都能顶着烈日,在灼热的热带雨林中劳作,但是光是华国的人口就足以消化这些地区。(
腹黑律师请签字)
这是任何一个世界级的霸主不曾做到过的,哪怕强如英国,美国,也不行。
就以老挝来说,虽然华军队老挝人进行了一定的清洗,但是华国人的勤奋,也可以说是被生活所迫,大量的华国人越过边境进入老挝,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华国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老挝人,这里成了名符其实的华人之国。
北越也在经历相同的事情,虽然还没有超过当地人,但是没有人怀疑未来十年,北越以及南越,柬埔寨都将成为华国人占多数的国家,之后便是菲律宾,南洋地区本就是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水丰沛的地方,这里没有孕育出强大古代农业文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热带地区的人太懒。
很多西方国家,自然也包括日本在内,都在惊恐华国人对东南亚地区的华国化,甚而引发了华国威胁论的出现。(
九阳帝尊)
正是对于南洋地区的超强控制能力,华国有了巨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尤其是粮食的供应。华国有了这笔“资金”的注入,华国从上到下的经济开始活跃起来。
这也就是之前所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工厂迎来了一个小小的春天。当然他们很快就会面临严冬,尤其是改革缓慢的北方工厂。
因为华国南方开始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它们将面临严酷的竞争考验,要知道,林杨可完全没有补贴国营工厂的意思。从某种情况来说,华国后世假冒伪劣产品的大量出现,就是华国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副产品之一,这个世界有几个国家能够做到苹果手机还没有出厂,市场上就有最新的苹果手机了?当然质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不也是经济的发展成果?
而林杨与美国的经贸协议里,华国将会以8比1的稳定汇率与美元挂钩,这自然是对美元的极大支持,随着华国的发展,美元将会继续其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
一统日娱)就跟另一个时空一样,但是那个时空中,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华国被动承认的,未来华国的发展就必须得推翻这一霸权。
但是这一世就不一样,美元的竞争者也不弱,那就是苏联的卢布。而且石油美元的前景可完全不行,华国的支持就非常重要了。这也就是林杨完全不会担心美国敢真的翻脸,加价卖福莱斯特级航母给华国的原因。
而8比1的汇率,自然是美元赚了大头。在另一个时空中,联想的柳传志回忆在80年代,要买一些电子设备只能使用美元,但是联想不是国营企业,只能花高价买国营企业的高干子弟手上的外汇指标,汇率就是6比1。
当时的官方牌照汇率就是2比1,算上市场对美元的强劲需求导致美元的稀缺性,另外算上行政权力对美元的控制,更加加剧了美元的稀缺性,汇率才6比1,也就是说,市场化条件下的真实的汇率应该在4比1(这也是2005年美联储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也就是说,华国让利一倍以上,但是林杨并不打算采取的强制外汇管制措施,将全部的外汇全部攥在手中,让巨大的外汇风险全部都汇聚到国家手上,不仅是找骂,而且让国家损失惨重。
也就是说,所有的外贸企业,一旦将货物卖给了外国,换来了美元,那么就一定会拿美元跟国家换人民币,因为等于是多卖了一件货物,等于多赚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那么他们还会不跟国家兑换吗?
国家获得了急需的外汇,同时也是在扶持国内的经济,比起出口退税,这个极为容易被人为的制造假收据来骗取退税要难得多。当然,这也意味着国内的物价将会随之上涨。
实物减少了,没给了国外,同时因为外汇兑换了人民币,相应的货币增多,那么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其实在另一个时空中,整个30年改革开放的主要资金来源,既不是华人华侨乃至国外资本家的投资,也不是民间的资金,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印钞,通过通货膨胀向全国征收铸币税。
之前我们的发展模式是苏联式从工农剪刀差之中获得,但是随着家庭兰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后,工农剪刀差实际上作用就很少了,而且随着国家工业实力的增加,农业所占比重已经很低,在2003年,全国农业之战全国gdp的的3%,不到两千亿元,这点钱实际上还不够公务员们一年公费旅游的。
那么国家获得原始积累的方式就变成了印钞。美国从200多年前使用美元,至今美分还是重要的货币单位,虽然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但是美元在20世纪一百年中实际每年贬值不到3%。而华国改革开放十年就消灭了分,到了2010年,就连角这个辅币也基本上只有超市找零才遇得到。
根据经济学家的估算,华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到2010年,m2广义货币已经接近世界100万亿,世界第一。
林杨自然也是知道的,他定这么高的汇率,实际上也是为了印钞,而代价却比另一个时空要小。
首先就是人民币不是作为华国的货币存在,而是作为华国—南洋自贸区的国际货币存在的,而南洋的近3亿人口,实际上是共同承担人民币贬值的压力的,自然压力要小。
其次就是人民币的超发,不是以扩大政府为主导的投资,缩小居民消费为代价的,相反的,大量的人民币实际上会通过这些赚钱的企业一部分通过税收到国家手中,另一部分是到老百姓手中,发挥乘数法则,实际上在扩大居民消费,发挥市场的作用,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最后,华国南方的热钱一定会进入北方,实际上,货币的超发,距离印钞机最近的人或者组织获利最多,毕竟这个时候钱最值钱,越是到末端越是亏钱。而北方便是这种末端,这也是通过经济压力逼迫北方进行改革。因为华国的国企最主要的就在北方,而之前说过,常年的战争,让这些国企大获其利,他们反而却成了改革的阻力。
当然,这也意味着对北方的不公平。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