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嫂心想:“这首诗我读过,它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首七律,后四句是: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她心里想,并没说出口来,她毕竟是旧式女子,怕话多了,落个卖弄之嫌,被人笑话是圣人坛前说论语,关羽面前耍大刀,鲁班门前抡大斧,但心里有话,又忍不住,不由地说了声“这苏轼也是一位禅学大师。”
静如接过话去,说:“这位东坡先生的公案也不少。”
苏轼,号东坡居士,初次禅悟是在黄州,一日,他到城南安国寺发心忏悔,焚香坐禅,恍惚之间进入了一种灵灵明明的禅定状态,顿时觉得身心灵透,了不可得,顿悟空性真谛。他一生多次被贬,甚至坐过大牢,差点儿丢了小命。然而,他对自己的荣辱得失很豁达,这与他得益于禅的领悟不无关系。自他修禅开悟之后,性灵步入自由王国,如行云流水,沉浮不伤其情,苦乐不动其心。连遭贬配,依然超然洒脱,他赋诗曰:
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坎坷仕途竟也成了他调侃的对象,这份洒脱豪放,足以说明此时的东坡先生早已明白了自心自性,动静一如,万法平等。他是临济宗黄龙派的宗门弟子,与云门奇僧佛印禅师友谊至深。
祥嫂说:“我听说过苏轼和佛音的故事。”
四月奶奶说:“你说说,我也长长见识。”
于是祥嫂说道: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苏轼一听这话,脸刷的一下臊红了。
静如问明缘:“什么叫见心见性?”
明缘说:“弟子说不好。”
静如说:“你说说看。”
于是明缘说道:
“见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能否悟得“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这个道理,即使佛也变成了普通人,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
静如听罢微微一笑,说:“不错,你研读佛经,有所长进,《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善心,菩提心,慈悲心是人的本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的本性。人之所以会产生非善心,恶心,贪婪心,龌龊心,皆因受到‘色、受、想、行、识”五蕴束缚而至,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篇明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凡人要度苦厄,从世俗此岸度到清净的彼岸,了生死,成大觉,就要见心见性,从自心下手,所以说,修佛必须修心,修心才能修佛,心即是佛。”
四月奶奶、祥嫂、明缘一起拱手答道:“阿弥陀佛,谢师父教诲。”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