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大军撤退的消息传到襄阳,襄阳百姓弹冠相庆,连逗留在襄阳附近的流民也开始向宛城回迁。
吴尚回到襄阳的时候,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人,或许在襄阳士子眼里吴尚就是去送死的,再也不该回来。
吴尚交出文书印信后,辞官不做,返回悠闲的小院中过起茫茫无聊的修炼生活。
襄阳一行对吴尚有很大的启发,富贵之人愈发富贵,贫穷的百姓愈发贫穷,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为官之人只想着如何捞钱,忽略了百姓的疾苦。
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用?他们还有什么资格治理万民。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诞生,萌芽,发展壮大,巅峰,慢慢的衰败,最后的灭亡,这是天地至理,不可能逆转。
除了修仙者通过修炼能延长寿命,甚至修为高深者能达到与天同寿的地步,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可以破开天地,破空而去,追求无上的永生大道。
还有一种更为神秘的武者,能修炼到炼精化虚的境界,重归先天,仅凭借**力量就可破碎虚空,飞升灵界,不过这种人是大熊猫级别的。
修仙如逆水中行舟,不进则退,吴尚只能勤奋修炼才能早一步进入下一层。
修炼时日,与外界隔绝,其间只有崔州平来辞行过,襄阳一行之后,他又将重返山川河流中,放浪形骸。
平静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已经进入建安三年春天。
吴尚的名气也是直线上升,士人口中传颂的悯农和江神赋让吴尚的诗才天下闻名,但对于他出使宛城的事迹却是无人得知,大部分人认为吴尚根本就没有去过宛城,只是带着辎重队在襄阳附近的山村中转悠罢了。
当曹操听到吴尚竟然辞官不做的时候,感叹道:“荆州殊多士邪,何吴尚不见用耶。”
河北的袁绍在修整,希望举四州之力席卷天下;中原的曹操舔着自己的伤口,休养生息,盯着徐州这块肥肉留下口水;江东的孙氏还在为称霸江东做着努力,无暇北顾或西侵;刘氏宗亲刘表和刘璋好似一个鼻孔出气,继续不思进取,过着安稳的日子。
天下似乎又进入一片平静中,老百姓有了点时间耕种,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只要能活下去,他们并不想造反。
苦无出头之日的寒门士子继续在钻营,希望能获得一官半职成为人上人。
豪商富贾们精细的打着算盘,寻找一个能并吞天下的诸侯做出投机买卖,能从此摆脱商人市侩的嘴脸,成为开国功臣。
豪门世家而又苦无争霸天下的资本的都在寻找家族延续的办法。河内的司马氏继续在观望,他们不见兔子不撒鹰;琅琊的诸葛家族正谋划着一分为三,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这是东汉末年世家大族为了家族延续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案。
一大早,吴尚结束了一夜的修炼,精气充沛,仰天长啸,惊起的喜鹊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
白天的时候,天地灵气转为太阳灵气,灼热无比,以吴尚现在的修为是无法直接在白天修炼的,他只得在白天修炼法术,专研剑术。
前世的吴尚跟随公园里练习太极剑的师傅们学习过一点太极剑,便继续练习,反倒收到奇效。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乃大道之始,契合天下万物运行的法则,吴尚舞太极剑,顺势而进,逆势而退,浑然一体,仿佛与天地融合一般,如山石,岿然不动,如疾风,风卷残云,如林木,徐徐而行,如烈火,侵略天地。
一套太极剑打下来,酣畅淋漓,修为也在缓慢的前进。
“好,尚哥哥剑舞的真漂亮,仿佛仙女下凡般,说不出的精彩。”
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进入院中,女子惊讶的叫出声。
男子面目清秀,头戴方巾,身着八卦袍,手中羽扇翻飞,女子琼鼻黛目,一身罗裙显得落落大方。
吴尚定眼一看,哑然失笑道:“我说今天喜鹊为何叽叽渣渣叫个不停,原来是有客到。”
“月英妹妹,怎么有空来看我啊!”
女子就是黄承彦的独女黄月英,黄月英小嘴一撅,咯咯的笑道:“尚哥哥还不知道这里是谁家的院子吧。”
陌生男子闻听道哥哥妹妹的称呼,眉头一皱,似乎对这种称谓十分不爽。
吴尚心领神会道:“莫不是黄老伯家的产业?”
黄月英点头承认,然后开心的说道:“尚哥哥,我身旁这位就是荆州第一才子诸葛孔明,你是才情压荆州的才子,你们二人何不切磋一二,必定又是一番美谈。”
诸葛亮眼眸中流露跃跃欲试的光华,一年前黄承彦就提过有一个叫吴尚的士子,学识韬略不在他和庞统之下,他当时就嗤之以鼻,心想不过三言两语怎么可能显出大才,所以并没有在意。
半年前的襄阳诗会,吴尚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将荆乡才子都比下去,这也没有让诸葛亮对吴尚有多大的注意。
但是当他听说吴尚出使宛城,曹营安然返回时,他才不得不重视吴尚这个人,今天来到这里,他就是想看看吴尚是否如徐元直口中所说的那么神奇。
诸葛亮在观察吴尚的时候,吴尚也在打量眼前的年轻人,白皙的面庞透露着傲视天下的傲气,完全不像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出山的诸葛亮光华内敛,。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学富五车,通古博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尚并不这么看,川蜀后期诸葛亮排除异己,大权独揽,若是真让他北伐成功,难免不会出现司马懿第二,而且诸葛亮数次北伐毫无功绩,反倒是川蜀越打越穷,人口越打越少,说他穷兵黩武一点都不为过。
(新人写书不易,若喜欢此书,请大家怜悯,收藏本书)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