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3 徙薪曲突
七月,摊牌的时刻终于到来。金安上命令宫门侍卫禁止霍家人入内,霍云霍山和范明友自杀,霍夫人显霍禹和邓广汉等被捕,霍禹被腰斩,显连同霍氏兄弟姐妹全部被弃市,与霍氏有牵连而遭灭族的有几十家。
八月,初一,霍皇后因为计划毒杀太子被废黜,移居昭台宫。十七日,宣帝封张章为博成侯,董忠为高昌侯,杨恽为平通侯,金安上为都成侯,史高为乐陵侯。赦免所有被霍氏所诖误的人。
宣帝认为太仆杜延年是霍氏的旧属,准备摒弃他,正好丞相魏相上奏说杜延年利用职权,有许多不法之事。宣帝派人调查,总算罗织了许多宫苑的马匹死亡和官奴婢缺衣少食两条罪状。杜延年终于应验了石夏的免职预言,同时封国近一半的户数被蒸发掉。
但是,杜延年毕竟还有翻盘的机会,原因是:在拥立宣帝事情上,他起了重要作用;他虽然是大将军的心腹,但似乎没有参与中药投放活动;他以前常用宽厚辅佐大将军,使朝廷合睦,看来“民愤”不大。
金日磾的长子金赏本是霍光的女婿,他先前看到霍氏有不轨的迹象,就上书请求休妻。宣帝也哀怜他,因此他不用享受和范明友邓广汉相同的待遇。
卫将军张安世平素小心谨慎,他看到霍氏被灭族,加上自己的孙女张敬是霍氏姻亲的妻子,应受株连,他因此十分恐惧。宣帝看到他神色异常,感到奇怪,又可怜他,经过向左右询问,决定赦免张敬,借此安慰他。
霍光与张安世先后陪乘宣帝,对方的舒适度有所不同。所以老百姓说:“威震君主的人不能保存后代,霍氏的灾祸源于陪乘。”
用陪乘来解释霍氏被灭族的原因,通过简单对比,说明复杂问题。但有人举出“徙薪曲突”的例子,更有趣味性。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嫉恨。霍氏掌权的时间已很久了,遭到了很多人的嫉恨。遭到天下人嫉恨,又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怎么能不灭亡呢?”他于是上书说:“霍氏的地位太显赫,陛下如果宠爱他们,就应及时去节制他们的行为。不要使他们发展到招致灭亡的地步。”但他上了三次书,宣帝都束之高阁。
霍家被满门抄斩后,告密者都受到封赏,有人就上书为徐福鸣不平,他首先举例:“臣听说有一名客人去拜访一家主人,他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满了木柴,他就向主人建议把烟囱改为弯的,并将木柴搬远一些,否则将会有火灾。但主人听后置之不理。不久,这家人果然失火,多亏邻居们共同抢救,才将大火扑灭。主人于是杀牛摆酒,酬谢邻居。那些被火烧得皮开肉绽的人被请到上座,其余的则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但建议改装烟囱的客人并不在邀请名单之内。有人对主人说:‘先前要是听从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大火,也不必杀牛摆酒,如此费事了。现在论功请客,建议改装烟囱搬走木柴的人没有什么好处,而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被列为上宾,这是什么道理呢?’主人这才恍然大悟,将那位客人也请了来。”
上书人然后转入现实:“如今茂陵人徐福几次上书,说霍氏将会发生变乱,应预先加以预防。如果他的建议得以实施,那国家就不必破费土地和爵位进行封赏,大臣也免除了因谋逆叛乱而被满门抄斩的大祸。事情已经过去,但徐福的功劳并未得到奖赏。希望陛下明察,嘉许他提出的策略,使他居于焦头烂额的人之上。”宣帝这才赏赐徐福十匹绸缎,后又任用为郎。
上书人的举例十分形象生动,问题是:霍光大权独揽时,宣帝没有“徙薪曲突”的可能;得知许皇后香消玉殒的真实原因后,“结发之夫”怎肯罢休。
再看看专业人士的评论。班固说霍光“不学亡术”,确实如此。如果霍光能够恶补一下《道德经》,肯定大有裨益。司马光归咎于霍光迟迟不还政给皇帝,这要做具体分析:昭帝虽然在元风四年举行了加冠仪式,但身体一直很差;霍光在本始元年郑重请求还政时,其内心是想“就此身退”,还是“虚晃一枪”,外人无从得知,但宣帝没有恩准的胆量,确是肯定的。
一直以来,霍光与伊尹齐名,主要功绩是“废昏立明”。权臣们努力寻求继续掌权的理由,因此都贪立幼主。霍光在赶走昌邑王后,大可宣称武帝的后代已经无人适合继位了,然后在景帝的曾孙甚至玄孙中,拥立一个相面结果最“吉利”的,当然也是年龄最小的,这正是后人王莽的做法。而实际情况是,霍光找来自己家族的掘墓人。
两百多年后,董卓说要追随“伊霍”的做法,改立陈留王。董卓明知陈留王贤于少帝,如此举动,似乎与他的宗旨不符,因此他的真实意图是通过“废立”树立自己的权威。东晋桓温在枋头大败后,也使用类似招数。
霍光获悉妻子犯下灭族重罪后,当时确实是加以包庇,但实际上也别无良策。他并没有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预防性措施”,他对“炎刘”的忠心不容置疑,没有辜负武帝的托付。
权臣如果不像王莽杨坚一样果断改变身份,光想通过平稳过渡来避免秋后算账,是很困难的事情。例如梁冀和宇文护等,毒死了比皇后级别更高的人,最后身死族灭。当然,算账后赔付的金额有大有小,霍氏的情况只能是灭族了。宣帝也许应当基于劝善需要,留下一两名没有参与谋反的霍氏成员。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