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1 珠联璧合
十一月,衡山王刘赐重新演绎了刘安的精彩结局,真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先前,有关部门到沛郡抓捕参与淮南王谋反的罪犯,但没有什么收获,却在衡山王的儿子刘孝家中抓住陈喜,官吏弹勃刘孝是藏匿陈喜的首犯。刘孝认为陈喜以前多次与父亲谋划谋反的事,担心陈喜现在会坦白,又怀疑白嬴已经上书,揭发了自己,他听说法令规定先自首的可以免除罪行,于是抢先自首,交代了自己和枚赫陈喜等人谋反的情况。廷尉调查验证后,公卿大臣请求逮捕并惩治刘赐。武帝不同意,而是派遣中尉司马安和大行李息到衡山国就地讯问刘赐,他作了如实坦白。官吏们于是包围和看守王宫,而司马安和李息返回长安,向武帝汇报。
群臣请求派遣宗正李息与沛郡一同处治刘赐,他听说后,就自刎而死。刘孝先行自首,免去他谋反之罪,但还是因为和父亲的侍婢通奸而被弃市。王后徐来因用蛊术害死前王后乘舒,太子刘爽则因被父亲告发有不孝行为,也得到弃市的下场。许多参与衡山王谋反的人都被灭族。衡山国被改为郡。
如果说赵王刘遂算是一个简单的过渡,那么刘安和刘赐分别谱写的第六第七乐章,堪称珠联璧合。首先,跨越的时间长;然后,两次推迟演出;接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最后,在两起案件中,有几万人被牵连而死。
丞相公孙弘病得正厉害,他觉得自己无功而被封,位至丞相,本应辅佐君王,镇抚国家,使人遵循臣子之道,结果却发现诸侯有叛逆阴谋,这都是自己不称职所致,他于是上书,请求辞职和上交侯印。武帝不同意,并赐给他休假和牛酒杂帛。
四月,赦天下。
鉴于太子之位一直悬空,导致天下不安,诸侯蠢蠢欲动,于是立皇子刘据为太子,时年七岁。
五月,发生日食。
匈奴攻入上谷郡,杀死几百人。
本年,武帝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和吕越人等人,总共分四路,分别从駹冉徒和邛僰出发,沿着西夷西面的小道,秘密寻找去身毒国的道路。
先前,由于费用问题,武帝暂停了对西南夷的经营,但张骞出使大夏回来后,报告说:“臣在大夏的时候,看到邛崃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生产的布。臣问这些东西从哪里而来,大夏国人说:‘是我国的商人从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复东南大约几千里。那里的风俗习惯于定居,大体上跟大夏相同,不过地势低下,潮湿炎热。那里的百姓骑着大象打仗。该国滨临大水。’据臣估计,大夏距离汉地一万二千里,位于汉地的西南,而身毒国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地的物产,这说明身毒离蜀地不远了。如果出使大夏,从羌族居住地经过,道路艰险,又引起羌人厌恶;稍稍往北一点,就会被匈奴俘获;从蜀地去则是捷径,又没有外来的侵扰。”
武帝得知大宛大夏和安息等都是大国,有许多珍奇的产物,百姓定居,风俗大致与汉人相同,但是兵力薄弱,又珍视汉朝的财物;在它们的北面,有大月氏和康居等国家,力量强大,可以使用财物来诱惑它们前来朝见。如果能够用政治手段来统属这些国家,那汉朝就可扩展上万里疆域,招徕许多不同语言和风俗的民族,汉天子的声威恩德也可遍布于宇内。武帝满心欢喜,完全相信张骞的话。
任命会稽太守朱买臣为都尉。
朱买臣曾经担任中大夫,后来因事被免职,过了很久,又成为待诏,常在会稽郡驻京官邸的看门人那里寄居和饮食。由于东越反复无常,他于是建议:“以前的东越王居住在泉山,一人守住险要,千人不能上去。现在听说东越王向南迁徙,距离泉山有五百里,居住在大泽中。如果发兵渡海,直指泉山,船只和军队排好阵势,席卷南下,可以消灭他们。”武帝就任命他为会稽太守,并对他说:“富贵后不回故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夜行,现在你怎么样?”他马上顿首辞谢。武帝诏令他到任后,整治楼船,准备粮食和水战器具,等待开战的诏书一到,军队一同前进。
朱买臣穿上以前的衣服,揣着大印和绶带,走路回到郡邸。恰逢上计之时,会稽的计吏聚集在一起喝酒,根本不理睬他的到来。他直入室中,和看门人一起吃饭。食得差不多饱了,他的绶带稍微显露出来,看门人十分奇怪,就上前拉绶带,一看大印,正是会稽太守的印章。看门人大惊,出来告诉计吏们,但他们都醉了,大叫:“荒唐!”看门人说:“你们试着来看看吧。”一些平时瞧不起朱买臣的人进去一看,边回来边大叫:“的确如此!”大家慌忙向守丞报告,一起在中庭拜见朱买臣,他则慢慢走出来。很快,长安的厩吏驾着马车来迎接,他于是离去。
会稽郡听说太守马上到了,就征发百姓清洁道路,有一百多辆车参加迎送。朱买臣到达吴县,看见他的前妻及其现任丈夫正在整治道路,就停下车来,命令后车载着这对夫妻到太守府中,安置在园中供应饮食。过了一个月,前妻上吊身亡,据说与“覆水难收”这一日常现象有关。朱买臣给了她的现任丈夫一些钱,用于安葬。
由于多次出兵,收成又不好,盗贼逐渐增多,公孙弘曾经上奏说:“十个盗贼拉满弓,能使上百名官吏不敢向前。盗贼不容易被剿灭,脱逃的很多,弓箭对他们利多弊少,这是盗贼越来越多的原因。如果禁止百姓携带弓箭,那么盗贼只能操持短兵器,使用短兵器交战,人数多者取胜。众多的官吏去抓捕少量的盗贼,势必可以成功。没有了弓箭,对盗贼有害无利,他们就不敢犯法,这真是让刑法搁置不用的好方法。依臣愚见,禁止百姓携带弓箭为宜。”
武帝将此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侍中吾丘寿王说:“臣听说古人制造出五种兵器,并不是为了相互攻杀,而是用来制止暴力讨伐邪恶。安居时可以慑服猛兽,防备非常情况;有了战事则可以用于防卫和排兵布阵。等到周朝王室衰微,上面没有贤明的君王,诸侯靠强力施政,以强凌弱,以众欺寡,导致海内疲敝,虚伪和狡诈一起出现。聪明的陷害愚蠢的,勇敢的慑服胆怯的。以得胜为要务,不顾正义和情理。人们制作机械装置,用于相互残害的器具真是数不胜数。后来秦朝兼并天下,废除王道,推崇歪理斜说,焚毁《诗》《书》,以法令挂帅,去除仁义恩德,任意进行刑罚和杀戮,摧毁名城,杀死豪杰,销毁兵器,折断刀锋。后来,百姓用农具棍棒等相互攻击,犯法之人日益增多,盗贼数不胜数,甚至到了囚犯满路盗贼满山的地步,秦朝也因此大乱而亡。因此,圣明的君主对百姓以教育感化为要务,而减省用于防范的禁令,因此他们知道那些禁令是靠不住的。”
吾丘寿王指出当今天子圣明,天下大治,至于还有一些盗贼,纯粹是地方官员的罪过。“臣听说圣明的君主用大射之礼进行教化,却未听说对弓箭有什么禁令。况且制定禁令的出发点,是盗贼利用弓箭进行进攻和掠夺。进攻和掠夺是死罪,但这些行为并未能得到禁止,这是因为大盗贼本来就不惧怕严刑峻法。臣恐怕坏人操持弓箭而官吏无法禁止,而良民用于自卫却触犯法律,这是在助长盗贼的气焰而夺走百姓自救的手段。”
武帝拿吾丘寿王的奏章诘问公孙弘,他理屈词穷。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