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B075 农商对比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B075 农商对比

    晁错曾经上书说:“圣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受饥寒的折磨,这并不是因为君主亲自耕织,供给百姓食物和衣服,而是君主为百姓开辟了生财之路。 所以尧禹遇到九年的大水灾,商汤遇到七年的大旱灾,而国家没有被抛弃的病饿者,原因就在蓄积多,预先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天下统一,土地之广人口之众,不亚于商汤和夏禹时代,再加上没有持续几年的早涝天灾,但蓄积却没有那时多。”

    晁错分析其中的原因说:“土地还有余力没有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发挥,可生长谷物的土地还没有全部开垦,山林川泽的资源还没有全部开发,不从事生产而消耗粮食的游民还没有全部回归农业生产。百姓贫困,就产生奸邪之心。贫困源于积蓄不足,不足又源于不务农。不务农百姓就不会附着在土地上,而是背井离乡,如鸟兽一样四散,即使有高大的城池和严刑峻法,也不能加以禁止。”

    晁错强调蓄积的重要作用:“严寒之时人们急需衣服,不求轻暖;饥饿之时急需食物,不求香甜可口。饥寒临身,人们顾不得讲究廉耻。人之常情,一天不吃两餐就会挨饿,一年不做衣服就会受冻。如果腹中饥饿却得不到食物,肌肤寒冷却得不到衣服,即便是慈父也不能保有他的儿子,君主怎么能够保有他的百姓呢?圣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引导百姓从事农桑耕织,少收赋税,多搞蓄积,用来充实府库,防备旱涝灾害,才能保有百姓。

    晁错认为圣明的君主应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百姓的善恶,就看君主如何去诱导他们,他们追求财利,就如同水只会向下流,而不选择方向一样。珍珠玉石和金银等物品,饿的时候不能吃,冷的时候不能穿,但是大家都把它们视为珍宝,原因就在于君主使用它们。这些东西又轻又小,便于收藏,凭握在手掌中的一点东西,就可以周游天下而不受饥寒之苦。这可以使臣子轻易地背叛自己的君主,使百姓轻易地离开自己的故乡,刺激了盗贼的贪欲,使逃亡者得到轻便的资财。粟米和布帛等物,产于土地,按时生长,投入很多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生产出来的。重达几石的上述物品,价值也很有限,但一个体力中等的人已经无法搬运,因此它不会成为盗贼劫夺的目标,但人们一天得不到它们,就得忍受饥寒。”

    晁错描述了农民的困难处境:“现在一个有五口人的农民家庭,为官府服徭役的不少于两个人,能耕种的土地不过一百亩,百亩土地的收获量不超过一百石。农民春季耕种,夏季锄草,秋季收获,冬季贮藏。另外还得砍柴,修缮官府房屋,服徭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暑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严寒,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日子。还有民间的人情往来,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赡养父母和哺育子女等负担,也得从一百石的收获物中支付。农民如此勤劳困苦,还要再蒙受旱涝灾害,官府政令严苛而赋税繁重,不按规定时间征收赋税,早上发布的征税命令,百姓晚上就必须准备好交税。农民家中如果存有资财,以半价折卖;家中贫穷的,只好去借利息双倍的高利贷,于是有人出卖土地房宅甚至儿孙来偿还债务。”

    商贾的情况则相反:“那些商贾,实力大的就积贮钱财,发放双倍利息的高利贷;实力小的坐在市肆中作买卖,依靠手中囤积的物品,每天游荡在都市之中,得知皇帝急需某种物品,就将其价格翻倍。所以商人男的不去耕田耘草,女的不去养蚕纺织,却只穿华丽的绸缎,只吃好米好肉;不受农民那样的辛苦,却得到很多钱财。商人依仗手中的大量钱财,与王侯显贵结交,势力超过了一般官员,凭借财利相互倾轧。商人到千里之外遨游,车子在路上前后相望,络绎不绝。他们乘坐着坚实的车子,鞭策着肥马,踏着丝制的鞋子,穿着精美的白色绸缎衣服。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破产流亡的原因。”

    晁错总结说:“现在法律歧视商人,但他们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夫,但他们已经贫困低贱了。所以说风俗所尊重的,是君主所歧视的;官吏所歧视的,是法律所尊重的。如此上下相反,好恶颠倒,要想国家富强法律得到执行,无法办到。”

    晁错给出的药方是:“当今的要务,没有比使百姓从事农耕更重要的了。要想使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使全社会看重粮食;而要使全社会看重粮食,在于朝廷把粮食作为奖惩手段。可以鼓励天下百姓向官府贡献粮食,用以购买爵位,或者免除罪名。这样,富人可以拥有爵位,农民可以得到钱,粮食就不会被囤积。那些能够贡献粮食以换取爵位的人,都是粮食有余的,收取余粮供给国家使用,就可以减少对贫困百姓收取的赋税,这就是所说的‘损有余,补不足’,此命令只要一公布,马上就会给百姓带来利益。顺乎民心,又有三大补益:一是朝廷物资充足,二是减少百姓赋税,三是鼓励农耕。”

    晁错进一步拿粮食与马匹做对比:“现行的律令规定:拥有一匹战马的人家,可免除三人的兵役。战马是天下重要的军事装备,所以给予免除兵役的优待。但神农的教令说:‘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由此看来,粮食是君主的主要资本,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所在。现在百姓贡献粮食,要换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可以免除一人的兵役,这与拥有战马的人所得到的优待相比较,差得太远了。赐爵的权力,是君主所专有的,由口而出,可以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所种的,生长于土地而不会缺乏。得到高级爵位和免除罪名,是天下百姓最迫切的**。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到边境地区,以换取爵位和免除罪名,不用三年时间,边塞的粮食储备就必定会很多了。”

    文帝听从了,下令鼓励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塞,根据贡献粮食的多少给予不同的爵位。

    晁错再次上言:“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换取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但臣私下担心边塞的士兵消耗不了这么多的粮食,不足以分流天下的屯粮。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免除农民的租税。这样,陛下的恩德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农业生产。如果有军役,或者遭遇水旱天灾,百姓也不困乏,天下太平;如果是收成好,天下就富庶安乐了。”

    文帝因此于本年发布了减半征收租税的诏书。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