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A202 登基典礼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A202 登基典礼

    第二,虞卿的毁约建议。 由于赵王决策错误,导致赵军大败,他被迫去秦国朝见,答应割让六个城邑,秦军因此撤退。本来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赵王却又听从虞卿的意见,拒绝兑现承诺,导致秦军的报复性进攻。

    按照虞卿的说法:既然割地讲和不能确保秦国不再进攻,还不如不求和。确实,韩国魏国和楚国曾多次向秦国割让土地,但秦军还是隔三差五地继续进攻,真是“薪不尽火不灭”。但是,短时间的和平,还是可以求得的。特别对于遭到巨大损失的赵国,喘息的时间难能可贵。秦国虽然毫无信义可言,但还是要在其它国家面前做做样子。

    虞卿又说:秦国即使善于进攻,也不能轻易地夺取六个县;赵国即使不善于防守,终归不会丧失六座城邑。可是,赵军遭到秦军的报复性进攻,实力进一步受损。邯郸长期被围困,赵国元气大伤。因此,邯郸虽然勉强得到保存,二十几个县却在随后迅速丧失。看来,虞卿对赵军的防守能力估计过高了,赵国的实际损失更大了。

    就算赵王将六座城邑转给别的国家,也不应给齐国。齐国和赵国本来关系就不佳,五国联合伐齐时,赵国趁机占领了齐国大片领土。在田单复国后,赵国趁对方元气未复,多次蚕食边境城邑。反之,齐国虽然曾经在收到人质长安君后出兵救赵,但在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拒绝向赵国提供粮食。而在邯郸被围期间,齐国实际上也是完全不加援手。就是说,给了也白给。赵国应该把城邑转给魏国,该国有与赵国合纵的主观意愿,又有颇具影响力的信陵君。

    《史记》说:虞卿去齐国,与齐王商讨攻打秦国的问题,还没返回赵国,秦国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和虞卿的预计相符。这里认为:秦国的使臣确实来了,但不是拿着重礼来求和,而是催促赵国办理割地手续。秦强赵弱,秦胜赵败,这是客观事实。赵国的一个外交举动,怎么可能轻易就和秦国对换了角色呢?

    第三,秦军的损失。秦军在围困邯郸期间,尤其在最后阶段,应该也有不少损失,但主要是被消耗掉了,被歼灭的较少,例如郑安平率领两万人投降。这和诸侯国动辄几万甚至数十万的损失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况且秦国本钱多,耗得起。诸侯联军还收复了宁新中,还一度攻至河东郡治汾城。至于韩魏全部收复河东和河内地区,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伟大的反攻,将德军击退一百到三百公里,解放了大片国土。德军的节节败退,让人自然联想起一百多年前拿破仑的大溃败。但实际情况是:因为气候和后勤等原因,德军的战斗力暂时被冻结,实力并未受到多少损失;苏军是击溃多,围歼少,未能歼灭一个完整建制的师。几个月后,德军在哈尔科夫和刻赤地域,再次展示了其强大的力量。

    第四,魏王尊秦王为帝的建议。在国家间的较量中,如果不能在战场上解决问题,在称号上做做文章,也是一个办法。魏惠王搞过“徐州相王”,齐湣王也在秦国“拥戴”下称帝两天。卫国则是剑走偏锋,连续贬低自己的称号。三国时,孙权给曹操送来火炉,他却说要做周文王。在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时期,涌现出的“称臣”高手,例如高无赖。只要没有实质损失,或者具体的约束条件,处于下风或者弱小的一方,不妨放低一下身价。只有“绍兴和议”,因为名实俱损,遭到千古诟病。

    问题在于,秦国是否会上钩呢?如果秦军对邯郸久攻不下,确实有这种可能性。秦国得到称号,赵国当然还要做点实质贡献,秦军就可“光荣”撤军,好好休整一下。

    西晋建兴二年,石勒主动向幽州王浚请求归附。他接受王浚的书信时,朝北向使者下拜,又朝夕向王浚送来的尘尾下拜。随后,石勒派出使者去幽州,说自己要亲到幽州,支持王浚称帝。王浚收到如此大礼,自然忘乎所以。他不顾群下的劝谏,让幽州成为不设防城市。石勒于是坐上从襄国到幽州的高速列车,直入王浚的宫殿。王浚随后巡幸襄国,在刑场上举行盛大的登基典礼。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