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A201 巩固战果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A201 巩固战果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卫怀君到魏国朝见,魏国人抓住并杀死他,另立他的弟弟为卫国国君,是为卫元君。 元君是魏王的女婿。

    次年秋天,秦昭襄王去世。太子继位,是为秦孝文王。秦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又立子楚为太子。赵国人将子楚的妻子和儿子政护送回秦国。韩王和各国将相穿着丧服,来秦国吊唁。

    燕王派丞相栗腹去赵国,与赵王缔结友好盟约,并用五百金为赵王设置酒宴。栗腹返回燕国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了,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成人,可以去进攻赵国。”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闲,询问他的意见。乐闲回答:“赵国四面受敌,人民都已习惯于作战,不能去攻伐。”燕王说:“我可以用五个人来攻打赵国的一个人。”乐闲仍然认为不行,燕王大怒。群臣都认为可以出兵,燕王就调动两千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城,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地。

    大夫将渠说:“刚与赵国交换文书,订立友好盟约,并用五百金设置酒席来宴请赵王,结果使者一回来就发兵进攻人家,这是不吉利的,军队肯定无法获取战功。”燕王不听劝阻,反而亲自率领一支军队,配合主力作战。将渠一把拉住燕王腰间系大印的绶带,燕王气得猛踢一脚。将渠哭泣着说:“臣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啊!”

    燕军抵达宋子,赵王任命廉颇为大将,在鄗地击败栗腹的部队,杀死栗腹。同时,乐乘在代战胜卿秦的部队。昌国君乐闲投奔赵国。

    本年,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去世。

    从长平之战结束到秦昭襄王去世,大约九年时间,姑且称为“后长平时期”。期间,秦军首先发起邯郸之战,以惨败告终。秦军随后再次大举东进,灭亡了西周国。后面几年,相对平静。和长平之战时一样,这里不妨再深入讨论一下。

    首先,是秦军的进攻战略。此前,信陵君曾经预测:如果秦军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赵国,将会重蹈复阏与之战的覆辙。现在看来,预测与实际的出入较大。但信陵君同时预测:如果秦军背向邺城和朝歌,与赵军决战于邯郸郊外,就会遇到智伯那样的灾祸。事实证明,这个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巨大,而秦军也堪称惨重。秦军不应急于扩大战果,贸然去捅邯郸这个马蜂窝,巩固战果方为上策。首先牢固控制上党地区,然后可以适当往北发展,目标是太原地区,其中占领晋阳有着重要意义:晋阳是整个太原地区的核心,又是赵氏的老根据地。对秦军而言,进攻晋阳与进攻邯郸相比,有有利之处:秦军不用做出大的调整,就可从西面和南面夹击晋阳;赵军受到太行山的阻隔,援救困难;赵军要保卫更加重要的邯郸,导致晋阳防守兵力薄弱;晋阳远离其它诸侯国,它们要派兵援救,难度很大;最重要的一点,晋阳的易手,不涉及除名问题,对诸侯国的震动不大,援救的意愿较低。

    总之,根据秦军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的情况,作战原则是:宜静不宜动,优先巩固战果;如果要扩大战果,应以太行山为红线,暂不向东发展。

    一般说来,如果一味强调巩固战果,就会丧失扩大战果的时机;如果匆忙扩大战果,又有可能连现有战果都保不住。如何权衡和取舍,确实是一个难题。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苏军已经紧紧包围了在斯大林格勒的德第六集团军,并酝酿更大的计划,准备奔袭顿河畔罗斯托夫,一举兜住整个南线德军。但与此同时,德军也掀起了“冬季风暴”。摆在曼斯坦因面前的,有两条救援第六集团军的路线:一条从齐尔河向东,路途短但苏军兵力强大;一条从科捷利尼科沃向北,路途长但苏军兵力薄弱。老狐狸自然选择后者,前者只作为佯攻,因此救援兵团进展神速,随时可能打通与保卢斯的联系。为此,苏军统帅部果断调整部署,马利诺夫斯基统率的第二近卫集团军,不再向正南方向的罗斯托夫进攻,而是转向东南,侧击德军救援兵团。曼斯坦因感到被大火吞噬的危险,只好迅速调转救火车的方向。

    马利诺夫斯基的转向,在当时和之后都引起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苏军应不顾曼施泰因打破包围圈的危险,仍然奔袭罗斯托夫,就可一举围歼顿河集团军群主力,以及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全部,南线就再无战事了,这可是惊天战果。但是,面对上百万的德军,当时的苏军并无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实施如此复杂的围歼战役,因此要冒很大的风险。打个比方说,一个猛虎从结实的牢笼中被轻易地放出来,和其它几只猛虎一起,关在一个更大但不安全的牢笼中。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