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1 堆放高度
第五个问题是,赵军在大兵压境而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何种战术。
首先,廉颇担任赵军主将时,采用稳守而不反击的战术,连续遭到几次不算太大的损失。这说明,赵军的战斗力与秦军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在约四个月的相持阶段,两方都在消耗,但赵军的消耗速度更快一些。
在春秋和战国时代,消耗战这种作战样式是绝无仅有。大部分战役,都是一两天就决出胜负。巫臣和伍子胥针对母国实施的轮番骚扰,时间跨度很长,但只能算是疲惫战。现在的关键是谁耗得起,答案显然是秦国。
因此,有三种可能的结局:一是赵国因本钱少而消耗快,终于撑不下去,被迫求和;二是赵军被迫撤退,与秦国维持不战不和的状态;三是赵军硬撑,终于被秦军包了饺子。当然,也不能排除其它国家打起“协防”或者“助攻”的旗号,出兵干预,使得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后续发展就难以预测。
赵括取代廉颇后,采取主动出击战术,赵军就从“慢死”改为“速亡”。如果说廉颇是一名地震时的满仓人士,惨绿天天见,最后变得麻木,那么赵括就是一位勇敢的“杠杆”人士。毕竟,廉颇还保有一些渣渣,何况“彩虹总在风雨后”,赵括则是“顷刻间,血本灰飞烟灭”。
那么,对赵军来说,何种战术较为合适呢?按一般看法,到七月初,赵军在长平集结了不下四十万人,可以说是倾国之力了。保存这支力量,对赵国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所有战术的制定,必须以此为基础。由于赵国的核心地区在太行山以东,而主力孤悬在大山的另一侧,两边的联系通道容易被截断,因此必须做出调整。赵军应保护侧翼,逐次后撤,回到旧国境线,依托太行山防守。
现在的赵国,如同一辆小货车,底部放了一些很轻的货物,顶部却放置一些很重的货物,头重脚轻,很容易发生倾覆事故。只有降低堆放高度,并且将重物尽量往下放,才能确保安全。
一九四一年七月中旬,德军未能在行进间夺取基辅。元首随后改变计划,决定从南北两翼进行深远包抄。而在苏联方面,总参谋长朱可夫建议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又可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同志顾及各种非军事因素,就断然拒绝了该建议。苏军使用了各种“可能和不可能”的手段,继续坚守基辅,为大量工厂的搬迁赢得了宝贵时间,也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但到九月初,西南方面军的控制区域已经缩小为一个东西向的狭长三角形,基辅就是西边的顶点。苏军本应增加底部的重量,但斯大林同志仍然禁止放弃城市,从而规定了堆放高度的下限,同时顶部还得有足够的重量。最终,三角形的底部被德军的铁钳截断,苏军人地两失。
主席语录:“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人地两失。”
第六个问题,秦军的进攻战略。长平之战本是争夺上党郡的一般战斗,如果速战速决的话,可能就是又一次的阏与之战,或者华阳之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双方投入的兵马,演变成两国两军的大决战。由于赵国连续犯错,以及其它国家袖手旁观,秦军侥幸赢得战役的胜利,但损失也很大。对于秦军来说,有无安全快捷的进攻方向呢?
一九四八年三月,东北解放军的冬季攻势胜利结束,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以及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都已获得解放。**龟缩于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分别驻扎至少一个兵团的兵力。因此,东北已无小战可打,一打就是双方的大决战。难怪对于中央军委南下作战的指示,林总一直迟疑不决。
现在,对于秦军来说,决战并非唯一选择。先选择打击对象。韩国本身已经没有多少油水了,但过早被除名,恐怕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两周的情况和韩国类似。魏国躲在韩国后面,而楚国又躲在魏国后面,进攻魏国或者楚国,并不符合秦国“远交近攻”的方针;暂时维持与两国的“友好”关系,对秦国更加有利。齐国和燕国的情况类似。因此算来算去,赵国仍是秦军最佳的打击对象。
秦军越过上党郡,直接进攻武安和邯郸,或者沿着黄河北岸东进,避开太行山后,再向北进攻,都会导致与赵军的大决战。好在秦赵边境很长,秦军可以转向北面,从晋阳的南边和西边夹击该城,得手后,再扩展到整个太原地区。不过,最理想的进攻方向是更北面的云中和九原。理由是:该地区对秦国威胁很大,以前的赵主父就曾计划从这里南下伐秦;该地区离赵国核心地区较远,位置突出,容易攻取;占领该地区后,秦军可以从北面迂回包抄晋阳,或者来个更大的迂回,穿越太行山北段,然后南下进攻邯郸。
南宋末年,宋军依托长江天险固守。蒙古缺少水军,就采取大迂回战略。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率军,首先夺取西南的大理。然后,兀良合台从云南北上,与北路蒙军一起夹击四川。他取道乌蒙,经叙州,到达合州。接着,兀良合台又从云南出发,进入广西﹐攻克贵州和静江府,经过辰州和沅州,直抵潭州城下。在宋境转战一千余里,歼敌四十多万。由于蒙哥暴崩,空前的大迂回才告一段落。
本来想再讨论一下白起针对赵军俘虏的“最后解决方案”,不过这个话题过于血腥,只好直接转到富有戏剧性的邯郸之战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