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A174 汨罗悲歌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A174 汨罗悲歌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 秦国白起再次进攻楚国,攻占郢都。 向西焚烧夷陵的楚国先王陵墓,向南攻到洞庭湖一带,向东攻到安陆和竟陵。楚军四处逃散,无法组织起来迎战,楚王逃亡到城阳,又迁都到陈。秦国将郢都地区设置为南郡,又封白起为武安君。

    短短两年时间,楚国就丧失了鄢郢心脏地区,被迫采用百战百胜的“敌进我迁”战术。屈原深感国家之衰亡,就创作了绝命词《怀沙》,然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投汨罗江以明志。

    楚国的“良心”已经逝去,以后的宋玉等人,继承了屈原的“从容辞令”,创造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成语,还弄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等千古名句,但都不敢直言。楚国君臣也“从容不迫”,继续有计划地向东转进,等待与秦国决战的最佳时机。好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楚国人民牢记“怀王不返”和“郢都沦陷”等国耻,必然会在某天,点燃冲天大火。

    一般说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也有说纪念伍子胥的,特别在江浙一带。这里,不妨对这两位人物做些比较。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但在政治上,不断遭到排挤甚至流放,只好不断“流涕”和“叹息”。而伍子胥长期受到阖闾父子的重用,因此在政治和军事上颇有作为。

    伍子胥在民间的形象一直很高大,京剧《文昭关》讲述了“一夜白头”的故事,苏州的“胥门”据说与伍子胥有关,“千金小姐”原指一位曾经让伍子胥饱餐一顿的浣纱女。而在《史记》中,《伍子胥列传》写得十分精彩,太史公最后说:“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

    但是,列传也叙述了几个事实:太子建父子和伍子胥逃亡到郑国,郑定公对他们以礼相待,但太子建却与晋国勾结,最终被杀;伍子胥带着白公胜逃到吴国,向公子光推荐刺客专诸,最终刺杀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伍子胥协助阖庐灭亡了楚国,并掘墓鞭尸;白公胜后来回到楚国,发动“白公之乱”,险些再次灭亡楚国。

    可以说,伍子胥“弃大义,雪家耻”,是如假包换的楚奸。至于吴国方面,对吴王僚而言,伍子胥是外来的乱臣;伍子胥协助阖庐消灭内部和外部的强敌,阖庐也协助他一雪家耻;伍子胥感激阖庐的“大恩”,因此成为夫差的大忠臣,这点不容否认。有些夸张地说,与伍子胥随行的人,个个贻害不浅,不知是否属于“物以类聚”或者“近墨者黑”的情况。

    自古以来,出现许多背叛母国或者本民族的人,这就是汉奸。在著名的鄢陵之战中,晋奸伯州犁侍立在楚共王的身后,将晋厉公亲兵的情况告诉了楚共王。而在对面,楚奸苗贲皇侍立在晋厉公身旁,也把楚共王亲兵的情况透露给晋厉公。

    在众多汉奸中,伯氏算是一组奇葩。伯宗本是晋国忠臣,被“三郤”陷害而死。其子伯州犁逃往楚国,做了“较为克制”的晋奸。伯州犁后成为楚康王的忠臣,随郏敖而死。其子郤宛已经成为一个地道的楚国人,他为人正直而温和,很受国人喜欢,结果被令尹囊瓦害死。郤宛之子逃亡到吴国,身份变为楚奸,工作性质与伍子胥类似。在夫差时期,他蜕变为吴国的奸臣。伯氏是不断迁徙,不断忠奸切换。

    做汉奸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在敌人屠刀下挣扎,苟延残喘;有的是混口饭吃,忠奸不分,有奶就是娘;吴三桂“恸哭六军俱缟素”,原来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到了现代,这个行当的层次提高了,一大班领悟了“曲线救国”理论精髓的人士,纷纷改投汪主席阵营。等到后台老板破产,这班人士又摇身一变,成为“忍辱负重”的英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好典型。

    平心而论,大多数汉奸并非死心塌地为敌人卖命,而是留有一手。例如,夫差打算攻打鲁国,征询鲁奸叔孙辄的意见。叔孙辄认为母国有名无实,主张进攻,结果后来遭到公山不狃的指责。著名的鲜卑奸慕容翰,因受猜忌而投奔段部,但看到段部即将灭亡自己母国,心存不忍,就设法阻止。真正要置母国或者本民族于死地才后快的汉奸,数量并不多,巫臣和伍子胥,就是其中两位。

    次年,秦国白起平定巫地和黔中,在此设置黔中郡。

    魏昭王去世,其子继位,是为魏安僖王。

    正是:冲冠一怒,六军缟素;慕容勒马,子胥掘墓。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