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5 缓冲地带
秦惠文王更元三年秦国张仪从啮桑归来后,被免去国相职务,他就回到母国,同样担任国相。
近几年,魏国国相惠施主张联合齐国和楚国,共同对付秦国。由于没有什么实质效果,魏惠王决定换马,请来张仪。
惠施被张仪挤走,狼狈逃到楚国,楚王接待了他。大臣冯郝对楚王说:“驱逐惠施的,是张仪。大王与惠施结交,这是在欺侮张仪,臣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可取。惠施是因为张仪的缘故才来到楚国的,他怨恨大王与张仪结交,内心是不想来楚国的。而且,宋王偃对惠施不错,诸侯中无人不知。现在,惠施与张仪结仇,诸侯中也无人不晓。惠施与大王结交,大王就抛弃了张仪。臣不理解大王这样做,是有些轻率呢,还是为了国家大事?大王不如帮助惠施,送他到宋国去。然后就对张仪说:‘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张仪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个被排挤遭困窘的人,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这样您实际上不失为张仪着想,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楚王照办了。
张仪宣称要联合秦国和韩国,共同讨伐齐国和楚国,实际上是想让魏国臣服秦国,为各国带头。由于魏惠王没有听从,秦王就派兵进攻魏国,夺取曲沃平周,又暗中送给张仪丰厚财物。
如果说公孙衍和惠施所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只是主张的手段不同,那么现在的张仪是做着魏国的官,办着秦国的事。
次年,周显王去世。其子继位,是为慎靓王。
燕易王去世,其子姬哙即位。
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卫国国君再次把自己的爵位由侯降到君。现在,卫国只剩下濮阳一座城池。
秦惠文王北游戎人地区,到达北河,又攻取义渠的郁郅。
燕国围攻赵国的浊鹿,结果在勺梁被救援的赵王打败。
齐威王去世,其子继位,是为齐宣王。齐威王时期,齐国一度称霸,但国力未有实质增强。在主观上,相对于其它国家来说,齐国的变革力度太小。依靠着“君正臣贤”,也许能实现短暂的“大治”,或者赢得一两次大战的胜利,但无法提供长久的动力。
而在客观上,齐国背靠大海,陆上与多国接壤,没有什么自由拓展空间。不像秦国那样,有广袤的戎人地盘,秦国占据这些土地,东方诸侯是不会在意的。还有南面的蜀国和巴国,秦国吞并两国,只有楚国会有所警惕。
对齐国而言,首选的战略方向是北面,即吞并实力较弱的燕国。吞并行动无疑将引起赵国的不安,齐国在必要时可以拿中山国做交易。
次选的战略方向是南面的鲁国。自春秋开始,鲁国就是姜齐的老对手。齐国三面包围鲁国,又多次出动大军,但到目前为止,鲁国的版图虽然已经大大“缩水”,但还在苟延残喘。田齐应当一鼓作气,让曲阜成为本国的西南重镇。吞并鲁国,估计不会引起太大风浪。
鲁国以南,是号称“五千乘”的宋国。该**事力量较强,又靠近魏国和楚国,攻取难度远大于鲁国。
鲁国宋国和只有一座城池的卫国,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得以长期生存,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发挥了缓冲作用,减少了大国之间的直接接触。就像五代时的南平,四面都有强邻,却能长期生存,靠的是无与伦比的无赖手段,还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卡住交通要冲,减少了大国之间的直接碰撞。齐国要染指缓冲地带,势必打破军事上的平衡状态,引起连锁反应。因此,齐国既要积极准备,又要耐心等待战机。一旦出手,就要快准狠。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