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6 逃跑步数
秦惠文王更元六年,魏惠王去世,其子即位,是为魏襄王。
魏惠王晚年,曾重金礼请天下名士,孟子于是来到魏国,去拜见魏惠王,魏惠王说:“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有什么高见,对我的国家有利吧?”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士和庶民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魏惠王又说:“我治理魏国,可谓尽心尽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寡人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臣用战争打个比喻。战鼓咚咚敲响,双方士兵刚一交锋,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和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定时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孟子建议的具体措施是:“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能够适时饲养,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兴办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孟子指出魏国的实情是:“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魏国来了。”
魏惠王回顾说:“当年的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老人家所深知的。到了寡人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被楚国羞辱。寡人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死难者报仇,您说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在方圆百里的小国家,也可以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人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悌忠信的道德修养,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侍奉尊长,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这些军队妨害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他们,有谁能跟王较量呢?有道是:‘仁者无敌。’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现在,孟子拜见魏襄王,魏襄王猛然问:“天下怎样才能安定?”他回答:“统一才能安定。”魏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他回答:“不滥杀人的人能统一。” 魏襄王又问:“谁愿意让他统一呢?”他回答:“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大王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枯萎了。这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变得生机勃勃。这样的长势,谁能阻挡!”
孟子出来后,对别人说:“魏王的样子不像个君主,和他接触,无法产生敬畏之感。”他于是离开魏国,转到齐国,继续宣传他的“仁政”理论。
秦国进攻韩国,夺取鄢陵。随着魏国的向东收缩,韩国相对突出,因此有幸成为秦军目前的重点保护对象。
齐楚韩赵燕共同帮助公孙衍担任魏相,推行“合纵”。张仪被赶回秦国,惠施则回到魏国。这是东方六国首次反秦联合行动。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