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A139 路在何方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A139 路在何方

    秦孝公二十二年,楚宣王去世,其子继位,是为楚威王。

    公孙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譬如人有心腹大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在险厄山岭的西面,建都于安邑城,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崤山以东的利益。它强盛时就向西侵入秦国,窘困时便向东收取土地。现在秦国在国君的英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叛了它。我们可以乘此时进攻魏国,它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那时秦国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服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王称霸的大业。”秦孝公听从了。

    公孙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抗。两军对垒,公孙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里面说:“当年我与公子您交情很好,现在都成为两军大将,我不忍心相互攻击。我们可以见面,相互盟誓,畅饮之后各自撤兵回国,使两国百姓安心。”公子卬信以为真,就前来赴会。两方盟誓结束后,开始饮宴。公孙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发动突袭,俘虏了公子卬,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

    魏惠王得知败讯,十分惊恐,派人向秦国献出部分河西之地以求和,他又叹息说:“我真后悔当初没听公叔痤的话!”而在胜利者那边,公孙鞅受封商於的十五个城邑,他从此号称商君。

    短短两年时间,魏国经历两次惨败,迅速从中原霸主沦落为二流国家。客观原因,首先当然是国家处于“四战之地”,四面都有强邻,又无险可守。其次,东面的齐国和西面的秦国“君正臣贤”,国势上升。最后,三晋之间的“传统友谊”不复存在,反而内斗严重。至于主观原因,主要是魏惠王四面出击,到处树敌,不知战略重点。魏惠王急于开会和称王,是一个严重错误。相比之下,元末的朱升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何等高明。

    这里,不妨做一回事后诸葛亮,替魏惠王出谋划策。对魏国来讲,韩国是破解难题的关键。东齐南楚西秦北赵,这四国过于强大,魏国一时无法吞并,只有韩国相对弱小。韩国实际处于魏国三面包围中,国都新郑离大梁很近,没有什么防御纵深。吞并韩国后,不仅扩大了版图,又可改善魏国的战略态势,使得国家的东部和西部合为一体。

    事实上,魏惠王确实有吞并韩国的决心和行动,并且由此引发了马陵大战,魏国的计划最终落空。那么,应当采取怎样的吞并战略呢?

    魏国如果成功吞并韩国,必然损害四周强邻的利益,但这种损害是间接的,强邻本身并未受到魏国的直接进攻,他们需要平衡出兵干涉的代价和可能获得的好处。如果确定出兵,还要进行必要的准备,以及选择出兵时机。就在它们“一看二慢三通过”的时候,如果魏军速战速决,造成吞并的既定事实,强邻可能选择默许,或者需张声势一下,甚至设法分杯羹。反之,如果魏军久战不决,困于韩国的坚城之下,那么强邻就会利用魏国和韩国两败俱伤的机会,直接杀入韩国获利,或者“围魏救韩”。

    因此,魏国在吞并行动开始前,要精心做好军事和外交上的准备。在对韩方向上集中主要兵力,其它方向一律采取守势,以必要兵力坚守若干要点,为吞并行动免除后顾之忧。和强邻暂时维持良好关系,力争它们保持中立,就算可能援救韩国,也是出工不出力。必要时,可以拿出部分韩国土地做交易,秦国和楚国应该对此很感兴趣。行动一旦开始,必须倾注全力,争取速度。

    二战前夕,奥地利和捷克相继被德国吞并后,波兰有幸成为元首的下一个目标。由于波兰是德国和苏联的缓冲地带,因此吞并行动对苏联的损害很大。斯大林同志确实曾经真心地想与英法联手,共同保卫波兰。一九三九七月,斯大林派出以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为首的高级军事代表团,准备与英法商谈紧迫的军事问题。但是,对方派出的代表团规格很低,并且忘记携带签署协定所需的授权文件。英国代表团为了感受海浪的颠簸,居然乘坐一艘低速邮轮,风尘仆仆地赶到莫斯科。苏联心灰意冷,只好另寻出路。

    正好,由于波兰战役的预定发起日期已经十分迫近,元首决定出大价钱来安抚苏联,避免两面作战。两国一拍即合,迅速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在其中的秘密附加协议书中,两国友好地平分了波兰,又划定了其它地区彼此的势力范围。

    元首成功解决了苏联的问题,西线也安排了二十多个师,以应付英法可能的进攻,同时大力宣传齐格菲防线的“坚不可摧”。元首很清楚波兰是英法的同盟国,但大胆判定:除非受到直接进攻,否则英法不会“真面目作战”。

    九月,德国主力开始闪击波兰,波军防线迅速崩溃。西面的法军为兑现自己光荣的承诺,发起凌厉的“萨尔攻势”,取得重大战果:在十五英里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约五英里,占领约二十个空无一人的德国村庄。鉴于前方就是“牢固”的齐格菲防线,法军为争取主动,暂停进攻。

    波兰即将全境沦亡,苏联趁火打劫,在波军背后捅刀。不过,由于德军推进太快,而苏军出动太迟,因此未能实现双方之前的约定。后来,元首出于长远考虑,用立陶宛补偿对方。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