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耳聋,眼黄,面颊肿,颈、颔、肩、上臂、肘及臂外后缘痛。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所谓虚,是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内经诀要]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其支者,从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解 读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大眼角,上行额部,交于头顶督脉的百会。从头顶分出支脉到耳上角。其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向内联络脑,从脑后下行到项交会督脉的大椎,挟脊柱两旁到腰,沿脊骨联络肾,归属膀胱。从腰中分出支脉挟脊柱下行,穿过臀部,入膝后窝中。
该经脉的另一支脉,从左右肩胛下行,挟脊柱下至髋关节,沿大腿骨外侧后缘下行,与前一支脉汇合于窝中。由此再向下贯穿腿肚,出外踝骨的后方,沿小趾后的大骨至小趾外侧之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气上冲性头痛,有时痛的眼睛将欲脱出,项部如上拔一样,脊柱痛的腰如折断,大腿痛的不能曲下,窝好似被扎,腿肚像裂了一样,这叫踝厥。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痔疮,疟疾,癫,狂,头囟顶痛,眼黄,流泪,鼻流清涕或出血,项、背、腰、屁股、窝、腿肚、脚都痛,足小趾也不能活动。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所谓虚,是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内经诀要]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入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解 读 ]
足少阴肾经,起始于小趾之下,斜走脚心,出足内踝前下方,绕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上行腿肚内侧,入窝内缘,沿大腿内侧后缘,贯入脊柱,归属于肾,联络膀胱。
该经的主干,从肾向上,穿肝过膈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侧。又一支脉,自肺出,联络心脏,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饥而不想吃,颜面黑瘦,咳唾带血,喝喝喘息,不能安定坐着,眼睛看不清东西,心内空虚似若饥饿;气虚时,常感恐惧,心里常想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最新章节第9章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