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邪侵经之病及防治
(节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体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路线及联属的脏腑,指出了各经如受外邪侵犯而受到感动时,人体异常的表现和可能发生的病症;提出了诊断的方法和针刺治疗的原则。
[内经诀要]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解 读 ]
雷公问黄帝:禁服篇说,大凡以针刺治病,必须先了解经脉,琢磨其循行的路线,知其长短的度量,才能内刺五脏之疾,外刺六腑之病,究竟详情如何,愿尽知其理。
黄帝说:人的初始,由精形成,继而产生脑髓,以骨骼为支干,以经脉来供养,以筋而刚强,以肉为壁护脏腑,皮肤坚韧而生毛发。水谷入胃,脉道通达,血气运行,人才得以生存。雷公说:愿意听你彻底说明经脉的生成情况。黄帝说:根据经脉可以决断生死,处理百病,调整虚实,这是不可不精通的。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又向上循胃上口,通过横膈归属于肺脏,再由喉部横出至腋下,向下沿上臂内侧,从手少阴与手厥阴二经的前方,下达肘弯中,顺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至寸口,向上到鱼际,沿鱼际出于拇指末端。它的支脉,从腕后直走食指内侧(拇指侧),出其尖端(交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犯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中疼痛,甚至咳嗽过甚时,两手抱胸,心中慌乱,这就是“臂厥”。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咳,气逆,喘息,心烦不安,胸部胀满,上臂内侧前缘痛或厥冷,掌心发热。气盛有余时,肩背痛,如受风寒,即为汗出中风,小便次数多而尿量少;气虚时也肩背痛,发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颜色异常。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属寒的则用留针,阳气不足而脉虚陷的用灸法,不盛不虚的按本经脉取治。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内经诀要]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解 读 ]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最新章节第8章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