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 第7章

本章节来自于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 http://www.lishu123.com/12/12855/
    从“脉口”和“人迎”诊察病变

    (节选《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

    本章论述了人身经脉的终始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气血往来顺逆的规律和盛衰表现。分析了如何从脉口和人迎两脉去诊察病变,亦提出了如何调和阴阳治疗病变的方法。

    [内经诀要]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己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 解 读 ]

    针刺治病之理,全在于经脉的终始。经脉的终始,是以五脏为基础而确定三阴三阳的。凡属阴的经脉主于五脏,属阳的经脉主于六腑,属阴的经脉受气于五脏,属阳的经脉受气于四肢末梢。所以,在用针刺治疗时,应根据气血的往来顺逆规律和来时盛、去时衰的表现,凡属实证要泻的,在气方来邪正盛之时,用“迎而夺之”的方法泻其邪气;凡属虚证要补的,在气已去正气将要恢复之际,用“随而济之”的方法补其正气。掌握了迎泻随补的方法,就会使阴阳诸经之气和调。调和气机的方法,必须通晓脏腑之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要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继承下来,并传于后世,要发誓敬业,认真对待就能发扬昌盛,否则就会消亡。若自行无道,必遭祸殃。

    谨以天人相应的道理,说说人的阴阳终始。人体气血以十二经脉为纲,循行周身,终而复始。脉口为手太阴经脉所过,它主五脏;人迎为足阳明经脉所过,它主六腑。所以,诊切脉口和人迎,能知五脏六腑阴阳的有余或不足,平衡与不平衡。天道与人是完全一致的,正常无病的人,脉口与人迎的脉象适应大自然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春夏阳盛,与人的阳脉相应(六腑为阳),故人迎之脉搏动力稍大;秋冬阴盛,与人的阴脉相应(五脏为阴),故脉口之脉搏动力稍大。这样天人相应,手足六经,上下往来正常,既不结涩,又不疾动,人体的寒温和调,形肉血气相称,这就叫做无病的平人。

    原气虚的人,脉口和人迎的脉象都虚弱无力,两手的寸关尺也不相称。这样的人,阴阳都不足,若用针刺补其阳,则会阴竭于内,泻其阴,则会阳脱于外。所以,不可用针刺治疗。可用甘味药物,调和脾胃,补其元气,但用药不可猛烈,剂量不宜太大。在此情况下,也不可用灸,因为火能伤阴,若见病不好而用泻法,就会大伤五脏之气。

    [内经诀要]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四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最新章节第7章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马名骥,吴霞,马楠的小说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最新章节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全文阅读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5200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马名骥,吴霞,马楠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