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隋朝这点事儿:隋风往事 133.沈高二帝灭亡记

本章节来自于 隋朝这点事儿:隋风往事最新章节 http://www.lishu123.com/117/117315/
    但沈玄懀却让杨素失望了,他还真称不上是杨素的对手。

    沈玄懀不是没有“刷子”,与朱莫问等人相比,他还算有些实力,但他却没有杨素想像中的两把“刷子”,与杨素和隋军相比,沈玄懀和他的军队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杨素再次轻而易举地攻下了城池,沈玄懀战败逃走,却被杨素追上生擒,故陈境内的三位皇帝之一就这样没有留下像样的痕迹便销声匿迹了。

    在吴州(浙江绍兴)称帝的高智慧人如其名,智慧要比沈玄懀高上不少,备战状况也理想得多。他在钱塘江东岸兴建军营达百余里,更在钱塘江上布满了战舰,摆明了想跟隋军掰掰手腕、试试高低,不是只是随便过一把皇帝的瘾,而是要把这皇帝进行到底的。

    这算得上是一块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行军子总管(副司令员)、南阳人来护儿向杨素进言,江东之人行动灵巧,驾船本领更是一绝;如今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同我们抗争到底。如果我们硬攻,伤亡估计会比较惨重。我建议采用韩信灭赵之计,我军主力不要强攻,而是严守阵地、死守不出;我率奇兵数千人暗中渡过钱塘江,击破叛军军营,使敌军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我军主力趁对方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军心大乱之际发动强攻,必能取得大胜。

    杨素依计行事。来护儿率数百轻舟,偷偷渡过钱塘江,出其不意大破高智慧的百里连营,并趁势纵火,烟雾弥漫,烧掉辎重无数。

    高智慧游弋在钱塘江的主力军见后方老窝已被隋军攻克,军心果然大乱,杨素乘势发动强攻,叛军全军覆没,只有高智慧凭着也许真的是高人一等的智慧向东海逃去。

    杨素亲自率队追至海边,却依然让高智慧逃脱,这说明高智慧的智慧确实非同寻常,只是仅仅体现在做逃兵上;这次追击虽未能擒下高智慧,却也另有收获,杨素在这次追击中发现了一个人才,他叫封德彝。

    生于568年的封德彝本名封伦,但以别称封德彝行世。封德彝称不上是个正人君子,更不能列入忠臣诤臣之列,他更多是靠善于揣摩领导的心思混天下。在隋朝,他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倒是到了唐朝,做到了尚书右仆射的高位。如果把他称为一位人才,那杨素更多地也是为大唐发现了一位人才。当然,这人才也是杨素为他们家族发现的,因为不久他便把一个侄女嫁给了封德彝。

    此时封德彝正在军中任行军记室(机要秘书),杨素追击高智慧到海边时,召集封德彝前去开会,仓促中不习惯船上行走的封德彝不慎落水,大家竭力抢救,总算把淹个半死、喝得肚皮发胀的封德彝救了上来。封德彝身体素质过硬,淹得狼狈不堪的他换了衣服后,立刻就去开会去了,没向杨素提起这事儿,杨素也没有看出来。

    封德彝不提这件事不是不想让杨素知道。封德彝这个领导肚子的蛔虫不向杨素提起这件事,实际上因为算准了杨素肯定有渠道能够得知此事,军营里文武官员互相瞧不起是常有的事儿,现如今文官封德彝丢了这么大的人,武将们怎会放过如此羞辱和诋毁文官的机会,定会屁颠屁颠地跑去向杨素报告这件事。既然有人会说,封德彝觉得还是让别人说为好,这样正好借力表现自己。封德彝算准了杨素知道这件事后一定会问问他,杨素与普通将领有所不同,属于文武双全的那种,谁也拿捏不准他的骨子里把自己看得偏文些还是偏武些,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会倾向性非常明显地歧视文官,反而特别欣赏能文能武之人,常把这种人引为知己,如果封德来点儿柔中带刚的回答,杨素定会把他看成是一类人,从此以后重加使用。

    果然如封德彝所料,杨素很快便知道了这种事情,而且马上特意问他,你当时怎么不告诉我呢?封德彝答道,我认为这是私人的一点丑事,所以没有报告,望请见谅。杨坚听后大为惊奇,从此以后对他另眼看待。

    封德彝一事告诉我们,常在领导身边混,如果有了善于揣摩领导心思的本领,别的本事都可以没有,如果这领导的层级足够高,仅此一招便可通吃天下。

    战场上杨素继续追随着高智慧逃跑的方向向南挺进,在浙江乐安、温州、天台和临海一带,发动各式战争百余次,击溃叛军首领蔡道人、沈孝彻等,高智慧无处藏身,只得再次南逃至福建境内。

    就在这时,杨坚突然下诏令杨素返回朝廷,理由是杨素出征在外的时间太久,杨坚想念他了。

    这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杨素正在前线打得不亦乐乎、也正是捷报频传之际,杨坚却突然宣他回京城见见面,两人真有如此浓厚的君臣之谊?

    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在那个年代,当老大本就是非常危险的职业,任何老大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并且这安全感并不与手下小弟的强弱成正比,反倒有成反比的倾向;如果当小弟的带的人过多,并且过于有水平,甚至百战百胜、威名远扬,老大怀疑小弟有不臣之人也是常理。杨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召杨素回京也正是这种心理作祟。

    此时此刻,杨素这个当小弟的自然清楚该如何去做——也不再管什么前线战事紧急了,二话不说,立刻什么人也不带就乘坐政府专车、而不是本人专车返回京城了。

    这是标准答案。只要稍有所犹豫,杨坚必定会产生怀疑;如果以前线战事紧张为由不立刻回京,杨坚必定会认为杨素已在公开叫板。只有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不顾,马上返回京城,杨坚才会吃下定心丸,即使因此耽误了战事,如果不是杨坚已下定除掉杨素的决心,也不会因此怪罪于他。

    当然,前线战事也没有耽误多少。杨素回了京城,圆了杨坚“朝思暮想”之梦后,便以前线战事尚未结束,如果不乘机剿灭,将来可能会遗患无穷为由,申请迅速返回前线、继续剿贼。

    杨坚人也见了、心也定了,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杨素折腾了一圈后,再次返回了前线。

    杨素这一折腾,反倒让逃到泉州的高智慧和当地变民首领王国庆得出了错误的判断。其时浙江和福建陆上交通非常成问题,多通过台湾海峡于海上来往。如今有那么一段时间隋军丁点儿动静都没有,高、王二人误认为不习海战的隋军没有通过台湾海峡的能力,不免放松了警惕。

    就在他们认为高枕无忧之时,绰号“江神”的杨素征服了台海,迫近了泉州城。毫无防备的王国庆没有抵抗的能力,放弃城池逃走,残余部众有的上山据守山洞,有的下海藏身海岛。

    杨素分派军队四处追击,又派人秘密游说王国庆,许以陷入困境的王国庆免死之诺,建议他交出高智慧。王国庆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地交出了“皇帝”高智慧,杨素遂在泉州将高智慧斩首,又一个“皇帝”灭亡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叶上老阳的小说隋朝这点事儿:隋风往事最新章节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隋朝这点事儿:隋风往事最新章节最新章节隋朝这点事儿:隋风往事最新章节全文阅读隋朝这点事儿:隋风往事最新章节5200隋朝这点事儿:隋风往事最新章节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叶上老阳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