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引信还真来了,点燃火药桶的是苏威。
苏威是隋初四贵(高颎、虞庆则、杨雄和苏威)之一,搞财政有一套,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官员,深受杨坚喜爱。但这人有个小毛病,特喜欢“立牌坊”,动不动便干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事儿。这性格如果生在一位普通人身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多把自己折腾完蛋了,但此时苏威身居右仆射之高位,这性格就有点问题了。有如此性格之人,追求形式大于内容,如想让他们稍做变通,如同要了他们的小命,那是万万不可的。
就是这样一位固执得如同花岗岩一般的苏威,在开皇十年(590)初,被杨坚派往江南地区宣传五教、推行北方早已实行的户籍制度去了,并特别授予他钦差大臣的权力,可以便宜行事。
苏威要推行的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这两件事早在开皇五年(585)已在北方地区实施过,查出不少“黑户”和年龄虚报大或虚报小之人,增加了国家税收,对增强国力大有帮助,也是杨坚颇为得意之举。
这样的好办法,当然要在江南地区推行。在杨坚看来,苏威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派他到江南,再合适不过,也充分表明了治理好江南地区的强烈愿望。
但苏威到了江南后却严重地“水土不服”了,在北方时玩得特顺手的招数,在江南却遇到了空前的阻力,特别是在推行“输籍定样”时。
“输籍定样”以均田法为支撑,老百姓参加户籍登记后,拥有土地数不足规定数目的,可获得国家划拨的永业田,相当于自留地,同时还可以租种国家的田地,向国家交租;超过规定数目的,则要被朝廷收回一部分统一调配。
这个办法在北方可行,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那是因为北方地区在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几乎没消停过,战事不断,人口锐减,出现了大批无主荒地,人少地多,所以可以均田。
但在江南地区却行不通,与北方地区恰恰相反,江南却是人多地少。江南自东晋南渡以后,历经宋齐梁陈四朝,政权交接相对比较顺利,政局较为稳定,战争较少、规模也不大,对经济的破坏力较弱,此时南方经济水平已经开始超越北方,土地开发较为到位,无主地几乎没有。东晋以后,北方豪族又大批南迁,为了安置他们,又重组了侨郡、侨县等,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江南地区土地供给本就十分紧张,如今苏威又在这里推行“输籍定样”,朝廷需要支配大量的土地,如此一来,许多有产阶级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本是好制度的“输籍定样”,变成了与民争利之举,自然有不少反对的声音。
可苏威却听不得反对的声音。杨坚曾经评价他是“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必怒”,事事如他的意还好,不如他的意,他就很容易来蛮劲。如今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苏威更加来劲了,哪里敢有反抗,哪里就有更加强硬的压迫,非要不折不扣地把这制度推行下去不可。
可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更加强硬的压迫,哪里就要造反了。本来就因杨坚的治理江南三举措,对朝廷心怀不满,如今这日子越发没法儿过了,江南老百姓心里有想法了。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自然少不了野心家的身影。
有人适时传出,中央派来的官员逼迫老百姓背诵五教甚为严格,不管是何人,即使是话已说不利索的老朽,都必须能够背诵,否则严惩不贷;甚至有多个地方传出,就因为背诵五教这么点事儿,竟然闹出多起人命案。看来,朝廷真没把江东子弟当成自己人啊。
接着,就在江南老百姓对苏威、甚至对朝廷的不满逐渐增加之际,又传来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说朝廷要把江南地区的老百姓全部迁到关内(函谷关以西),而这富庶的江南却要留给南下的一小撮北方人了。这消息对江南老百姓的冲击力极大,大家对这一传闻也深信不疑,因为统一战争结束后不久,杨坚确实干过类似的事情,他把江南士族尽数迁到了关内(函谷关以西)。
可是,苏威仍不反思自己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却依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相对比较细腻的江南老百姓。
就这样,性子相对较为平和的江南人,在苏威粗暴的管理和野心家的教唆下,于开皇十年(590)底,遍地开花般地造反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