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变法的遗恨 第七十一章 清凉寺秘访 慈寿宫...

本章节来自于 变法的遗恨 http://www.lishu123.com/79/79736/
    游览了玄武湖后,赵顼让王中正、石得一保护高皇后婆媳去浏览秦淮河风光,自己只带李宪、李舜举二人奔他此行的目的地清凉寺而来。(美女请留步)他和母亲说好:“午饭你们不等我吃了,晚上我们在客栈会合。”高皇后说:“你忙你的,你不在身边,我们反而玩得更开心。”

    赵顼走后,高皇后婆媳和陈姝把十里秦淮逛了个遍,只见乌衣巷口亭榭水阁枕河而筑,夫子庙前二面园林隔河相望,贡院以河为泮,古堡傍河而建,名胜古迹棋布河畔。她们走累了就坐下来品尝脍炙人口的江宁风味、领略绚丽多姿的秦淮风物,觉得非常惬意。高皇后对向宗茵说:“以前只知道东京汴梁物华天宝,为天下之冠,谁知道这江南古都也别有风情呢!”

    赵顼此次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要弄清楚王安石宁愿讲学都不肯就三品舍人职是什么原因。他和李宪、李舜举很快来到了王安石讲学的清凉山脚下,这里是靠近清凉寺的乌龙潭,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居住在此地,旁边还有诸葛饮马处。赵顼吩咐李舜举:“时候还早,叫店家给我们泡茶吧。”

    喝茶时,李舜举好奇地问:“公子,各州各路不是都有官学吗?王安石为什么还要私人办学呢?”赵顼就讲给他们二人听:“其实,私人讲学,由来已久,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比官学名气响,所以后代不得志的官员们争相仿效于他。(龙印战神)私人书院最初起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这些书斋、衙门后来向平民开放,从而成为学子求学的场所,士绅、道士、和尚都可以自由出入其间。

    国朝初期,太祖太宗忙着南征北讨,下面官办的学校既少又差,只勉强维持了国子监和太学,地方官学一直半死不活,于是一些有责任感的士人就自觉地分担起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职责。他们聚书山林、建院讲学。所以书院一下活跃起来,江宁的书院走在了私人办学的前面。比如茅山书院就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再后来又出现了六大书院、八大书院。”

    李舜举竖起大拇指:“公子知道的真多,可王安石家无余资,自家只能在秦淮河边租房子住,他为什么还要到清凉山借道场办学呢?”赵顼说:“这也正是我心中的疑问,我们现在就登山吧,进入清凉寺去探个究竟。”

    三人入了清凉寺院门,赵顼远远看到有位中年人正在一处别院开讲。他头绾纶巾,身穿短褐,手执蒲扇,一副平民装束。但眉宇间英气逼人,举手投足看出绝非寻常人物。李宪指着那人对赵顼说:“那就是王安石,奴才以前在仁宗皇帝驾前见过他。”赵顼不由得在心中叫了一声好!他挥手示意,要二李就远远站在能够听清王安石声音的地方,似在观赏院内竹林,实际上是在侧耳倾听王安石的讲话。

    王安石今天精神特好,他声如洪钟地说:“今天我们讲讲道统与政统、学说与政令合一的问题。(燃情仕途)二帝三王心中得道,就用它来形成规章推行全国,适用于全天下的人,这就是政令。而孔子孟子只是将那些做法书写成策,记录下来便成了学说。虽说传道授业也是千古盛事,但记录传播与付诸实践毕竟在功效上是有区别的。圣王注重三统合一,他们把所学的精髓都用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在座诸君研典籍,将来也要直接报效国家的,朝廷不可能永远无所作为,一旦励精图治,希望在座高足都能风云际会,投身其中,学以致用,用所学干出一番事业来,造福天下苍生。”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等人微言轻,学以致用,造福天下苍生恐怕恨难。”王安石说:“千万莫要妄自菲薄,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调节你自己的心志。人世间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有春华秋实。一切潜流暗礁,是挡不住奔腾向前的历史潮流的。竹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为师希望诸位做敢于冒尖的竹笋,破土而出。只有勇于进取的人,世间才会留下他的脚印。人生不断前行,才是真正的享受,才是充实的生活。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山脚、山腰,只有登上顶峰,才能看到非常之观。”

    又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们该怎样求学,才能登临峰巅呢?”王安石答:“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蓬勃盛开的古槐可以容大众乘凉,有宽容别人的胸怀,自己的福泽才会又大又长久。(鬼王的毒妾)人的一生有几个诤友,将会受益无穷。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上,造福天下苍生并非易事,造福者本身必须心志高远,品行高洁。人无志不立,生活若失去理想、梦想,那生命便只是一付空架子。我们决不能虚度此生,应该为天下苍生做你所能做的一切事。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愧对人生。造福者若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得给天下创造价值。”

    赵顼轻声对李宪说:“怪不得王安石弃官不做,清平自守,原来他身怀经国治世之良策,却对朝廷现状不满意,他是在有意为国家培养人才,以备将来达则兼济天下呀。王安石果真像韩维等人所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看到赵顼如此赞赏,李宪问:“王爷,要不要奴才去通知他来见您?”赵顼说:“不用了,此番微服前来,只是看看而已,不必惊动他。我们可以从王安石的学生那儿再了解一点情况。”

    他主意已定,就带着二人先行下山,折回乌龙潭酒家定下雅座,然后关照李宪:“你再去清凉寺守候,等学生下学时,你就请那两个向王安石提问的学生来聊聊。”

    傍晚,李宪请来了下学的陆佃和蔡卞。双方见礼后,陆佃一脸狐疑:“这位小相公,不知找我俩所为何事?”赵顼说:“二位小哥,没有什么,在下也想拜王舍人为师,想先结识二位,了解了解王舍人的道德文章。(封神英雄榜]师弟,你别跑)”

    听赵顼这样说,蔡卞立刻来了精神:“先生道德文章誉满当世,但他不了解你,不一定肯收你,先生择徒很严的哟。”赵顼给二人斟满酒说:“相遇是缘,我们边吃边谈。若要拜师,在下自当递投名状,小哥能具体说说先生的学说吗?”

    蔡卞问:“《淮南杂说》你听说过吗?”赵顼略一点头。蔡卞说:“自打先生《淮南杂说》传播开来后,时人惊呼他是孟子复出,先生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大家发自肺腑地赞叹:‘先生在百代之后奋力创立新学,上追尧舜禹三代,解决了很多神鬼莫测的难题。’大家都认为他的学说可与孟轲媲美。我们逐渐懂得道德性命之说的真谛了。”

    陆佃端起酒杯敬赵顼:“我庆幸自己有机会与群英一道受教于先生,朝虚而往,暮实而归,感觉平日拜师所学十年,不如从王公之一日呢。”宾主宴谈甚欢,尽兴而散。

    赵顼等离京后,、虢国公赵宗谔上十多份章奏为自己论功,他说:“皇上为皇子时,辞疾不肯入宫,宗谔作为同辈中兄长,敦促有力,多次劝行。现在皇上已乾纲独断,应该对我论功行赏。”

    赵曙扔下宗谔的奏章,对韩琦说:“朕在藩邸时,和宗谔家为邻,一直遭受宗谔的欺凌。(权妃之帝医风华)宗谔有个厨子善做烩羊肉,朕让他为我家也烩两盘,宗谔见了,问:‘是给谁做的?’厨子回答:‘是十三团练使家让我烩的。’宗谔大怒:‘你怎么能给他烩羊肉?’说着把肉倒在地上,摔碎了盘子,还鞭笞了厨子,让朕下不来台。而且宗谔平素性格阴险狡诈,他不喜欢的婢妾,竟然用鸩酒毒杀,朕不想给这个人加官进爵。”

    韩琦说:“宗谔如此横行不法,按理应该严惩,只是他也是天潢贵胄,陛下又登基未久,为防他倚老卖老,任性胡闹,多少还是给点封赏吧。”赵曙说:“朕很不情愿封赏他,得了,就升他为奉国留后吧。你们中书要知制诰给他写敕告时,不要对他用太过的褒奖赞语。”七月十二日,诏命:“虢国公宗谔为奉国留后、保静节度使。濮王子孙各迁官一等。”升迁者共二十三人。

    这天晚上,曹太后自己先服下一点解药,然后请赵曙到慈寿宫来一起用膳。她说:“听说皇上今天给皇室近支二十三人人加官进爵,早就该这样了,不要让人说皇帝吝啬。我今天特地让人煮了两条糖醋鲐巴鱼。”说着自己先夹了一块,放入嘴里:“嗯,又香又嫩,皇上尝尝看。”说着,自己又夹了一块。赵曙看她这样,也放心地吃起来,还连连称赞:“母后费心了,这糖醋鲐巴鱼,味道真不错。”两人还喝了不少鹿胎酒。

    第二天早朝后,赵曙忽然拉起了肚子,感觉肚子里火辣辣的,连续两天,人就像得了一场大病。范观音悄悄地问道:“会不会和太后的饮食有关?”赵曙摇了摇头:“她吃过的东西,我才下筷子的,不是这个原因。”后来,病情有所好转,赵曙也就没往心里去。

    吕公著在濮议时一直认为濮安懿王不应当称亲,更不应当颁名讳于天下,吕诲等人被赶出朝廷后,他又多次请求追还吕诲等人,赵曙都没有听从他,于是吕公著自己也称病请求补外官。赵曙劝他说:“学士乃名门之后,一直是朕所倚重的,怎么能轻易离开朝廷呢?”

    吕公著不听劝告,在家待罪不肯上朝,赵曙派遣内侍石全育到他家里去催促,并且告戒石全育说:“吕公著为人刚劲耿直,适宜慢慢开导他,说话语气不要太急迫。”赵曙又几次派吕公著的哥哥吕公弼去劝他,吕公著才勉强来崇文院上班。才过了个把月,八月十八日,他又上章请求外放。赵曙说:“这个人真不识抬举,诏令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崇文院检讨吕公著知蔡州吧。”

    九月四日,翰林学士兼侍学士王珪所书仁宗御诗石刻碑林完成,安放在天章阁、宝文阁两处院子里。初五日,赵曙陪着曹太后幸天章阁、宝文阁,命两府大臣陪同观赏。文彦博等在一旁赞叹:“仁宗皇帝的诗清亮高古,王珪学士的字如行云流水。陛下的孝心令臣等钦佩。”

    赵曙高兴地说:“升王珪为端明殿学士,赐他龙盘金盒,陪朕进入隆儒殿说话。”到了隆儒殿,赵曙安慰王珪说:“从前误信人言,现在朕对你已经疑窦尽消了!朕知道爱卿忠纯有操守,故兑现以前跟你说过的话,不日朕还将让爱卿入中书。”王珪顿首谢恩:“不是陛下保全,臣何以有今天!”

    重阳节这天中午,曹太后自己又预先服下解毒药物,然后请皇帝来喝重阳酒。曹太后说:“今天重阳了,滔滔她们怎么还不回来?”赵曙说:“已经有人来报,她们从江宁启程回京了。”曹太后说:“今天我特地准备了应景的螃蟹,皇帝好好尝尝。”说着自己先夹了一只,然后对皇帝说:“你自己来吧,多吃点。”母子俩频频对饮,吃得非常开心,饭后,太后特地给皇帝和自己每人剥了一只柿子,说是消消酒。

    第二天早朝后,赵曙又呕吐起来,而且比上次更厉害,胸中闷得难受,嘴唇也紫了,脸色苍白,直冒虚汗,忽然觉得天旋地转,赵曙大叫一声:“不好!”接着跌倒在地,不省人事。范观音赶忙把他扶回清居殿。赵曙半天才醒转来,“哇”地吐出一口痰,痰里带着殷红的血块。范观音大惊失色,立即回报太后。

    太后匆匆赶来,故作诧异地问:“昨天喝重阳酒不还好好的吗?怎么今天就……皇帝哪里不舒服?”赵曙有气无力地说:“头昏沉沉的,肚里火辣辣的,痰里还有血块。”曹太后说:“哟!病得不轻嘛,张茂则,着六百里快马加急,召顼儿母子速速回京。”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君姝筱的小说变法的遗恨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变法的遗恨最新章节变法的遗恨全文阅读变法的遗恨5200变法的遗恨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君姝筱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