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二百一十一

本章节来自于 母亲的重生 http://www.lishu123.com/71/71038/
    想起晚上熬夜偷偷看课外书时,明知夜深了,再不睡觉早上真不能按时起床,就是管不住自己,不断在心里替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一遍又一遍在心里对自己说:将这一个章节看完就睡觉,或看一下下一个章节写的什么,只看一点点,再看一页立刻睡觉。就这样一点一滴瓦解着自己的原则和意志,让时间一点一点在那些文字中流失,早上该起床的时候,不管公社的广播如何对着我家闹,雷打不动,依然呼呼大睡。每当这种时候,父亲叫了母亲叫,才能晕头转向地起床,洗漱完毕手忙脚乱做早餐。

    父亲放大声音叫我起床的时候,总会一边叫一边笑着说:这么好睡,常言道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睡得正香的时候被叫醒,常常一边闭着眼穿衣服,一边在心里说:睡不着才怪,我就不相信有睡不着的时候。这种起床穿衣服还能保持迷迷糊糊的状态,只有在父亲扬起声音叫我起床的时候才有,有时含含混混地应一声,有时甚至不用应声,只需重重地翻个身,弄出一点响声来,表示已经被叫醒了,听见父亲的脚步声走远,还可以适当地懒一下床,给迷糊的头脑一个清醒和缓冲的时间。如果是母亲的声音响起,就像一剂清醒剂,必须要立刻保持清醒,并迅速应声,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上去十分的精神和清醒,然后很快收拾听当,不敢有半点含糊。

    晚上没熬夜看书的时候,早上到了每天该起床的时候自然清醒了,一骨碌起床该干嘛干嘛,根本不用有人叫起床。父亲不知道我常常熬夜的事,以为不论大小孩子都是一个样,吃得饱睡得着,无忧无虑,正是父亲常说的睡不醒的年龄。为了早上不用叫我起床做早餐,父亲利用晚上熬夜替石油单位的司机看守车子赚得的钱,买回了小闹钟,每晚将闹铃定在早上六点半钟,一到点闹钟清脆悦耳的铃声响过不停,公社的广播也是早上六点半准时响起,我家原本用不着闹钟,就因为有时熬夜看书的缘故,到了该起床的时候,那么高音贝的广播也闹不醒我,父亲才想着家里需要有口闹钟,这样平时在家做事的时候会更有时间观念,在父亲看来买回一口小闹钟便可一取两得。

    小闹钟买回家没用几个月,就被盗走了,我暗地里将家里的这一损失算在那些书上,觉得都是因为看那些书的原因,才导致家里受了损失,让父亲的辛苦付诸东流。我在痛恨自己的同时,也痛恨起那些让人着魔的书籍来,同时又抑制不住自己想有书看的渴望和冲动,甚至非常渴望有真正属于自己所拥有的书,这样就用不着不惜一切,争分夺秒地囫囵着去看那些书,弄得自己在厨房里那么的忙乱和狼狈不堪。事实上整个读小学的过程,没有一本正真属于自己的课外书,连一本连环画都没有,在半大的孩子中,别说像样的小说,有一两本像样的小人书,都会令很多人羡慕不已,包括一些成年人。

    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成人看的很厚的四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才一块多钱一本,少儿读物两三毛钱的都有,不说有没有那些闲钱去买,想买也买不到,街上早些时候好像没有卖书的地方,连供销社都没有设卖书的柜台,少部分家里有书看和有书借给别人看的家庭,都是家里有人在外地的大城市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将书带回家,包括当时的一些禁书。所以家里有书看的人和巴结着去要求借书看的人,都各自心照不宣,不便说书的来历,也不问书的出处,属于比较隐蔽的传借状态。

    面世的书越少,写书的人就越显得神奇,没书可看的时候,心里总在想那些能写出引人入神的小说书的人,不知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一定与普通人不一样,不然怎么能写出那么好的书来。那时的书基本没有具体的作者简介,更没有刊登作者的相片。别人看书越看越聪明,我看书常常犯傻,心智好像不及同龄人成熟,很简单的事情总是后知后觉,整个思维比一般人慢半拍。常将书上看到的东西与生活含混在一起,显得幼稚可笑,就像别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写书的人与平常人没什么不同,我却不知道。在我心里就觉得那些能写出书的人,不是人而是神,连长相都与平常人有所区别,具体有什么不同也说不上来,我也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黄毛丫头。于是,那些写书的人在我心里的形象无比的高大,特别的神奇,非常的伟大,我所看过的每一本书的作者,都被我神话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对那些写书人佩服崇拜到了极点。将在古书上看见的描写那些气宇轩昂的英雄人物和才子美男,还有描写历朝历代皇帝外貌的语句和词汇,全都堆积到我心中的那些像神一样的作者身上。什么身高八尺,膀大腰圆,天庭饱满地额方圆,双眉似剑,双目如距,鼻正口方。什么面若冠玉,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出口成章。还有描写皇帝的两耳垂肩,两手过膝。我觉得我心目中的那些写书人就应该是这样与众不同的形象,就因该是我想象的样子。

    直到后来我看过一些纯粹的简化字的小说书,书的扉页上开始有作者的不大的黑白照,有的像邻家的叔叔大爷大哥大姐阿姨,十分的亲切而普通,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身高八尺和三头六臂,不论身高和长相都与普通人没什么大的差别。我心中的那些被我当着神的写书人,才从我的各种幻化中回归到了自然,变成了一个个实实在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平常人。估计不只我一个人将那些写书人定位到了神的位置,至少是在我的同龄的朋友中,不知道那些可以称之为什么家的人,与我们并没有什么长相上的差别的大有人在,对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人和事,也有着各自的想象,只不过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离谱,因为我是属于特别傻的那一类孩子,直接将他们想象得完全脱离了生活,幼稚滑稽到了极点。以至于当我发现他们原来都是普通人的时候,曾一度很不适应,甚至有些失落感。

    其实那个时候生长在偏僻的小场镇的孩子,幼稚无知是很正常的事,至少我认为是这样。没机会接触外界,所知道的最有学问的人就是老师,对于那些称得上家字号的人物,一无所知。很多孩子从小到大连城里都没去过,所思所想也就是平常接触过和学过看见过的东西,就像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家里很穷的孩子将拥有一日三餐当成了奋斗目标,家里的住房又破又窄小,兄弟姐又多的孩子,将修大房子当成了奋斗目标,家穷弟兄多害怕长大后娶不上媳妇的孩子,将娶媳妇当成了奋斗目标。孩子多了凑在一起时,大家都在像做梦一样说着自己长大后想做的事,那时将孩子中的这种畅谈理想叫做吹壳子,就是这种谈理想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所见所闻,谈不出什么崇高理想来。

    记得小时候走亲戚,听见亲戚家的一个半大的儿子和一个客人的半大的儿子,坐在晒稻谷的石坝边上谈理想。亲戚家四五个儿子,家境也不好,住房又窄,还是破旧的茅草房,没有房子就不好将媳妇接进门。亲戚家的儿子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修十间房子,另一个男孩子也是家里很穷,大的两个哥哥早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还打着光棍,这个男孩子说:等我长大了,要接十个媳妇。我家三妹自幼就比较挑食,我们小的时候,很长时间才割一次肉吃,基本都是割肥一点的肉,既解馋又不用浪费家里的油,偏偏三妹就最讨厌吃肥肉。有次看见割回家的肥肉挂在墙壁的钉子上,三妹望着墙壁上的肉,看着看着突然很生气,说:我以后长大了,挣很多钱,专门割瘦肉吃。?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孙戈的小说母亲的重生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母亲的重生最新章节母亲的重生全文阅读母亲的重生5200母亲的重生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孙戈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