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从尚主任高声大气的骂声中,知道了个大概,好像是说母亲居然敢在背后骂他,说他的怪话。母亲心想难怪那么大的火气,这尚主任的火炮性格一点就着,那还顾得着去想其他。别说是尚主任的个性在那里,换着是尚主任他们一行人中的任何一个人,也都是平常人惹不起的。母亲觉得这尚主任虽然脾气火爆,却没有耄耋之年的老者棘手,不过是有人利用了尚主任的权利和脾气,说到底还是有理可讲。
母亲一向遇事冷静,平心静气与尚主任据理力争,有喝茶的好心人看见苗头不对,站在石梯口大叫父亲的名字。我和父亲跑到旅馆值班室门口时,尚主任的火气小了很多,酒劲也过去了些,开始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了。常在茶馆喝茶的一些老顾客,一年四季几乎天天泡在茶馆,都是街上的老街坊,大都是上年纪的人。看见尚主任舞动着绳子去抓扯母亲,扬言要将母亲绑了,说谁敢对他不恭,他就有权利捆绑谁。
很多喝茶的老者都围过去帮助母亲,全都在一旁帮着母亲呐喊助威,声讨尚主任。这些长期在茶馆喝茶的老顾客都认识商业部门的这些老领导,尚主任也认识这些喝茶的老顾客,其中也不乏难缠的人。还都是些老人们自己说自己的一句话,叫黄土掩齐脖子的人。一干人吵吵闹闹,拉拉扯扯一阵,尚主任酒也醒了大半,思维也清醒了不少。大概想明白了其中的曲折,将手中的绳子扔到地上,转身骂骂咧咧地走出了茶馆大门。
虽然尚主任转身时骂人的语速仍然很快,却不是在骂母亲。后来尚主任他们一行人到街上的综合商店公干,还是住宿在母亲上班的旅馆,对母亲的态度还和以前一样。只字未提那晚喝醉酒向母亲发难的事,母亲也没有想着要询问一些什么,母亲总说没必要知道为什么,一直说什么事情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那段时间不时就有一些是非口舌无缘无故飞到母亲头上,大都像骂人的老者和尚主任的事件那样,来无影去无踪,最后不了了之。不管怎样,还是不同程度地给母亲造成了一些痛苦和困惑。让母亲在承受病体折磨的同时还要承受精神折磨。母亲那么聪明,心里对什么事情都很明了,只是不愿去深究。没外人的时候,母亲常说一个人的命运是上天的安排,有些痛苦和磨难是人生必经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不可意气用事,要沉得住气。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有考验,又都是公平的。
有时没有外人找母亲的麻烦,奶奶跑来凑热闹。全是挑母亲在茶馆上班的时间,当着一茶馆的人叫答应母亲来骂,几乎都是指责母亲,说是我家某天某日买肉吃,没去叫奶奶到家吃饭。说是母亲不孝顺,有好吃的心里没装着老人。其实奶奶的每一次指责都很无理,母亲就是一言不发让她骂。奶奶后来的家就在经营站后面的鸭儿凼旁边,上班的粑粑铺刚好是王九姨他们卖牛肉干的店面往下场方向走,隔着一间门面和一条通往后街鸡市坝的通道,通道街口往下场的方向走,第一间门面就是奶奶上班的粑粑铺。
奶奶只要站在粑粑铺的大门口往街上场的方向张望,就能将父亲上班的理发店和茶旅馆还有供应猪肉的经营站一览无遗。其实不仅仅是这些,站在奶奶上班的大门口,一直可以望见公社上面的餐馆和餐馆上面转角处的一些住家户。每一次我去经营站排队买替母亲治病的猪腰子,几乎都被奶奶看见了,都以为是家里割肉吃,其实母亲病重的那段时间,是我家的非常时期,除了要买些猪腰子替母亲治病而外,我家的肉票和布票几乎都拿到集市上去换成了现金。
以前家里割肉吃,都会去接奶奶到家里吃饭,虽然奶奶和后爷爷的生活在那个时候还算富裕,两个人的工资两个人生活,不缺吃少穿。但是奶奶的长辈资格一直摆得很高,觉得就算没有将子女抚养大,自己重新组合了家庭。不论是我家还是叔叔家,吃一点好的都要她先吃,这是奶奶的个性。但凡是好的东西,不论是什么,都要老人先享受。奶奶是我家唯一的老人,只有奶奶才有资格享受,奶奶是这样想,母亲也是这样做的。
奶奶将我去经营站排队的次数记得一清二楚,按照奶奶的个性,她已经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所以去母亲上班的地方骂母亲,这是奶奶的性格,喜欢将一些小事无限渲染。母亲在奶奶面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管了,奶奶将母亲的这一性格拿得很稳,她骂得再无理,母亲也不会回顶一句。所以奶奶每次都要又哭又骂,不管自己对与错,都要像一次忆苦思甜一样,骂得有头有尾,毫无道理可讲。
奶奶对母亲如此,对婶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婶婶有时气不过了,要东一句西一句地与奶奶对嘴。每次奶奶骂得还没尽兴,婶婶总要说些当年奶奶将我父亲和叔叔姑姑扔下不管,自己改嫁走了之类的话,将奶奶还没说完的话硬硬生生顶了回去。有时奶奶骂得很无理的时候,遇上叔叔在家,叔叔想起了小时候的事,就有些生气和痛心,也要不软不硬控诉一下奶奶当年的狠心和不负责任。每当这种时候,奶奶就会无话可说,象征性地摆出长辈的资格骂几句回头走了。有婶婶回奶奶几句,奶奶反而不哭不闹,像一般的人理口舌样,奶奶的精力全放在字眼上了。
其实叔叔也很心痛奶奶,很孝顺奶奶,只不过有时看见奶奶一点小事就将长辈的资格摆得极高,有点蛮横无理,就会想起小时候的很多事情,忍不住就会半真半假地说奶奶几句。时间长了这一招还有些奏效,差不多的事奶奶就不去找着婶婶骂,去了也知道见好就收,知道婶婶不会无休止地让下去。在母亲面前就不同,拿稳了母亲的性格,再无理都会让她一直骂下去。很多时候奶奶到茶馆无理取闹,父亲都知道,奶奶到茶馆找母亲时要经过父亲上班的理发店。奶奶不高兴的时候,走路都是怒气冲冲嘟着嘴巴,漂亮的眼睛怒目圆睁,一看奶奶的样子就知道奶奶要做什么。
父亲也不敢去茶馆劝回奶奶,父亲去了也会挨骂。关键是父亲去了奶奶一准会骂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让父亲看了心痛不说,还要让不知内情的人觉得父亲和母亲有多不孝顺一样。每次奶奶到茶馆找母亲的麻烦,茶馆里喝茶的老街坊们帮母亲说了不少话,街上的一些老街坊几乎都知晓我家早些年的事,看见奶奶闹得过分,就会适当的说奶奶几句。
有两三次奶奶到茶馆吵闹,正遇上后爷爷也在茶馆喝茶,看见奶奶吵闹得不近情理,觉得很没有面子,起身将奶奶骂了回去。到不是后爷爷不想看奶奶去骂母亲,是一起坐着喝茶的人说了后爷爷,叫她管管奶奶。其实当年极有可能是这个后爷爷不想让奶奶带着孩子嫁过去,奶奶才丢下子女自己改嫁了。这些都是父亲和母亲后来分析的,具体当年是怎样奶奶会扔下子女不管,奶奶自始至终没对父亲和叔叔姑姑说起过,父亲他们也没有问过。父亲甚至一直不愿也不敢提起当年的这些事,提起就会伤心难过。
奶奶再无理,父亲和母亲却不去说奶奶一句,父亲总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子女。父亲这样说,母亲也是这样说,有时父亲见奶奶又哭又骂,哭的鼻涕口水的,望着奶奶的样子笑了起来。说是想起了奶奶当年在家里骂爷爷时的情景,说想不到奶奶年纪大了,居然还是没有改掉爱吵闹的习惯,还像年轻时候的样子。每当听见婶婶和叔叔半真半假地与奶奶对嘴,父亲听着也会笑,说奶奶就吃那套,你不理她,她反而就会一直骂。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就像一个非常宠母亲和弟弟的人,也有着一丝幸灾乐祸的小得意,父亲觉得这样奶奶会知道收敛一点。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