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流 周有四宝能长寿 昭王南巡不能归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西周、东周加起来,长达七八百年,它能够长期存在,得益于四件法宝:
重视发展经济,提倡节俭。www.heihei168.com
周族的祖先长期担任农业方面的主管,擅长农业技术及其管理,周族靠着发达的经济势力,才能吸引众多部落投靠过来,最终成为天下诸侯的共主。
鉴于商朝灭亡的教训,周朝的统治者特别注意节约,朝廷发出戒酒的命令,原因是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商代酗酒之风,应当节制。
敬天保民的思想。
周朝的统治者反思夏朝、商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天固然重要,但是,紧紧指望祈祷上天保佑,是远远不够的,比老天更加重要的是民心所向,作为天子,需要爱惜民力,保护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利,周王实行的礼乐制度之中,包含了贵族官僚需要约束自己的**,官员们必须爱护百姓的实际利益,不能损伤百姓来达到个人目的。(金佛尸地)
周朝的普通百姓虽然很辛苦,但是,由于统治者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所以,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相对有一定的保障。
周天子知道民生的重要,为了掌握民情,周王就安排专门的人员到民间采风,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中,既包括歌颂爱民勤政官员的内容,也有很多不满抱怨的话,周天子通过这些民谣,可以掌握各地的基本情况,调整自己的政策。
分封诸侯。
在西周所处的时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地盘是有限的,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到底该如何控制呢?
周朝实行分封制,它的好处很多:首先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王室亲族以及功臣子弟的利益要求,将他们团结在周王的周围,使得统治阶级的上层结成较为团结的集团,加强了统治者的凝聚力。(儿女成双福满堂)
利用分封诸侯的制度,可以使得诸侯之间互相牵制,边疆地区的较大诸侯,比如晋国、燕国、秦国等,直接承受了四周落后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为中心地带的周天子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
这种分封制顺利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是:周天子控制着渭水平原广大地区,足以养活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其实力是任何一个诸侯难以抗衡的,所以天下的诸侯,不敢随便抗拒周天子的命令。
刑罚从宽的司法理念
西周时期,制定了五刑制度,就是死刑、流放、用棍子或者竹板打屁股、罚款、服劳役等。(仙道狂神)西周的法律原则是:审理案件的时候,要从言辞、脸色、语气、语言、眼神等几个方面考察,要严格验证各种证言、证据;没有足够证据时,不能从严处罚。
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刑罚是很严酷的,周朝统治时期,重视司法制度的完善,量刑时,从宽的原则,使得很多百姓避免受到过重的处罚,保护了劳动力。
周朝的司法制度中,有一条“刑不上大夫”的原则,说明了当时的刑罚措施,主要用来惩罚那些下层百姓,上层统治者是享有特权的。
西周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景象,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到了周昭王时期,开始出现盛极而衰的征兆,主要表现是周昭王南巡不回。
西周起家的地方是今天的陕西省南部的渭水平原,这里方圆八百里平原,土地与水源条件都很好,适于发展农业,而周族是一个擅长种植的族群,他们以农业为根本,逐渐强大起来。(丐世英雄)
取代商朝之后,周族的力量主要用在控制商族,周公旦将周族的人口与兵力分为几部分:1,以今天的西安丰京(宗周)一带,作为周天子的都城,这里常年驻扎八个师数万军队,负责保卫周天子的安全,随时配合东都洛邑的周朝六师,出兵镇压诸侯的反叛,同时,还要承担抵御西北游牧民族侵扰的职责;2,驻在今天洛阳一带(成周)的周朝六师,直接职责是监视东方的各个诸侯;3,姬姓亲族建立的燕国、卫国、鲁国,分到了一部分亲族与军队,负责监视境内的商族。
在外围方面,齐国负责对付东夷,燕国、晋国担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重任;西方来的游牧民族的压力,直接由周天子承担。
纵观周朝内部、外部布局的重点,内部的防范重点是商族,将他们分化开来,并且安排重兵监视,在这一点上,周朝做得很成功;外围的压力一直都有,而且越来越大,周朝对游牧民族的战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养夫为患)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周朝的政治、军事布局有一个缺口——南方的蛮夷。
南方江汉平原一带,土地辽阔,降雨充沛,气温较高,十分适合发展水稻种植,这里原远离周天子统治的中心,是周朝控制的薄弱地带,楚国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在西周早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对中原各个诸侯国构成较大压力。
楚国的建国者叫做熊绎,熊绎的早期祖先是颛顼,长期做华夏族的管理火的职务,被称为祝融。周文王的时候,熊绎的曾祖父侍奉君王有功,其祖父、父辈在周朝比较忠诚,按照他们家族积累的功劳,周成王册封熊绎为一个小诸侯,等级为第四等子爵,封地在周朝最荒凉的江汉地区,地名叫做丹阳。
当时的南方确实很落后,但是,这里的地理环境却是很优越,熊绎及其子孙认为,周天子看不起熊绎家族,对待熊绎不公平,给与的地位太低,把熊绎放到蛮荒之地,是一种侮辱。
熊绎到了丹阳之后,没有用周朝的礼乐制度来改造当地的居民,而是自己入乡随俗,接受了当地的迷信鬼神,崇拜万物有灵、重视水稻生产等习俗,熊绎毕竟是从当时的中原先进地区进入相对落后的南方的,他借用北方地区的一些方法来发展南方的生产,进行政治管理,很快就站住了脚跟,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国。
熊绎的子孙按照熊绎的治国理念,不把自己当成华夏族看待,而是自觉地以蛮夷自居,他们不断地兴兵征讨四周的小国,逐渐成为一个疆域超过千里的大国,其实际控制的地盘已经超过天下共主周王的地盘。
楚国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为了给自己出一口怨气,楚国国君开始自己改变自己的称号,按照周朝的制度,诸侯国的称号必须由周天子确定,但是,熊绎的子孙认为,既然楚国被看做蛮夷,那么,按照中国古代的五服观念,蛮夷地区属于最外层的荒服,连朝见进贡的义务都不应该有,周天子是不干预这些地区的任何事物的,属于没娘的孩子,自生自灭类型的。
楚国强大起来之后,拒绝按照夏禹九州贡赋的规定,向天子进贡祭祀是滤酒用的茅草,并且擅自改变自己的称号,楚国国君的称号在孔子的《春秋》中仍然是楚子,低于郑伯、齐侯、卫公等,楚国干脆自称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简直是大逆不道,无法无天。
楚国的行为,一方面是由于楚国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另一方面,属于赌气行为,周天子不肯提高楚国的地位,楚国人就自我拔高。
周天子不顾楚国势力增强的事实,不肯加以安抚,而是妄想以武力压服楚国就范,结果是,周昭王不顾大臣的劝阻,率领周师“南巡”,就是讨伐楚国。
南方是水网密布的泽国,周朝的战车来到江汉平原,与楚国的水师相遇,结果是,周昭王竟然死在汉江的水中,周师全军覆没,周朝遭受奇耻大辱。
周朝吃了亏,有苦难言,堂堂天子,死在汉江,没有人能够替天子出头,大家心中都埋怨,周昭王自己爱逞强,自己去送死,周天子南巡不归,成了一个谁也不敢明说的话题。
周昭王之死,预演了周朝衰落的命运,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庞大的周王朝不会一下子死去的,他得慢慢地死去,大概用了足足六百年,够缓慢的。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