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流 凤鸣岐山兆周族 内圣外王兴姬昌
西周是周部落建立的,他们的祖先叫做弃,弃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种植苎麻、豆类,他种植的庄稼长势很好,他特别擅长观察、判断每块土地适合种植何种庄稼。(第一女将)
弃成年之后,周围的百姓发现弃种植庄稼很擅长,就向他请教,他的名气就逐渐增大了,后来,尧帝听说了弃的事迹,就任用弃做负责农业方面的农官,弃带领各地的农民播种五谷,使天下的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尧帝看到弃的成绩很大,就给了弃一块封地,叫做邰,弃被世人称为后稷,别姓姬。周族有了最早的一块地盘。
夏朝的时候,不太重视农业,废弃了农官一职。周族就离开了邰地,到了西部地区,与那里的戎族混在一起。(红尘遗珠:梨花泪)
后稷的后人中,有一个叫公刘的,他十分擅长农业,他选择漆水、沮水一代作为居住地,这里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所以,在这儿发展农业,十分顺利。
漆水、沮水与渭水相通,公刘带着族人,沿河而下,到终南山砍伐木柴,将木柴放入河水中,利用河水将木柴运回。周族百姓大都很富足,周围的氏族都很羡慕周族,纷纷投奔过来,周族获得很大发展。
周族到了商代的时候,一个叫做古公檀父的首领在世的时候,因为周族的富足,引起了北方戎族的羡慕,戎族向周族索取财物、土地、民众。周族的百姓很愤怒,要求迎战戎族。
古公檀父经过反复考虑,做出决定,他对族人说:“与戎族开战,势必会使很多族人流血死亡,我作为首领,不愿大家随便牺牲,所以,我决定带领大家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躲避一下戎族。(本妃劫财之太子拽个屁)”
古公檀父带领部族的所有男女,开始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来到了岐山脚下,一支很稀少的五彩鸟类在岐山上飞翔,最后落了下来,对着周族鸣叫。古公檀父观察这里的地形,觉得这里的交通很便利,土地辽阔,水源丰富,还有木柴的来源地,很适合定居。
于是,古公檀父就对族人说:“这只鸟叫做凤凰,凤鸣岐山,这是一个吉兆,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
古公檀父带着周族的男女老幼,开始建造房屋,开垦土地,安居下来。周围的很多氏族看到周族的发展很快,就纷纷投奔过来。(护花状元在现代)
古公檀父吩咐大家建造宫室城堡,并且进行政治改革,设置司徒、司空、司马、司寇、司土等五种官职,任命得力人员担任,周族有了新的管理机构,进入了早期国家时期。
夏族起家于治水,商族起家于贸易,而周族起家于农业。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所以,重视农业的周族,它的政权基础更加稳固,所以,它存在的时间长达八百年,超过了下上两代。
周族的领袖古公檀父有一个孙子,名叫姬昌,自幼就表现出极高的政治天赋,古公檀父预言,如果周族的事业更加兴隆的话,应该与这个孩子有关。古公檀父想把位置传给姬昌的儿子季历,其目的就在于将兴盛周族的希望寄托在季历的儿子姬昌身上。
按照周族一贯的传承方式,季历并非嫡长子,他的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这样一来,季历得到君主的位置,就存在障碍。(重生之郡主无敌)
季历的两个哥哥太伯、虞仲在一起商量说:“假如不识时务,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眼下的形势,留在周族,不仅没有任何希望,反而随时有不可预测的灾难发生。”
于是,太伯、虞仲一起逃离周族,为了顺利脱身,他们放风说:“为了周族的兴旺发达,并且成全季历,我们情愿脱离周族。”
二人主动脱离竞争,这是季历求之不得的,于是,季历默许了二人的行为,太伯、虞仲为了安全起见,逃到了距离周族最远的地方——今天的江苏一代,成了后来的吴国的祖宗。
季历顺利地继承了古公檀父的位置,继续致力于扩大周族的势力,引起了商王的警惕,于是,商朝调动大军讨伐季历,并将季历杀死。(混世俏王妃)
季历死后,姬昌继位,他假装顺从商王,以谦恭的姿态麻痹商王,这一招果然奏效,商王相信了姬昌,并册封姬昌为西伯,掌管西部诸侯的大小事务。
姬昌很会韬光养晦,在没有实力与商朝对抗之前,他必须长时间集聚力量,为此,姬昌模仿自己的祖先古公檀父,厚重仁义,尊敬老人,慈爱少辈,谦卑地对待贤士,天下的失意之人都听说姬昌的好名声,纷纷投奔周族,这里面包括著名的能臣姜尚、贤人伯夷、叔齐等。
纣王的亲信崇侯虎在纣王面前告状,说:“姬昌积累功德,会成为大王的心腹之患。”纣王命令姬昌前来朝歌,并将姬昌囚禁起来。
姬昌审时度势,认为自己并没有大的把柄被纣王掌握,于是,他一方面装作恭敬,另一方面,积极安排手下人进行公关活动,用财物、美女、名马来贿赂纣王。纣王被姬昌欺骗,在此信任了姬昌,将姬昌放回周族。
姬昌在被纣王囚禁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很着急,他一方面安排手下人积极活动,另一方面,他装作镇定的样子,利用这段时间,将古代的八卦演变成为六十四卦,发展了中古古代的这种神秘哲学,这不仅说明姬昌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与修养,还说明了姬昌在智力方面的过人之处。
当时的商纣王推行改革,遭遇了很大阻力,纣王制定了严厉的刑罚来吓阻那些反对者,姬昌为了笼络人心,向纣王提出,用周族的洛水以东的大片土地换取纣王停止使用炮烙之刑,这一招很有效,天下人都说纣王残暴而姬昌仁德。
姬昌用仁义来教导周族的百姓要相互敬让,周族的民风很淳朴。这使得周族有很好的文化软实力。
当时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做虞国,另一个叫做芮国,两国之间因为边界问题发生纠纷,来到周国,请姬昌这位西部诸侯的首领裁决纠纷。
两国的使者来到周国的境内,发现周族的普通百姓,相互之间都彬彬有礼,土地之间没有界限,相互之间很谦让,结果呢,竟然让出了一条道路。
周族内部不仅相互谦让成风,而且还尊敬长者,对外乡人热情关怀,这种现象让虞国、芮国使者很惭愧,他们不再去见姬昌,而是回国向自己的国君进行了汇报。
虞国、芮国的国君大为惊讶,于是,双方都主动提出和解,边界纠纷自动解决,这件事在当时传为佳话,西周的名气一下子提高很多。
除了用恩惠与礼义来治理国家,拉拢诸侯之外,姬昌还有强硬的一面,他的一生,共进行过六次对外征伐,消灭了周围几个不肯服从的诸侯国,扩大了地盘与实力。
到姬昌去世之前,天下诸侯,已经有三分之二投靠了周国,这为周武王最后发动对商纣王的决战,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姬昌虽然没有亲手建立周王朝,但是,作为一代贤君,他在个人修养与治国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被后世的孔夫子奉为君主的楷模,就是老子所说的那种“内圣外王”的境界。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