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的围观
“呀,那个房顶上有只黑猫,”原怡惊讶地叫道。(
灵域)
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只“黑猫”。这栋建筑只有五层,欧洲常见的米黄色外墙,房屋的两侧各有一个蓝黑色的尖顶,在尖顶上分别立着一个黑猫形状的雕塑。
“哈,原来在这里,”林海笑了一声,“这可有个好玩的故事呢。”
在欧洲中世纪传说中,黑猫常常与女巫一起出现,有时候成为了魔鬼的象征,厄运的凶兆。猫屋的主人曾经是一位当地富有的德国商人,由于行为不检点,被拒绝加入“大基尔特”,怀恨之下,他在行会对面盖了这栋建筑,房子两旁的市域顶端各放上一只弓身翘尾状似发怒的黑猫,而且将猫屁股对准“大基尔特之屋”,用这种侮辱性的姿势表达自己对行会的不满。行会将这场争执告上了法庭,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建筑保留,但猫尾朝向要改变,将猫头对向行会。(
绝宠腹黑妃)(ivechen2011
说起来,各国对猫都是有历史的。《诗经?大雅?韩奕》(诗经的第七篇)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诗经春秋时期
西周的另一本书《逸周书世俘解》中也描述有:“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鹿三千五百有八”。
据康熙字典,《正字通》里陆佃对“猫”字的由来做了阐释:“鼠善害苗,而猫能捕之,去苗之害,顾字从苗。”*
西汉初,《礼记?郊特牲》中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空空”,这种对于人类来说有益又可以驯养的动物,还因为其萌属性,打上了宠物标签。
李商隐在诗中写道,“鸳鸯瓦上狸奴睡”。各种诗词中对猫的描述多种多样,有些加入了诗意,有些体现了猫的顽皮,有的表现出猫这种宠物对饲主心理上的慰藉,“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闲折海榴过翠径,雪猫戏扑风花影”;“然独倚阑干立,花下狸奴卧弄儿”。(
虫族帝国)
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的《猫苑》*(黄汉1960,则是一部编辑了猫史和猫事的作品,分“种类”、“形象”、“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等七个部分。都跟陆羽的《茶经》(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的行文结构有一比,水平就不及了,因为猫苑看起来只是一部简单的综述而已。
而古埃及*也有独特的猫文化,当古埃及农业发展后,鼠患也随之爆发,古埃及人甚至制订法律规章以便保护猫,对杀猫者都可以处以死刑。女神巴斯特就被描绘成猫头人身的女人,被当作丰产和康复之神加以崇拜。(高文艳and宁丽萍2013*
古埃及人认为猫是掌管生死的神灵,可以看到冥界的事情,驱走恶灵,所以,黑猫死后会被做成猫木乃伊,殉葬给死去的人,美其名曰“坟墓守护神”。(
盛宠:本少好低调)所以贵族所饲养的猫死后会涂上香油,并葬以石棺。
古埃及人为人类超度死者念的诵经《亡灵书》中有一幅插图显示象征光明与真理的太阳神—猫用刀杀死代表黑暗和邪恶的蛇妖-阿布罗,所以埃及有猫护身符也就不奇怪了。
而在欧洲,黑猫是主凶的。而且,它们经常被与巫婆联系起来,欧洲人认为黑猫是巫婆的密友-“familiar”*。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哥特风格小说《黑猫》中贯穿惊悚情节的配角就是黑猫*。(唐鹰2013
林海说,“我房里有一台旧电视,咳咳*,我接上了天线看免费节目时,就看到过美剧绝望主妇的女主演拍的猫食广告,那里面就有黑猫。”
“是伊娃?朗格利亚演的吧,她长得好像欧版钟楚红,”明楚是个电视剧迷。(
高科小说网)
“原怡,你最近在网上看了什么电视剧吗?”明楚立刻就拉着原怡八卦开了。
林海只好跟汪洋介绍,“呐,这个小广场叫里维广场,旁边就是大、小-基尔特之屋”。
“哟,这两栋屋子不错啊,是哥特式建筑吧,”汪洋的感叹声将两位女生的注意力又吸引了回来。
原怡眨眨眼问林海,“是行会的那个基尔特(guild)?”
“是的,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
其实基尔特就是英文guild的音译,也就是行会,同业公会的意思。这是个由相同职业的从业者,基于互助精神组成团体,建立的相互救济的制度。欧洲的起源于中世纪,为人寿保险的雏形,该制度创始之初,有商人基尔特与工人(手工基尔特两种,当团体中的会员死亡、疾病或遭受火灾、窃盗等灾害时,共同出资予以救济,以后,英国在基尔特制度基础上还发展出了“友爱社”,对相互救济事项的范围和社员缴纳社费等都有明确规定。(
网王之永远的樱花)在这个概念下还延伸出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又叫工会主义,是改良主义的一种。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来改善资本主义。其实没有当年苏联的对比和压力,哪有改良的成功。*
“林海,那什么是大基尔特啊?”原怡学术敏感性很强。
林海回忆了一下资料。1201年阿尔伯特主教建立了里加城之后,商人、工匠组成的行会组织,就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大基尔特”则出现在14世纪,是由德国富商组成的。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行会一直使用一座哥特式会议大厅。直到19世纪中叶才在旧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栋新的哥特式建筑,被称为“大基尔特之屋”,现在已经被改造在拉脱维亚国家爱乐管弦乐团的表演大厅。
“喏,刚才看到的那座德国商人修的猫之屋,在当年就是将屋顶的黑猫背对着这座大基尔特之屋”。
“哟,真跟咱们国家风水的玩法差不多啊,”汪洋插了一句。
“不一样,人家这是赤裸裸地直接打脸。风水里除了环境和心理学之外,也有不少用迷信理论加进去的玄幻东西,”明楚瞪着汪洋,“你肯定没看过探险小说里的盗墓类型。”
“是是,回去一定补课,一定补课,”汪洋转进自如。
ps。吐槽和引用太多了,小说不像小说,评论不像评论,论文不像论文,三不像,叹气。风格不稳定,不会写东西,就是这种样子吧,再叹气。搞得跟老老王那种坏典型一样了,吐槽比正文还长。所以单独开了本节的注解,放在作品相关里。
*百度的话,网络上常错指为《诗经》注。其实是《正字通》里的。
*古埃及和今天的埃及是两件事,古代埃及已经断了传承。
*《试论中外文化中的猫形象》一文,前一点讲资料的可看,后面总结时就是****论的调调,外国的都是高大上;中国的都是有问题的。说不好听点叫洋奴学者。这是查资料的痛苦之一,忍着恶心读文章。当然读者可能也会骂我,忍着对我引用、注解和吐槽的恶心看这本小说。
*《猫苑》是番禺丁杰(仲文)订、永嘉黄汉(鹤楼)辑、同里陈杲(寅东)校。
*familiarspirit:指传说中供女巫使唤、有动物外形的妖精,魔鬼。
*哥特小说是****小说系列,我没这个爱好,纯引用。北欧也喜欢哥特文化,国内宅男经常也讲哥特萝什么的,但不知道的人常常会跟建筑混淆。哥特式建筑是指12至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建筑风格,以尖拱、拱顶、细长柱等为特点;而哥特派和哥特风格则是指18世纪的一种文学风格,通常描述有神秘或恐怖气氛的故事。哥特派和浪漫派有不少相似点,但哥特派是纯黑暗系的。用现在的说法哥特派是纯粹的负能量,浪漫派表现形式不同但整体上是正能量的。
*咳两声是内涵是在芬兰,看电视是要交年费的。电视接口是已经接到家里的,真要想接上闭路线就可以看到十多个免费台。虽然你不到相应公司的服务点登记就可以不交,但公司偶尔会有抽查的人员上门检查,只要有电视,不管你接不接线,就必须交服务费,而且记得会罚款。当然你可以不开门。因为他们一般是抽查,无证据和什么搜查令的(我不懂当地法律条文,这些是传言),你开门被看到了就相当于当场抓获。
*绝望主妇是2004年出的第一季,黑猫广告是2012年出的,伊娃37岁。美剧嘛,跟起点套路化工作室小说类似,有好的有烂的,套路本身有其科学性,但同样有其僵化之处。内容呢,乱-交是“传统”,黑中国是政治正确。
*基尔特的内容纯复制。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