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3.3文言文阅读(4)

本章节来自于 多功能题典·初中语文 http://www.lishu123.com/92/92192/
    3.3.36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解析:“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爱上天使般的女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3.3.36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的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解析: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09·常德)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强项令范晔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3.3.36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因匿主家(2)流血被面(3)使宣叩头谢主(4)年七十四,卒于官解析:(1)躲藏(藏,藏匿)

    (2)覆盖(3)道歉(谢罪,认错)

    (4)死3.3.366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为洛阳令b.请得自杀c.文叔为白衣时d.妻子对哭解析:答案是b。(一吻成灾:拒嫁天王老公

    3.3.36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解析:(1)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董宣两手撑地,一直(终究)不肯低头。

    3.3.368“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解析:“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3.3.369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解析:不畏权贵执法公正清正廉洁(2006·无锡)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诗画皆以人重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1;京、卞2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3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王士祯4《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释】

    1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2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两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3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4王士祯:清代诗人。

    3.3.370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尝:

    2使:

    3宝:

    解析:1曾经2假使,假如,如果3把……当作宝贝3.3.371与“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a.易之以百金。(阿玖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解析:答案是b。

    3.3.37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解析:蔡京、蔡卞难道不精通书法吗?后人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他们的书法)一钱不值。

    3.3.373作者对“苏、黄”和“京、卞”的评价截然不同,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解析:做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意思对即可)

    (2009·山东济宁)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an)粥不充,日昃(ze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

    3.3.37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晨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3再适长山朱氏:

    4往往馕粥不充:

    解析:1热水2挂在腰间(腰佩)

    3到、往4够、充足3.3.37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角落里的妖孽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解析: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2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3.3.376【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甲】文:

    【乙】文:

    解析: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3.3.377【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2007·无锡)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1险绝。于林薄2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3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4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乐径断,乡人凿石容磴5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

    1深昧:深谙。2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3瀵(fe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4当:面对。5磴(deng):石台阶。

    3.3.37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斗神

    1十许步2日光烛之3然山之可观者4至是则亦穷矣解析:1左右,表约数2照射3看,欣赏4此,这3.3.379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或涌或没畏险者或不敢度b.然山之可观者杂然相许c.而作神祠于其东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乡人凿石容磴以度可以一战解析:答案是c。

    3.3.380翻译文中画线句。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解析: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3.3.381下列对选文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选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c.选文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壮观。

    d.选文重要表现百丈山壮美的一面,飞瀑凌空,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解析:答案是c。选文还写了云海、山峰等。

    (2006·常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捕蛇者说》选段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盛世女皇商)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3.38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岁赋其二

    2几死者数矣

    3更若役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解析:1每年2几乎多次3更换4冒着3.3.38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解析:(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

    3.3.38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请任选其中一位人物的悲戚,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解析: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的工作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是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是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是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3.3.385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1而听之,使子路2问之,曰:“子之哭也,似重有忧者3。”而曰:“然。昔者吾舅4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5识之,!”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

    1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2子路:孔子的学生。3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4吾舅:我的公公。5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解析:1苛政猛于虎也。2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

    (2009·深圳)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3.3.386《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3.3.387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析: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2005·扬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帝(唐太宗)尝作宫体诗,使世南(虞世南)赓(geng,连续)和(he,照别人诗词格律或内容写作诗词)。世南曰:“圣作诚工(精巧),然体非雅正。上(皇上)之所好(hao),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tian,打猎)猎,世南以为言(对此提出批评),皆蒙嘉(赞美)纳(采纳)。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

    3.3.388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词。

    1臣之妻私臣

    2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能谤讥于市朝

    4上(皇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解析:1偏爱2指责3讽刺4爱好、喜好3.3.38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由此观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b.皆以美于徐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c.乃下令:“群臣吏民……”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解析:答案是c。解释为“于是、就”。a.之:在第一句中作代词用,在第二句中作助词用;b.以:在第一句中解释为“认为”,在第二句中解释为“因为”;d.于:在第一句中解释为“对”,在第二句中解释为“在”。

    3.3.39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析:1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2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3.391甲乙两文写的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并被采纳的故事,这两位臣子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向同学提意见,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为什么?

    解析:第一问,答题要点:邹忌是通过设喻进谏,虞世南是直言进谏。第二问、第三问要言之成理,能回答出提意见的方式,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而定。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蔡明的小说多功能题典·初中语文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多功能题典·初中语文最新章节多功能题典·初中语文全文阅读多功能题典·初中语文5200多功能题典·初中语文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蔡明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