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闪婚之我的惹火甜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特征:
1.长期残留性。它能够长期在环境里存留,对于自然环境下的生物代谢、光降解和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因此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特别是在不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结构里含有氯原子,更增加了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2.生物蓄积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容易溶解于脂肪,因而能够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在自然环境里,在大气、水、土壤里浓度可能很低,甚至检测不出来,但是它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进入植物或者低等的生物,然后逐级放大,营养级越高蓄积越多,最后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3.半挥发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汽形式进入大气环境,决定了它可以长距离的转运,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即使根本没有pops生产使用的地区,通过所谓的“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可以通过长距离的转运到达。(
大文学)因而全球范围内,包括大陆、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有可能检测出到pops的存在。即使在人烟罕至的北极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其体内也已经检测到部分浓度较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北京大学在珠穆朗玛山脉采集到的冰川的样品里也发现了pops的存在。
4.高毒性。研究表明,大多数pops对人类和动物有较高毒性,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ops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神经行为和发育紊乱以及癌症等严重疾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列出的12种典型pops物质中有7种被列为可能的人体致癌物。特别是pops表现出的环境激素的作用,使妇女以及通过妇女使后代受到不利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又一个紧迫的环境问题。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持下,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行了一系列的官方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达成共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5月17日生效。(
灭尽苍穹)这是继《保护臭氧层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后,人类为保护全球环境而制定的第三个具有强制性减排要求的国际公约。至今已有151个国家签署,99个国家批准。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6月25日正式批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8月13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递交了批准、接受、核准和加入书。按照《公约》规定,2004年11月1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目前,国内关于有机物污染尤其是pops污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尚比较薄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落后于发达国家。
首批列入公约受控名单的pops有12种,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滴滴涕、六氯代苯、多氯联苯、二英和呋喃。公约还规定所要控制的有机污染物清单是开放性的,将来可以随时根据公约规定的筛选程序和标准对清单进行修改和扩充。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绝大多数反应过程均发生在环境界面上,环境界面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这些反应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从而影响生物可利用性或生态毒性,并且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贴身医王)
有专家指出,在所有因人为因素每年向环境释放的污染物中,最危险的是pops。几十年来,有些高毒性的化学物质已经因致癌和破坏神经、生殖和免疫系统等使人类和动物死亡及患病,他们还导致了不计其数的出生缺陷。
这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别是上述列出的12种物质在我们中国应用是比较多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生产和使用的主要农药品种是属于pops的有机氯农药,氯丹、七氯、毒杀芬、滴滴涕和六氯代苯5种pops农药曾在我国生产和使用过,这些农药在土地中有相当的残留量。由于pops的稳定性,它可以在环境中存在几十年上百年,又由于它的生物富集性,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所种植的谷类、中草药、茶叶、苹果、人参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中存在pops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发育的潜在威胁表现在很多方面:第一类是对儿童的出生体重的影响,可能使人类婴儿的出生体重降低,发育不良,骨骼发育障碍和代谢紊乱;第二类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导致注意力的紊乱、免疫系统的抑制;第三类是对生殖系统的危害,已经有证据显示,pops与生物体损害和男性精子的减少等有直接关系;第四类是对癌症发病率的影响;有关专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些效应基本上都来源于ed(内分泌干扰素)的内分泌干扰作用。(
重生女王倾天下)
表66中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分为三大类:其中滴滴涕、六氯苯、氯丹、灭蚊灵、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为有机氯杀虫剂,多氯联苯是工业化学品,而二英和呋喃是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产生的副产品。
(1)杀虫剂和杀菌剂:杀虫剂包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七氯、灭蚊灵、毒杀酚、滴滴涕,杀菌剂指六氯苯,主要用于防治真菌对谷类作物种子外膜的危害。都属于有机氯农药,是含氯的有机化合物,大部分是含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素这类有机氯农药,杀虫效果好,但毒性大,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不易降解(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易溶于脂肪中,容易在脂肪中蓄积,导致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可达水中浓度的数十万倍,不但影响水生生物繁衍,而且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我国也已于1983年全部禁止生产和使用。(
大主宰)
(2)多氯联苯(pcbs):1929年首先在美国合成。多氯联苯是联苯分子中一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形成的各种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其全部异构体有210种。
pcbs具有蒸气压较低,难挥发,在环境中残留期长等特性。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易燃烧,强碱、强酸、氧化剂难以破坏它们,有高度的耐热性,良好的绝缘性,所以pcbs作为绝缘油、润滑油被广泛用于变压器、电容器,以及各种塑料、树脂、橡胶的软化剂,以及油墨、油漆、无碳纸的添加剂,随工业废水被排入水体。
pcbs剧毒,不溶于水,脂溶性大,易被生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而富集,易聚集在脂肪组织、肝和脑中,引起皮肤和肝脏损害;pcbs可经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进入人体,但急性毒性属低毒,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其列为人类可疑致癌物。
其衍生物总和有75种之多。由于氯代原子的数量和位置不同,二英衍生物之间,在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毒性等方面有许多差别。一般认为,低氯代的二英是低毒或者无毒的,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生物和人体危害较大的是多氯代的二英,其中尤以2,3,7,8四氯二苯对二英(tcdd)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毒性最强的环境污染物之一。据helder报道,0.1纳克/升这样低的浓度就会抑制蛋的发育,当弯鱼暴露在tcdd为2.3毫克/千克的饵料中71天后,平均死亡率高达88%。
二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人体健康的毒害早有报道。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塞维索的伊克梅萨化工厂逸出三氯苯酚,其中含有剧毒化学品二英(tcdd),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多人中毒,厂周围8.5公顷范围内所有居民被迁走,1.5千米内植物均被深埋,事隔多年后,当地居民中畸形儿仍大为增加。
艾氏剂
1949年开始生产,是一种应用于土壤中的杀虫剂,用于杀死白蚁、蝗虫、玉米食虫及其他害虫,对鸟类、鱼类和人均有致命危害,通过奶制品与肉类,进入人体。艾氏剂已在许多国家被禁止或受到严格控制。
氯丹
1945年开始使用,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作物除虫和控制白蚁等的广谱杀虫剂,半衰期长达一年,可在土壤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氯丹可能影响人类免疫系统,是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氯丹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狄氏剂
1948年开始生产,主要用于控制白蚁及纺织品害虫,以及控制昆虫引起的疾病以及农作物土壤中的昆虫,半衰期约5年。由于艾氏剂可以很快转化为狄氏剂,故其在环境中的含量要比其使用量高。狄氏剂对蛙类、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有很大毒性,目前已在空气、水源、土壤、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以及人体内发现狄氏剂残留物。我国自1997年起已停止狄氏剂的生产,但尚未完全杜绝狄氏剂个别的贮存和使用。
异狄氏剂
1951年开始生产,喷洒在棉花和谷物等农作物的叶子上,也用于控制野鼠等啮齿类动物。由于动物体内可以代谢异狄氏剂,因此它不会在动物脂肪组织内蓄积。异狄氏剂对鱼类的毒性极大,半衰期可长达12年。
毒杀芬生产于1948年,主要用于棉花、谷物、水果、坚果和蔬菜病虫害的杀灭和防治,毒杀芬对鱼类有很大的毒性,它可能是一种致癌物质。毒杀芬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在,目前在我国已不生产。
七氯
生产于1948年,主要用于杀灭土壤中的昆虫和白蚁,广泛用于杀死棉花害虫、蝗虫及其他农作物害虫以及传播痢疾的蚊子。一些鸟类食用了经七氯处理的种子导致死亡,高剂量的七氯可以杀死水貂、田鼠与野兔。低剂量的摄入可导致行为改变和生殖能力降低,七氯还被认为是一种致癌物质。
灭蚁灵
开始生产于1958年,主要用于控制红蚁,也可用于控制其他类型的蚂蚁和白蚁。灭蚁灵对某些植物、鱼类、甲壳类具有毒性,灭蚁灵极为稳定,半衰期长达10年,可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灭蚁灵可通过食物特别是肉类、鱼类及野味进入人体,动物实验表明,它可能是一种致癌物质。
六氯化苯(hcb)
六氯化苯1945年开始用于种子处理,也可用于控制小麦黑穗病。大剂量的hcb摄入对某些动物是致命的,小剂量的摄入可影响生殖能力,目前,在人类几乎所有的食品种类中都已发现有hcb存在。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