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我们用泰晤士河的水烧菜炖肉,煮咖啡沏茶,我们将自己家畜的内脏三番五次地扔进河中,而这种水又回到我们嘴里,被我们饮用。(
绝世风华之至尊召唤师)我们进口海鸟粪,并饮用自己的粪便酿制的溶液:这是一种可以使它比外国的海鸟粪还要有价值的肥料。水是地球上人类与生物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
水与生命关系密切,它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又是生物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养分,通过水把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机体的各个部分,又通过水把代谢产物排出到机体之外,所以水是联系生物体的营养过程和代谢过程的纽带,维持着生命的活动。另外,水对生物还起着散发热量、调节体温的作用。水也是人体(包括各种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约占生物体重的2/3以上。
6.1.1天然水体的组成和性质
水的组成和结构
水分子呈v型结构,水分子中o—h键之间的夹角为104.5°。由于水分子的不对称结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的偶极矩为1.84德拜。
用蒸汽测定法测得水分子的摩尔质量是18.64。而水分子中原子质量之和应为18,它表明水分子中除单分子外,还有大约3.5%的双分子水存在。液态水的分子量测得的数值更大,说明水中含有较复杂的分子(h2o)n(n值为2,3,4…)。实验结果证实,液态水中存在着水分子的缔合作用。缔合是放热反应,离解是吸热反应,所以温度升高,水的缔合度降低(n值减小),温度降低,水的缔合度增大(n值增大)。
0c时水凝结成冰,在冰的结构中,每个o原子和4个h原子联结成四面体,每个h原子与两个o原子联结。在和o原子结合的4个h原子中,2个是以共价键结合,两个是以氢键结合,这样形成一个敞开结构,使冰的结构内存在较大的空隙,因此使冰具有较低的密度。
水分子中的o原子具有较大的电负性和孤对电子,而与o键合的h原子因仅有一个电子,成键后电子偏向o原子而形成裸核,因此水分子间易形成氢键。水的缔合和冰的结构就是源自氢键的形成。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水的比热
水的比热为4.1868x103焦/千克·k,在所有液态和固态物质中,水的比热是最大的。这是由于水中存在缔合分子的缘故。当水受热时,须消耗更多的热量以使缔合水分子离解,才能使水温升高。
水的高比热对于调节环境气温有重大作用,滨海地区白天太阳辐照强烈,由于水的比热大,海水升温需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气温不致太高,夜间海水降温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避免气温急剧下降。通常生产上使用水作传热介质,除了水分布广泛,易于得到以外,主要也是利用水的比热大的特征。由于组成生命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水,水的高比热对于维持生物的恒定体温是十分重要的。
2.水的密度
一般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作用,即温度低时体积小而密度大。而水却是4c时密度最大,为1000千克/立方米。这是由于水分子缔合的缘故。一般近沸点的水缔合度小,此时水主要由简单分子所构成。温度降低,水的缔合数增大,分子间排列较为紧密,使水的密度增大。(
猎色花都)当温度降到3.98c时,水的密度最大。
温度进一步降低,出现高缔合度的水分子,直至具有冰的结构的较大的缔合分子。这时结构变为疏松,所以4c以下,水的密度随温度降低反而减小。到冰点时,全部水分子缔合成巨大的,有着大量空隙的缔合分子。
水的这种性质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冬天,当江河湖海水温下降时,4c附近的水由于密度最大,沉入水的下层,当水温继续下降时,温度低的水密度变小,升到上层,直到0c时结成了冰,由于冰比水轻,飘浮于水面,即使水面封冻,而底部的水温仍可保持在4c左右,为水生生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水的沸点和熔点
按照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水的熔点和沸点应该分别为-100c和-80c,但由于水分子中存在着氢键使水分子缔合,因此使水的熔沸点高于同族其他元素的氢化物,实际上为0c和100c,在地球正常温度下主要以液态存在,这对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环境的调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水的溶解性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而且由于其介电常数很大,使许多物质在水中不仅有很大的溶解度,而且有很大的离解度,水中溶解的化学物质可以进行各种化学反应,水也参与其中的许多重要反应。这对生物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气体性质不同而不同。
当大气中某种气体分子和水中同一种气体分子之间达成溶解平衡时,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可根据亨利定律计算得到。亨利定律指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同水相接触的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
ci=ki·pi其中ki为该气体的亨利常数,pi为该气体的平衡分压。
气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增加,溶解度下降。气体溶解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lgc2c1=腍2.303r1t1-1t2其中c为气体溶解度(摩尔/升),t为温度(k),腍表示气体的溶解热(焦/摩尔),r为气体常数8.314焦/摩尔·k。
5.水的酸碱性
水本身既是质子酸又是质子碱,因此在反应中,既能给出质子形成碱,又能接受质子形成酸,表现出对应的酸和碱的性质。由于这一性质,一方面水中存在的物质可能改变水的ph值,使水的酸碱性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水能使许多盐类发生水解,对重金属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及沉积具有重要的意义。
6.水的配位性
由于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存在着未共用的孤对电子,因此水可作为配位体与许多金属离子形成水合物。这一性质,对于重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天然水的分类和成份天然水一般可分为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水。
大气水:指以水蒸气、云、雨、雪、霜及冰雹的形式存在的水。
地表水:包括江河水、湖泊水及海洋水。
地下水:指存在于土壤层和岩石层的水。
生物水:指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的水。(
无上水神)
水和水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然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储水体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溶解物、悬浮物以及底泥和水生生物,是指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当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后,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吸附、沉淀的方式,易从水中转移到底泥中,水中重金属的含量一般都不高,所以仅从水的角度考虑,似乎未受到污染,但从整个水体来说,已受到严重的污染,而且是不易净化的长期的次生污染。
天然水体中除了水以外,还有其他各种物质,根据它们在水中存在的形态不同,可将这些物质分为三类,即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
分类主要物质:
溶解物质o2、co2、h2s、ch4、n2等可溶解气体,ca、mg、na、fe、mn等离子的卤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等盐类,其他可溶性有机物。
胶体物质si、al、fe的水合氧化物胶体物质,粘土矿物胶体物质,腐殖质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悬浮物质细菌、病毒、藻类及原生动物、泥沙、粘土等颗粒物。
溶解在天然水中的物质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主要离子、溶解气体、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溶解物质在水中的含量,除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气候条件、水文特征、岩石与土壤的组成等因素有关。
1.主要离子
天然水体中的主要阳离子有ca2+、mg2+、na+、k+等。这些离子来自它们的矿物,如钙长石(caal2si2o8)、白云石(camg(co3)2)、钾长石(kalsi3o8)、钠长石(naalsi3o8)、镁橄榄石(mg2sio4)等。矿物在与水接触或风化过程中,其中的ca2+、mg2+等离子通过溶解进入水体,一般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之中。
水体中的主要阴离子有cl-、so2-4、hco-3、co2-3等。cl-是海水中主要阴离子成分。hco-3和co2-3是淡水中主要阴离子成分。这些阴离子是通过它们的矿物被溶解而进入水体的。白云石和方解石溶解时,将hco-3离子带进水体。含硫的矿物中,硫以还原态金属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当它与含氧水接触时,被氧化成so2-4进入水体,天然淡水中的氯离子主要来源于沉积岩。
一般的河水与湖水中,hco-3离子的含量不超过250毫克/升,少数情况可达800毫克/升。各种天然水中cl-的含量差别很大,河水中含量为1—35毫克/升,而海水中高达19.35克/升。
2.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指在天然水体中含量在10-9克级的元素,天然水体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很多,大多属于重金属元素。
3.营养元素
营养元素是指与生物生长有关的元素,包括n、p、si等非金属元素,以及某些微量金属元素(mn、fe、cu)。这些元素的含量一般在百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之间,它们的存在形态与水体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有关。
氮、磷是水生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重生之毒妃)但对湖泊、水库、内海、河口等水流缓慢的水体来讲,当其中氮、磷增多时,将导致各种藻类大量繁殖,从而使水中溶解氧减少,甚至消耗殆尽,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此时水面往往呈现蓝色或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视占据优势的藻类的颜色而异。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水花”或“水华”,在海洋中则叫作“赤潮”或“红潮”。
天然水中的铁是一种常见的矿物元素。地下水中的铁主要以fe(2)形态存在,含量可高达几十毫克每升,地表水中由于溶解氧充足,铁常以fe(3)形态存在,但含量较少。天然水体中的硅主要来自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的水解。
4.有机物质
天然水体中的有机物种类繁多,它们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水生动物死亡后在不同阶段分解产物的混合物。通常将水体中有机物分为两大类,即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
非腐殖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低分子量有机物等。
水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是呈褐色或黑色无定形的腐殖质。它的分子量范围为几百至几万。大多数腐殖质的元素组成在下述范围之内:c,45%—55%;o,30%—45%;h,3%—6%;s,0%—1%。腐殖质的组成和结构目前尚未完全搞清楚,分类和命名也不统一。通常根据腐殖质在酸、碱中溶解的情况,将它们分成三个主要部分。
(1)富里酸(也称黄腐酸),用fa表示,分子量为几百至几千,可溶于酸和碱;(2)腐植酸(也称棕腐酸),用ha表示,分子量为几千至几万,可溶于碱,但不溶于酸;(3)胡敏酸(也称腐黑物):不溶于酸和碱。
现有资料表明,三种腐殖质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除含有大量苯环外,还含有大量羟基、羧基、氨基、羰基等活性基团。其中脂肪结构约占37%,芳香结构约占21%。一般水中腐殖质里富里酸约占83%—90%,腐植酸约占3%—4%,胡敏酸占7%—13%。由于富里酸的分子量较小,故其单位质量的含氧官能团较高。正是这些活性基团决定了腐殖质具有弱酸性、离子交换性、配位化合和氧化还原等化学活性。因而具有使水体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水溶性或水不溶性化合物的能力,以及具有与水体中有机物(包括有毒物)相互作用的能力等。
5.溶解气体
天然水体中一般存在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气和甲烷等,这些气体来自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溶解、水生动植物的活动、化学反应等。海水中的气体还来自海底爆发的火山。
6.1.2水体污染和污染物
天然水的化学组分较为复杂,随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而不同。
水污染通常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即水体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因而引起水质恶化,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对水生生物及人类生活与生产用水的不良影响。
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镇的增加和扩大,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生产废水大量排入水体而造成污染;人类对大气和土壤的污染,经过降水和径流过程,污染物最终也进入水体;此外还包括石油和其他工业废水进入海洋而造成的水污染。(
绝宠腹黑妃)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称为环境容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水体能够在环境容量的范围之内,依靠环境自身的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或消除,经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水体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水体的自净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与水体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水温和水体复氧状况有关,还与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或数量)以及排放方式等有关。按照作用机理,这种自净作用又可分为物理自净、物理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三种。
1.物理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水的流动,使污染物得到扩散、混合、稀释、挥发、沉降,改变污染物的物理性状和空间位置,可溶性固体经沉降逐渐沉淀至水底形成污泥;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因混合、稀释而浓度降低。物理自净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水体的环境条件如流速、水量等,以及污染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如比重、蒸汽压、形态、粒度等。
2.物理化学自净:污染物在水体中通过中和、沉淀、氧化还原、化合分解等物理化学变化,使污染物发生化学性质、形态、价态上的变化,从而改变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能力和毒性大小。如水体中铬元素和氢氰酸的自净:
cr3+cr(oh)3↓cn-+co2+h2ohcn↑+hco-3(少量氰化物污染河水时,90%cn-可通过该法得到自净,但生成的氢氰酸会挥发到大气中污染空气。)影响物理化学自净的环境条件有水的ph值、氧化还原电势、温度和化学组成等。
3.生物自净:指悬浮和溶解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分解,使其降低浓度、转化为简单、无害的无机物直至从水体中消除的过程。它还可以包括生物吸收、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等过程。需氧微生物在溶解氧存在时,可将水体有机污染物分解为简单稳定的无机物(h2o、co2、硝酸盐、磷酸盐等);厌氧微生物在缺氧时可将水中有机污染物分解成h2s、ch4等,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镉、汞等重金属。生物自净与生物的种类、环境条件如含氧量、温度等有关。在水体自净中,生物自净占有主要的地位。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分类方法各异。
按污染物组成分类可见表。
重金属污染物
hg、cd、pb、hg、cd、pb、cr、as、be、co、ni、v、cu、zn、se、sb、sn、mn、ag、mo、as等
非金属污染物
n、p、f、b等放射性物质238u、232th、226ra、90sr、137cs、131i、60co、64cu、32p、24na等
有机污染物
酚、氰、丙烯腈、多氯联苯(pcb)、稠环芳烃(pahs)、取代苯类化合物
农药污染物
六六六、敌百虫、敌敌畏、ddt、2,4d、对硫磷等
按污染物的危害性可分为:无毒污染物和有毒污染物两大类
污染物类型
主要污染物
1.无毒污染物
水体中的无毒污染物包括酸碱盐等无机物及蛋白质、油类、脂肪等有机物,它们一般虽无生物毒性,但含量过高会对人类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天下第一妖妃)酸、碱物质使水体不能维持正常ph范围(6.5—8.5);含氮、磷的化合物,如合成洗涤剂及化肥等营养物质,过量会引起藻类疯长而使水体缺氧;其他有机物因化学和微生物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氧气,致使水体中溶解氧耗尽,水质恶化;各种溶于水的无机盐类会造成水体含盐量增加,硬度增加,同样会影响某些生物的生长和造成农田盐渍化;此外还影响工业用水和饮水水质,从而增加处理费用。
2.有毒污染物
有毒污染物可分成无机有毒物和有机有毒物。
(1)无机有毒物无机有毒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物和无机阴离子污染物。
1重金属污染物:hg、cd、pb、cr、as、be、co、ni、v、cu、zn、se等。as、be、se虽非重金属,但在环境科学中考虑到as、se的毒性和某些性质类似于重金属,be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因此常把它们列入重金属讨论范畴。
2无机阴离子
a.no-2:
no-2具有毒性,进入生物体内后易转化为强致癌物质亚硝胺(rnhno),在饮用水中规定不得检测出no-2,no-3易转变成no-2,岩盐中含有no-3,在腌制食品时的无氧环境中,盐中的no-3有可能转变成no-2。no-3含量在水中以n计不容许超过10毫克/升。
b.-:
人为排放的因素主要来自化学、电镀、煤气、炼焦等工业排放的含氰废水。cn-具强烈配合作用,能破坏细胞中氧化酶,造成人体缺氧呼吸困难,从而窒息死亡。每升饮用水中氰化物含量不得超过0.05毫克。
c.f-:
f-在体内破坏磷化酶、钙代谢,与骨骼组成中的ca2+生成溶解度较小的caf2,以及生成氟斑牙,同时,它还能导致ca、p代谢紊乱,引起低血钙、氟骨症等疾病。
(2)有机污染物
有毒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酞酸酯类化合物、石油、酚类化合物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共同特点是:绝大多数为难降解有机物,或称持久性有机物。它们在水中的含量虽不高,但因在水体中残留时间长、有蓄积性、可促进慢性中毒,造成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生理毒害。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5年11月13日下午1时45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着火爆炸事故,事故地点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北方向的龙潭区。大约有100吨化学品泄漏入松花江,造成了松花江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给流域沿岸的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事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物,事故区域排出的污水主要通过吉化公司东10号线进入松花江。超标的污染物主要是硝基苯和苯。苯属芳香烃类化合物,是煤焦油蒸馏或石油裂解的产物,在常温下为带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液体,极易挥发,某些苯类如五氯硝基苯,不溶于水,对环境特别是对水体有严重危害,一旦进入水中,会形成严重的水污染。
11月13日16时30分开始,环保部门对吉化公司东10号线周围及其入江口和吉林市出境断面白旗、松江大桥以下水域、松花江九站断面等水环境进行监测。14日10时,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江口水样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松花江九站断面苯类指标全部检出,以苯、硝基苯为主,从三次监测结果分析,污染逐渐减轻,但右岸仍超标100倍,左岸超标10倍以上。松花江白旗断面只检出苯和硝基苯,其中苯超标108倍,硝基苯未超标。随着水体流动,污染带向下游转移。11月20日16时到达黑龙江和吉林交界的肇源段,硝基苯开始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29.1倍,污染带长约80公里,持续时间约40小时。国家环保总局23日向媒体通报,受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影响,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导致重大水污染事件。在这次水污染事件当中,松花江污染带中硝基苯的浓度很高,到达吉林省松原市的时候,硝基苯的浓度超标了约有100倍,松原市的自来水厂被迫停水。污染带到达哈尔滨市的时候,硝基苯的浓度超标了大约30倍。据环保总局25日通报,松花江苏家屯断面硝基苯浓度当日7时仍超标28.08倍。拥有400多万人口的哈尔滨市几乎全部依赖松花江用水,由于现有自来水的工艺无法处理高浓度的硝基苯,从11月23日23时起,哈尔滨关闭取水口,全市停止了自来水的供给。根据哈尔滨市政府的要求,自来水供水企业采用了避开污染带高峰区段,等污染带的高峰过去以后,在松花江污染水中污染物尚超出标准的条件下采取应急净化措施,及早恢复城市供水。
形成的硝基苯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在我国境内历时42天,12月25日进入俄罗斯境内。国务院总理**12月4日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致信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总理在信中强调,中俄两国人民同饮一江水,保护跨界水资源,对两国人民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总理介绍了中方已经并正在采取的措施,表示中方对此次污染持负责任的态度,重申愿与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消除灾害后果。
双苯厂爆炸事故发生后,松花江是否被污染,吉林环保部门没有及时提供监测数据,某些部门更是采取了回避问题,推卸责任,甚至向公众和媒体提供虚假信息的错误做法。这不仅错过了治理污染的最佳时机,也给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地方政府的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在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国际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3)生物污染物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放入地面水体后,引起病源微生物感染。这些污水中常含有细菌如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菌,肠道病毒和肝炎病毒以及线虫、绦虫等能引起寄生虫病的寄生蠕虫等。
6.1.3污染物质在天然水中的运动过程
污染物质在天然水中的运动过程可以以海洋为例,作简单的介绍,其他水体的情况,可以类推。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根据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基本形式可以区分为:
1.机械迁移:指污染物随大气气流运动或水体径流而进行的机械搬迁作用。如元素hg因相对密度大而发生沉降作用,hg蒸气随气流进行扩散;悬浮物被水体搬运而在一定水动力条件改变时产生沉积等。
2.物理化学迁移:指以一定形式存在的污染物(例如简单离子,配离子或可溶性分子等)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它们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是物理化学迁移的典型例子。这种迁移作用的结果决定重金属在环境中存在形式的多变性、富集状态的差异和它们对生物危害程度的不同。
3.生物迁移:指污染物由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生物活动过程而发生迁移。生物迁移主要是由于生物体自身活动规律所决定,但是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状态对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污染物作为环境中的物质,依靠生物化学作用实现它们在气、水、土之间的迁移、转化,这实质上是把无机矿物界和有机生物界联系起来。这一作用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食物链的形式进行的。如n、p、s、c等元素在环境中的循环就是通过生物迁移实现的。
图62中,过程4是污染物在海水中的停留过程。它牵涉到污染物危害持续时间的长短问题。污染物停留过程主要决定于海水交换和更新,以及水中胶体、悬浮物的沉积速率。污染物在海水中的停留时间艨捎孟率郊扑悖?
鬷=ai/(dai/dt)式中ai为引进的污染物i的总量,dai/dt为污染物i在海洋中的沉积速率。
一般污染物活性越大,在海水中停留时间就越短。
过程5为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富集过程。它主要通过吸附等物理化学过程,使污染物富集、沉降,以及食物链的选择性吸收。其结果是污染物脱离海水,使后者得到净化。同时,将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有害,并将增加底质中污染物的积累,而有可能引起对海水的二次污染。
过程3是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转化过程,它包括化学、物理化学、光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通过转化过程,污染物浓度,尤其是形态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分布、迁移、停留、富集,以及它们的毒性、底质的二次污染等。
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满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泄漏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只。事故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钻探至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平台陷入熊熊火海之中,原油以每天4080吨的流量向海面喷射。后来在伊斯托克井800米以外海域抢打两眼引油副井,分别于9月中和10月初打成,减轻了主井压力,喷势才稍减。直到1980年3月24日井喷才完全停止,历时296天,流失原油45.36万吨,以世界海上最大井喷事故载入史册,这次井喷造成10毫米厚的原油顺海潮北流,涌向墨西哥和美国海岸。黑油带长480公里,宽40公里,覆盖1.9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据估计先后泄漏流入海湾的石油达150万吨。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后,科威特油田到处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腊油田被炸,浓烟蔽日,原油顺海岸流入波斯湾。随后,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米纳艾哈麦迪油田开闸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输油管也到处破裂,原油滚滚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长16公里,宽3公里的油带,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烧,黑烟遮没阳光,伊朗南部降下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宽16公里,长90公里,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两国架设浮拦,保护海水淡化厂水源。这次海湾战争酿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时间内就使数万只海鸟丧命,并毁灭了波斯湾一带大部分海洋生物。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