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也称风湿热。(
大学除灵师)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其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脑和血管等,其中以心病变最为严重。急性期临床上表现为心脏和关节损害、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和小舞蹈病等,并常伴有发热、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滴度增高及心电图pr间期延长等表现。
风湿病多发生在5~15岁,以6~9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患病率无差别,但患病率有区域差异。风湿病以秋冬春季多发。多次反复发作后,常造成轻重不等的心瓣膜器质性损害,形成慢性心瓣膜病,可引起严重后果。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一般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其依据是:1多数患者发病前2~3周有咽峡炎、扁桃体炎等链球菌感染史;2发病时,多数患者血中抗“o”滴度增高;3在链球菌感染好发的地区和季节,风湿病的发病率也增多;4使用抗生素防治链球菌感染,也降低了风湿病的发病率。(
虫族帝国)
风湿病并非是由链球菌直接引起,其依据是:1本病发作不是在链球菌感染的当时,多在感染后2~3周;2风湿病的病变组织和患者血液中,都不能查出或培养出链球菌;3风湿病不是一般的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而是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与其他结缔组织变态反应性疾病相似;4抗过敏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因此,认为本病是一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症。而受寒、受潮湿及病毒感染可能诱发本病。
2.发病机制 风湿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学说,即链球菌细胞壁的c抗原(糖蛋白)与结缔组织(如心瓣膜及关节等)的糖蛋白等具有共同的抗原性,m抗原(蛋白质)和心肌、关节及其他组织中的蛋白质也具有共同的抗原性。链球菌的抗原(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引起结缔组织、心肌及其他组织的交叉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风湿病的发生。
二、基本病理变化
风湿病不论发生于任何器官或部位,其基本病变相同。(
妖精的独步舞)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1.变质渗出期 是风湿病的早期病变,表现为病变部位胶原的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样变性。同时,有充血、浆液、纤维素渗出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此期病变持续1个月左右。
2.增生期 也称肉芽肿期,此期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风湿性肉芽肿,即风湿小体。风湿小体中央是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周围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并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外围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此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即称风湿小体(aschoff body)(图12-20)。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的巨噬细胞即称风湿细胞,又称阿少夫细胞(aschoff cell),其特点是细胞体积大,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出现风湿小体,提示有风湿活动,此期病变持续2~3个月。
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80/20140822153547/images/128/
心肌间质见聚集的风湿细胞形成的阿少夫小体
3.瘢痕期 也称愈合期。(
邪帝独爱:女人,你逃不掉了)风湿小体内的纤维素样坏死物质逐渐被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长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并演变为纤维细胞,使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最终形成梭形小瘢痕。此期持续2~3个月。
上述整个病程为4~6个月。由于风湿病常有反复发作的特性,因此受累器官中可见新旧病变同时存在。病变反复持续进展,可致组织、器官纤维化、瘢痕形成及功能障碍。
三、各器官的病变
1.风湿性心脏病 病变可累及心各层及全层,分别表现为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外膜炎(心包炎)和风湿性全心炎。
(1)风湿性心内膜炎(rheumatic endocarditis)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以二尖瓣最常见,约占50%,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极少受累。(
篮坛霸主)也可累及瓣膜邻近的内膜和腱索。
病变初期,受累瓣膜肿胀,间质有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可见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偶见风湿小体。病变瓣膜表面,尤以闭锁缘向血流面的内皮细胞,由于受到瓣膜开放、关闭时的摩擦,易发生变性、脱落,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血小板易在该处沉积、凝集,形成直径为1~3 mm的半透明白色血栓,呈疣状,称疣状赘生物(图12-21)。疣状赘生物常呈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脱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病变后期,赘生物发生机化,瓣膜本身发生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可引起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缩短,瓣膜间相互粘连,腱索增粗、缩短,最终导致瓣膜口狭窄、关闭不全,形成慢性心瓣膜病。当瓣膜口狭窄、关闭不全,血流反流冲击房、室内膜或炎性病变累及房、室内膜时,可引起内膜灶性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
(2)风湿性心肌炎(rheumatic myocarditis)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情本如殇凤凰劫)主要表现为心肌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可见风湿小体,晚期风湿小体纤维化而形成瘢痕。风湿小体以左心室、室间隔及**肌处多见。儿童患者,可表现为心肌间质弥漫性充血、水肿,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水肿及脂肪变性,患者心扩大,呈球形,影响心肌的收缩力,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如病变累及传导系统,可发生传导阻滞,表现为心律失常。
(3)风湿性心外膜炎(rheumatic pericarditis)病变主要累及心外膜脏层,表现为纤维素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症。心外膜腔内若渗出物不多,可吸收消散,无明显临床表现;若渗出纤维素较多,因心脏搏动时纤维素在心包的脏层和壁层间相互摩擦、牵拉而呈绒毛状,故称绒毛心(图12-22)。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听诊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渗出物中的纤维素量少时可完全吸收消散,量多时不能完全吸收,则可发生机化、粘连,甚至形成缩窄性心包炎,影响心收缩及舒张功能;若渗出液以浆液为主且较多,可使心界扩大,心音遥远;若大量积液,可出现心压塞症状。
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80/20140822153547/images/128/
箭头所示为疣状赘生物
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80/20140822153547/images/128/
心外膜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呈绒毛状
2.风湿性关节炎 多见于成年患者,儿童少见。临床特点是游走性、反复发作性,常侵犯膝、肩、肘、髋等大关节,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典型炎症症状,亦可累及小关节。病变滑膜充血、肿胀,关节腔有大量浆液及纤维蛋白渗出,邻近软组织可以有不典型风湿小体出现。病变消退后,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
3.皮肤病变
(1)环形红斑 是风湿性皮肤病变中最多见的,具有诊断意义。多见于儿童,为风湿病的渗出性病变。常见于躯干及四肢的皮肤,呈淡红色的环状红晕,中间皮肤色泽正常,直径约3 cm大小。镜下见红斑处真皮浅层血管充血,血管周围水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病变常在1~2日内消失。
(2)皮下结节 多见于四肢大关节附近伸侧面的皮下结缔组织,直径0.5~2 cm,呈圆形或椭圆形,质硬,压之不痛。镜下见结节中心为纤维蛋白样坏死物质,周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和风湿细胞,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风湿活动停止后,皮下结节可自行消退,遗留小的纤维瘢痕。皮下结节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
4.风湿性脑病 多见于5~12岁儿童,女孩较多。主要病变为脑的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下脑炎。后者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形成,主要累及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及小脑皮层。当锥体外系受累时,患儿可出现面肌及肢体不自主运动,称为小舞蹈症。
5.风湿性动脉炎 病变常累及小动脉,如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肺动脉及脑动脉等。急性期,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并伴有风湿小体的形成;后期血管壁纤维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可并发血栓形成。
四、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
1.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皮肤的颜色,皮下是否有结节,关节疼痛的规律、时间,心功能变化情况。
2.护理措施 减轻心脏负担,有风湿活动、心力衰竭者,需多卧床休息。向患者介绍风湿病的普通知识,说明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鼓励患者耐心治疗、积极配合等。
3.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做好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链球菌感染等;疾病缓解期应适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