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反叛平息了,刘骏可以喘一口气了,但这口气没喘明白,很快,又有一个敌人上场了。(
军枭,辣宠冷妻)
刘骏的第十个兄弟刘浑,当时十七岁,被朝廷任命为襄阳雍州刺史。
这小子人如其名,够混的,为人虎了吧唧的,在襄阳不好好待着,少年心性,觉得武昌王的名头不够响亮,自称楚王,又立年号永光,封小弟们为百官。
这也就是一时兴起而已,根本就没有另立中央的意图,但别人不这么看,他的长史王翼之秘密报告了刘骏。刘骏大怒,把他贬为庶人,觉得还不够狠,于是勒令他自杀。
刘骏将自己的几个兄弟收拾的差不多了,但他漏下了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自己的六弟竟陵王刘诞。
在刘家的后人中间,刘诞其实是很有作为的一位王爷,宋文帝生前很看重这个“鬼子六”儿子。在讨伐刘劭和刘义宣的战争中,刘诞审时度势,旗帜鲜明的为摇旗呐喊,堪称有功之人。
跟对了老板,地位获得提升,刘诞开始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自己建造了新王府,美轮美奂。
刘诞可不是享受型的,像古代的孟尝君一样呢“养士”,“多聚才力之士,蓄精甲利兵,”四方豪杰纷纷归附,江湖中的名声响亮。
刘诞弄出的动静太大,这就招致了刘骏的猜忌。(
末世之黑暗召唤师)刘骏把他赶出了京城,派他去做南兖州刺史,派人对他监视。
刘诞聪明绝伦,哪里能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于是,内心里最不安分的神经活动了。于是,以防备北魏侵略为名,大兴土木,积草屯粮,整顿武备,加强广陵的城防。广陵并不是边境城市,刘诞如此大张旗鼓,民间开始盛传刘诞要举兵造反。
消息不可避免的传到了朝廷,南朝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刘骏终于下定了铲除兄弟的决心,令有司上奏刘诞所犯之罪,贬其爵位为侯。然后任命义兴太守垣阆为兖州刺史,让他带着羽林禁军去广陵上任,乘隙袭取刘诞。按理说这件事情安排得很周密,应该能迅速成功,可不知是否因为没有打点好,负责开门内应的典签不小心把垣阆的行动计划透露给了刘诞的手下。刘诞收捕了典签,大闭城门。垣阆天亮进不了广陵城,反遭到刘诞手下精兵突然出城袭击,全军溃败,垣阆也被杀死。
刘骏只好下诏内外戒严,任命早已经退休的老将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
沈庆之至欧阳时,刘诞便遣门客,沈庆之族人沈道愍去劝说沈庆之,并赠一把玉环刀做为见面礼。沈庆之将沈道愍遣回,并列数刘诞的罪行。刘诞焚烧民屋,驱赶居民入广陵城,闭门自守。
沈庆之兵临城下,刘诞登城楼对他说:“沈君头发都白了,还出来干什么?”
沈庆之说:“朝廷认为你疯狂又愚蠢,根本用不着劳动年轻的将领,我一个老头就够了。(
狂少诱宠小娇妻)”
沈庆之担心刘诞投奔北魏,把营寨迁到广陵北面十八里的白土,切断了他的北逃道路,进军至新亭(今江苏江都蜀冈)。同时豫州刺史宗悫、徐刘道隆州刺史刘道隆、兖州刺史沈僧明等人,都领兵来助,大军几乎包围了广陵城。
刘诞看到了大军云集,就留了自己的中兵参军申灵赐防守广陵,自己带了几百名亲信小弟从城北抄小道逃跑,才走出十几里,小弟们就不愿意走了,纷纷请战。刘诞无奈,只得返回广陵。筑坛誓师,并下令给这些人加官进爵,大发赏钱。
朝廷的右卫将军垣护之、虎贲中郎将殷孝祖等人也率军赶到,受沈庆之节度。
沈庆之的军队实力大为增强,率大军进逼广陵城。
刘诞无奈之下,开始收买沈庆之,很大方的给沈庆之送了很多的送粮,沈庆之拒而不收,悉焚之。
刘诞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让沈庆之给孝武帝送一封书信,只要沈庆之接了这封信,反间计第一步就成了。
沈庆之没有上这个当,说道:“我奉诏讨贼,不是为你送信的。你要真想归顺朝廷,那么,自己打开城门派遣使节,我可以保证使节安全到达都城。(
剑道独尊)”
口水战告一段落,真刀真枪的肉搏开始了,每次攻城,沈庆之不顾年老,拎着大刀第一个冲锋。
沈庆之的英雄行为传到了都城,孝武帝觉得这样太冒险,你死了没关系,军队因此崩溃可就坏菜了。于是派人提醒他说:“您是前方的最高指挥,应该做的就是调度有方,为什么一定要拿着大盾亲自拼命,身受矢石呀!如果一不留神受了伤,我吃亏就大了。”
刘骏命令沈庆之在广陵城西南修筑了三座烽火台,如果攻克广陵外城,举一把烽火,攻克内城,举两把,如果捉到了刘诞,就举起三把烽火。
沈庆之率部烧了广陵的东门,填平沟壑,整修道理,在城外堆砌土山、摆好了楼车等攻城器具。然而,江南雨季到了,大雨连绵不绝,根本无法攻城。从四月熬到了七月,一把烽火都没举起来。
刘骏整天都在城头上看烽火,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心中恼怒,命御史中丞庾徽之上奏,请求朝廷免除沈庆之官职,然后自己下诏不予追究,演出了双簧,让沈庆之明白:朝廷对你火大了,如果不是我压着,你就要倒大楣了。何去何从,你看着办吧。
刘骏这一招够损的,沈庆之被逼到墙角了。无奈之下,沈庆之拼命了,冒着瓢泼大雨,身先士卒,顶着广陵城头的箭林石雨,与众将士一起猛攻外城,终于攻了进去。(
兰香缘)
久违了的第一把烽火在大雨中燃烧,刘骏终于出了一口气。
外城一丢,刘诞的军心涣散,抵抗弱了很多。沈庆之抓住战机,命令军队奋勇突击,宋军士气如虹,很快又攻克了内城。
官军满城大索,刘诞输光了所有的筹码,无处可逃,躲进了王府的后花园,被拖出来后剁了。
三道烽火在广陵点燃,黑烟直冲霄汉,捷报传来,朝廷弹冠相庆,只有一个人不高兴,这就是刘骏。
刘骏生气有道理,广陵城能够坚守一百多天,让自己这么些天担惊受怕,这可不是刘诞一个人能够做到的,全城的人都参加了叛乱。按照斩草除根的法则,所有的人都应该处死,也给其他的人一个教训。于是,刘骏下令屠城。
沈庆之可不愿意当这个刽子手,当即上书,请求朝廷收回成命。君臣两个讨价还价,刘骏多少让了步,五尺以下的男子可以不死,女子送到军营,赏给了有功的将士。
这个残酷的命令下达了,广陵城成了屠宰场,三千多人被杀。这些人在临死前都遭到了非人的虐待,每个人都要先抽一顿鞭子,然后开膛破腹,挖去眼珠,再把苦酒倒在创口上,折磨够了,才把人头砍下来,其场景惨不忍睹。(
英雄信条)
人杀了还不算,刘骏下令将人头运到京城,在石头城下堆积起人头,名为“京观”,作为长江边上的一道风景来欣赏。
刘骏如此残酷,当然不仅仅是泄愤,杀鸡给猴看的意图更大,但人海茫茫,满街贴告示,总有不识字的。两年之后,刘骏的第十四个兄弟海陵王刘休茂也起来闹事了,起兵据守襄阳,公开和刘骏叫板。
可惜,这小子狗屁稀松,谁都知道他的兔子尾巴不长,听他的人不多,没过几天,刘休茂的参军尹玄庆窝里反,把他活捉剁了。
刘骏一鼓作气灭了两个哥哥、四个弟弟、一个叔叔,觉得威风八面。以前和刘义宣的几个女儿还偷偷摸摸,现在已经无所顾忌,此时干脆将她们册封为嫔妃。这四个姊妹中的第二个楚江郡主姿容艳丽,风华绝代,“丽色巧笑”,看一眼就让人产生犯罪的念头,刘骏对她无比宠爱,但毕竟是自己的堂妹,说出去不好听,于是,煞费心机的让楚江郡主认陈郡的殷琰为父,“假姓殷氏”,封号殷淑仪。由于不少知情者被杀害,因此众人都不知道她究竟是哪一家的女儿。后来阴淑仪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叫刘子鸾,在刘骏的众多儿子中排行第八。
子以母贵,刘骏立年仅六岁的刘子鸾为新安王,领南徐州刺史占据了国家最富裕的地区。殷淑仪宠擅专房,别的女人都被打到了冷宫,只可惜红颜命薄,好景不长,南朝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四月,这个美女得病身亡。
喜爱的女人一死,刘骏觉得天都塌了。多次领着后妃及群臣到殷淑妃的坟墓前痛哭,并以哭的悲痛与否作为考察朝臣是否忠诚的标准。秦郡太守刘德愿哭得撕心裂肺,全身的衣服都被泪水湿透了,甚至差点昏死过去。刘骏十分感动,立刻晋封刘德愿为豫州刺史,从市级领导提拔到省级领导。
有个叫羊志的御医滑稽谐谑,平时笑口常开。刘骏见过他笑,还没有见过他哭是什么样子,于是让他哭殷淑妃,并说:“只要你哭得悲痛,会有重赏。”
老板话音未落,羊志泪飞顿作倾盆雨,悲不自胜地痛哭起来,几乎背过气去,如果不是有人拉着,脑袋都会撞到棺材上。
刘骏一看觉得奇怪,怎么好像死了自己的妈一样?不管怎么说,这是大大的忠臣,不表扬都不好意思,当即赏赐给羊志许多金银珍宝。
事后有人问羊志:“你的眼泪咋那么快?”
羊志不以为然的说:“我干嘛要哭别人的老婆,我又没跟她有一腿。恰巧我的小老婆也死了,想一想小老婆的温存,眼泪就止不住了。”
阴淑仪死了很久,刘骏还不能从悲痛中自拔,让执事中谢庄写一篇悼文。
谢庄文采风流,接到任务,化悲痛为力量,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辞藻华美的悼词《宣贵妃诔》。诔是悼词的专有文体,我记得贾宝玉悼念晴雯时写过的是《芙蓉女儿诔》——我这人没出息,卿卿我我的事儿总也忘不了,正事儿都记不住。
刘骏看了几行就潸然泪下,看完了之后慨然长叹:“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才!”自叹弗如,于是命令将谢庄的辞赋刻在墓碑上。京城里的人都私下传抄,一时“纸墨为之贵”。
阴贵妃之死,刘骏痛不欲生,手下的小兄弟也是全屯子遭殃,唯有谢庄春风得意,名气发面馒头一样膨胀。
与殷氏永别之后,刘骏受到了打击,精神涣散,不理政事。每晚临睡前,都要在殷氏的灵前倒酒对饮,痛哭流涕到难以自拔。为表达对这个女人的怀念,刘骏又诏令有司为殷贵妃修建一座庙,为她的灵魂超脱。庙很快建成了,以殷贵妃长子刘子鸾的封号,称为新安寺。后来,有人提到汉武帝曾用方术与宠妃李夫人的魂魄相见之事,刘骏一听大感兴趣,也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谁想到,这个鬼故事真的应验了,一番大神表演之后,殷贵妃袅袅婷婷的出现了,弄得刘骏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但是,当刘骏想与她拥抱时,这个女人却一眨眼就没影了。对此,刘骏非常失望“尤哽恨”。
后宫的美女虽多,但自殷贵妃死后,刘骏找不到一个合心意的。没有了美女左右相伴,这可如何是好,渐渐地因愁生病,只能苟延残喘,自此少理政事。所谓情深不寿,痴情男短命,刘骏于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的五月,在玉烛殿去世,时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一年。他的儿子刘子业即位后追谥刘骏为孝武皇帝,庙号世祖,尊皇后王宪嫄为太后。
孝武帝刘骏做皇帝昏庸无道,惨施暴政,但是文化水准相当的高,有人说刘骏开创了帝王写民歌的先河。刘骏的赋今存数篇,如《丁督护歌》:“闻欢去北征,相送直渎浦。只有泪可出,无复情可吐。”诗文婉约,如泣如诉,至今仍为绝唱,和胡太后有一拼。当然,并不是因为他诗写得好,就减轻了人们对他恣意妄为的谴责。因为作为一个帝王,首先要做的就是治国平天下,领导当不好,诗写的再好又有**用。以后的陈后主的诗写得更好,不也是时不时的让后人调侃。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