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2章 【】:传奇始祖

本章节来自于 忠诚儿女 http://www.lishu123.com/88/88401/
    相传,晋人陶渊明在做彭泽令以前曾做过车骑将军刘裕的镇军参军,在随军征战中他与刘裕的镇军部队曾在桃花营这地方驻过营。(官场之财色诱人)当时这里一片荒野,也无地名,只因驻军时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桃花,到处红艳艳的。好一派圣景,士卒陶醉了,陶渊明也陶醉了。然而对景色的陶醉是一回事,行军打仗又是一回事,军队驻营要向中军帅帐报告驻扎方位,统带这一营兵马的游击将军犯了难,这是一块无名之地,这驻营方位怎么报?陶渊明是参军,参赞军机是他的职份,他由桃花产生灵感,便参议说这漫山遍野的桃花方在圆百里绝无仅有,就以桃花为标记,将这营地称为桃花营,游击将军采纳参军所说向帅帐报了方位,帅帐遂以遍地桃红为目标派马弁找到了这块营地。

    镇军队伍在桃花营休整了一段时日,后来要开拔了,陶渊明对这锦秀之地以难舍难弃,他由感而发挥笔题下了一首五言诗,其曰:

    军旅路重重,

    总伴征衣红,

    何日得安闲,

    再顾桃花营。(泡妞大宗师

    陶渊明马上作诗,儒将风度,游击将军甚为钦佩,于是命人将这诗凿刻于古道旁边的一块大青石上。此诗被这一凿刻,往后过路行人便传开了,从此这里便有了地名——桃花营。

    陶渊明卸任军职以后做了彭泽令,后来又不愿为五斗米的供奉而折腰辞了彭泽令,以田园生活隐居起来,隐于何处?正史上没有考究,野史上众说不一,但陶公后裔的族谱上却有记载,考称陶公隐居的去处就是他当年留诗刻碑的桃花营,他那千百年来被人们推崇备至的名作《桃花源记》也是以他隐居桃花营的田园生活为原型写出来的。只不过陶渊明在生安于田园生活,不愿引人瞩目,因此他的这一杰作在当时并未名噪天下。后来是他的后裔将这杰作流传开来,那世外桃源的美丽构想才被天下人所誉。

    不过陶渊明所构想的太平社会终归只是一种向往,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后来就连陶公自己的后裔也被官府的残暴害得死里逃生。在明代嘉靖年间,陶公后裔中出了一个名叫陶济安的血性汉子。这一年他被官府逼去南水的漕运码头服劳役,在劳役中他不堪忍受酷吏的残暴监管,聚众造反杀了监管逃了出来。(重生之女首富)聚众造反并且杀了朝廷命官是死罪,是钦犯,朝廷通缉他使他无处安身。因为悬赏缉拿他的告示上画有他的头像,凡是有行人的地方他都不敢落脚,只好找那些荒败的山神庙栖身,没有吃的就在山里采食野果,生嚼鼠蛙,以野人般地境地度日。即便这样他在一个地方也不敢久留,过一段时日又得找别处的山神庙栖身。

    如此,他辗转了大半年。后来他来到大山之中,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他又看到了一座山神庙,他便去庙里落脚。在庙门前他看到石门的天眉处刻有“陶公庙”三字,开始他并未在意,管他桃公庙李公庙,他只要落脚的地方。进了庙堂,他又看到了一尊石雕头像,陶济安想,这回倒要看个究竟,看看这庙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仔细一看,在头像正面的石座上刻凿着陶渊明的名字。原来陶公当年的后人把《桃花源记》传开来以后,陶公名满天下,为了追记先祖遗愿,陶公的近代后人在先祖隐居并由此写出了这个名作的地方立了一庙,庙宇所在之地的南州知府凤西知县是陶公名作的崇拜者,陶公后人立庙以后他们都曾到此朝供过,他们敬仰陶公,宣陶公为这片圣地的守山之神。(儿女成双福满堂)现在头像石座两面依稀能看到他们的敬宣之词,只可惜年代久远,世人只知道有陶公的名作传世,却不知道还有他的庙宇在这山野之中。

    陶济安找到的这个地方正是桃花营。这里人烟稀少,星星落落的有几户人家也是以猎狩为生。他们住居在山岭间的沟沟壑壑之中,终日在山里装猴子套,安马蹄夹,设陷阱猎狩野物,而成遍的土地却都是荒芜的。陶济安便想,这里地处偏远,又很闭塞,他不正好可以在这里落脚吗,况且这里有的是荒地,只要结交好山旮旯里为数不多的当地山民,只要肯开垦,落脚这里不愁没有田地耕种,庄户人家只要有了田地还怕没有衣食住行?并且据他们陶氏族谱的记载他也是陶渊明的后裔,如果在这里落脚,在这里繁衍子孙,在这里长久的生存,对先祖构想的那种太平社会也是一种尝试。于是在一个月黑之夜,他潜回老家把妻儿老少带来了桃花营。为了日后在这里传宗接代并自成一族,他把陶氏族谱也带了来。

    陶济安带一家老少来到了桃花营,他们首先栖身在陶公庙,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杀,他们改了名换了姓。(葬剑藏弓)陶济安又结交好了大山中的山民,从此他们便在这里开垦田园。天道酬勤,他们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垦荒不止,更耕种不绝,渐渐地他们便有了家业。

    过了几年,朝廷新立天子,天下大赦,陶济安的命案不再受追究,于是陶家又恢复本姓,并进深山结交地保获准了任其开垦。又过了几年,陶家开垦的田地十分广阔,靠一家人的劳力他们已经无力顾及,于是陶济安向山外雇工。他雇了长工,也雇了春种秋收这些紧张季节的短工。山外人缺的是田地,而他缺的却是劳力,主雇之间正好是一种互补。陶济安为人又爽直又宽厚,对雇工们视为家人,同桌用餐,同堂安寝,雇工们便都尽心尽力的为他做活计。陶济安土地宽广,打下的粮食库满厫满,几年下来便家境十分的富足。后来陶济安又向山外做起了生意,他把山里的毛皮、山药、烟笋、木耳、香菌等土特产挑到山外的集市,换来了一锭绽的白银。到了青黄不接或荒时暴月,他又把他库厫里的陈粮发脚力挑到山外的粮市,更是换来了大把大把的银钞,于是陶济安的家业更加鼎盛起来。

    世人云,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此时陶济安面临的境况正是如此。(总裁别太霸道了)他在桃花营富足了,他老家不少的穷亲友便先后来投,雇工们也想在这里安家,陶济安心善,他一概收留。后来这些人的亲友,亲友又带故旧,甚至还有不少的落难者也不断来投。陶济安系苦难出身,同情穷苦人,并且此时的他在桃花营已替代了原来的地保,因为他的富有,老地保在他那里得到了不少的好处,成了莫逆之交,老地保将整个桃花营上下十八里的荒山野地都划给了他,任他去开垦,因此他不分亲疏,对后来不断来投的人们同样一概收留。他划给他们荒地,让他们去开垦,让他们都在桃花营安了家。

    如此一来落脚在桃花营这片土地上的人便不少了,并且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人口密度迅速增长。到了陶济安花甲之年,这里有了遍布盆川坡岭的村落院落,大的村落有几十户人家,小的也有十几户,昔日的荒野之地变成了人居繁茂之乡。

    这是好事,这样这片的大山腹地不再沉寂,不再荒凉,土地得到了利用,这些原是困苦不堪的乡民们在这里不再饥饿,有了正常人的衣食住行,也是陶济安追求先祖遗愿的初衷,他感到欣慰,感到振奋。

    然而,世间之事都有着两面性,不会一好百好。桃花营尽管有的是荒山野地,但上下也只有十八里,这土地毕竟是有限的,现在有了这么多的人,长久下去还会不断地增加,都向这块土地要饭吃,因此开垦之中地角田边相互争夺的事出现了,山林界志的争议也时有发生。投靠来的这些人来自江南各地,不刚五门杂姓,甚至不是一个民族,除了汉族还有苗族、黎族、土家族、瑶族、傣族等小数民族,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各门各姓的处世理念也不同,以陶姓为主的多数家族信奉礼规,观念传统,而有的家族思想观念开放、不拘清规。

    比如男女之间,传统观念浓重的多数人讲求男女有别,女人不得抛头露面,男女之间更是授受不亲,而习俗开放的一些外来族人则不拘这些礼规,到了夏日他们在河里洗澡,可以男女嬉戏,信奉传统礼规的人则看不惯,说他们伤风败俗,而他们则反唇相讥,嘲笑这些孔夫子大惊小怪,于是相互之间便有口角,便不和睦。

    又比如通婚,信奉礼规的人讲的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说,儿女不得私定终身,而习俗开放的外来族人却阿哥阿妹隔山对唱,以歌定情,传统的人又嗤之以鼻,说他们恬不知耻,礼规沦丧,他们则捧腹作笑,反嫌这些人太酸腐,于是彼此之间便格格不入。

    更不能调和的是,传统的陶姓等大多数人对成亲生娃儿坚守着明媒正娶婚育婚生,而习俗开放的一些外来户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的理念是先下种后成亲,等你生了娃儿才证明你是个能生崽的婆娘,然后再连娘带崽的迎娶,否则告吹,而这样信守传统观念的人简直有些蔑视他们,骂他们纲常沦丧,不讲道德,而他们则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以为天经地义。

    如此种种,混居在桃花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便有了不和睦,邻里之间甚至不来往,农忙时节要借个农具家俬什么的也很难方便。又有一些人本性狭隘自私,开垦田土都在一块地板上,难免要共水耕作,这些狭隘自私的人便只顾自己田头地角要水,争水据争地界的事时有发生,等等。桃花营的人多了,土地状况改变了,各种不安宁的现象也出现了。

    陶济安的初衷本是为了追记先祖,在这里尝试那种安宁和睦的太平世界,现在出现这种状况,这不有违先祖遗愿吗?因此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同时他也看到这里也同是太阳底下的天地,与山外一样田里一样的有水涝旱灾,山里一样的有毒蛇猛兽,岁月带给这里的人们一样有生死病苦,这里的人们应该携起手来互相帮衬,对付大自然,对付天灾人祸,不能像现在这样好些人鸡犬之声不问,老死不想往来,特别是当今世道混乱,那些啸聚山林的土匪强人不会不光顾这里,人们更应该携起手来防匪防盗,保境安民,据此陶济安更下决心要把这个地方管起来。可是他又不是什么命官,他也不想做命官,怎么管?早先他替代了这里的地保,对前来投靠的人有资格决定是收留还是拒人门外,但是他的资格也仅此而已,现在他们都居留下来了,依靠自己的辛劳开垦了荒山野地,一样的成了土地的主人,他以什么名义去管理他们?当然他对他们是有恩的,要是没有他在这里开天辟地,他们不可能到这里来生息,他收留他们这本身对他们就是一种恩赐,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他又可以将他们管起来。不过从这个角度上去管理他们只能管理得他们这一代,到了他的下辈人们对陶家的恩感淡漠了,再去管他们就不起作用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朱少卿的小说忠诚儿女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忠诚儿女最新章节忠诚儿女全文阅读忠诚儿女5200忠诚儿女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朱少卿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