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33章 从华南到华东,游荡在城市边缘11

本章节来自于 越过那道山梁 http://www.lishu123.com/87/87745/
    11

    虽然是花钱租来的房子,并且在东郊,但李梦军在南京的家非常像样,三室一厅两卫,加上与客厅相连的落地阳台,套内面积超过130平米,并且离中山陵和紫金山天文台都不远,抬脚就是钟山,既坐拥大都市的繁华,又不失景区的宁静。(权妃之帝医风华

    在李梦军家里,当见到李良昊的遗孀孟英莲,李良开很高兴,上前拉着她的手,亲热地叫着幺嫂,问她身体怎么样,在这边习不习惯。孟英莲表面上很热情,但话里话外透露着敷衍的意味。这让李良开非常尴尬,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堂嫂。

    李良开心里清楚,当初自己执意要查李良昊留下来的旧账,孟英莲是有意见的,甚至说得上怀恨在心。加之后来没有阻止邓氏等人逼迫孟英莲改嫁给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吴维德,孟英莲恨上加恨,尽管已事过多年,她仍然心存芥蒂,难以释怀。

    在李良开看来,两度丧夫的孟英莲无疑是个命苦的女人。1980年夏,首任丈夫李良昊暴病身亡;1982年,改嫁李德忠;2013年初,眼看7个孩子都逐渐过上了好日子,第二任丈夫、时年59岁的李德忠又因尘肺去世。

    对这个苦命的女人,李良开一直心存愧疚,总想当面说声对不起,但碍于面子,一直张不开口。这次,在李梦军家里,李良开没再犹豫,非常正式地向孟英莲道歉,请她原谅自己。(最强杀手系统

    说起那段伤心往事,孟英莲哭了,也接受了李良开的道歉。

    多年的心结打开了,李良开和孟英莲都很高兴。吃过午饭,两人相约到中山陵转了转。当天晚上,李梦军把在南京的5名唐家岩李氏后人召集到一家饭店聚餐,顺带组织大家在请愿横幅上签了名,并按李良开的要求录了像。

    次日,李梦军亲自驾车,拉着李良开和孟英莲先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又去了玄武湖、、鸡鸣寺、秦淮河等知名景点。一天逛下来,73岁的孟英连没觉得怎么的,69岁的李良开却累得够呛,胃又一阵一阵地绞痛起来,晚饭只喝了一碗白米粥,吃过几粒胃药,早早地便****休息。

    10月9日上午9时51分许,李良开婉拒李梦军和孟英莲的挽留,乘坐杭州东站始发、途经南京南站的d2223次列车,直奔合肥而去。

    对于李良开而言,合肥是他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倒不是这里唐家岩李氏后人多,也不是因为这里风光好,而是这里有他儿时的偶像、退伍军人李良华。

    李良华是李良昊的亲三哥,生于1932年,比李良开大整整12岁。1952年冬,也就是李良开8岁那年,李良华应征入伍到北京某部服役,成为唐家岩李家大院的第一名解放军战士。

    在当年,这可是一件大事。李良华领到军装那天,整个唐家岩大院都沸腾了。尤其是那帮男孩,一个个眼睛都绿了,羡慕得不得了。(永夜君王)这其中就包括李良开,看着身穿军装的李良华,他怎么看都觉得看不够,像个跟屁虫似地跟在李良华身后,母亲邓氏怎么叫也不肯回家。

    李良华入伍后不久,李良开上了小学,学会了认字写信,因为字写得比较工整,经常帮李良华的大哥李良丰给李良华回信。

    出于对偶像的崇拜,时间长了,李良开长了个心眼,每次帮李良丰写回信的时候,都会以自己的名义多写一封信,要么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么纯粹表达对李良华的敬仰之情。

    一来二去,李良华喜欢上了这个小堂弟,先是偶尔给李良开回信,后来发展到有信必回。等李良开长大成人,兄弟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经常在信中探讨一些人生感悟。李良华偶尔回家探亲,两个人更是亲热得不得了,在一起喝酒聊天,一聊就是通宵。

    李良开当上大队干部以后,经常写信向李良华请教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李良华知无不言,给了李良开很多好的建议。

    在部队,没上过学的李良华自学了小学和初中课程,学会了电器修理,还入了党,还被评为“五好战士”。1960年,服役8年之后,在部队领导的积极推荐下,李良华留在北京,进入成立不到两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从一个普通电工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中层干部。特别是1970年中国科大被迫迁出北京并落户合肥之后,李良华的事业渐入佳境,到1982年,他已是科大后勤部门的三把手,享受处级待遇,一跃成为唐家岩李家大院走出来的第一大官。(逆乱青春伤不起

    李良华事业上的成功,让远在老家的李良开非常高兴,经常拿这个堂兄教育自己的孩子和侄男侄女。

    不过李良开也清楚,李良华虽然事业上是成功的,但婚姻和家庭并不幸福。

    原本,李良华入伍前就喜欢上了邻村女孩杜小娟,杜小娟也很喜欢他,两人你情我愿,私下里打得火热。不料杜小娟的父母却嫌李良华父母早逝,家里太穷,说啥也不同意。李良华一气之下报名参军,想借此出人头地,达到最终被杜家认可和接纳的目的。谁知杜小娟的父母却不敢冒这个险,既怕李良华在部队混不出什么名堂,更怕李良华混出名堂后甩了女儿,于是软硬兼施,在李良华入伍后的第二年,逼着杜小娟嫁了人。

    得知这个消息,李良华伤心了很长时间,并且一度对婚姻失去信心。直到1962年,李良华年满30岁,在科大后勤部门一名四川万县籍领导的反复撮合下,他才和这名领导的亲戚、万县市郊的大龄女青年、时年27岁的房艳结婚。

    房艳的父亲在万县港务局上班,母亲在家务农,家里条件不错,本人高中毕业,长得高挑白净,漂漂亮亮,当时在万县丝绸厂上班,算是厂花之一。人长得漂亮,追求的人自然很多,可房艳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孩,一般男人入不了她的法眼,挑来挑去,便把自己变成了大龄女青年。(继承者:纨绔二小姐

    对亲戚极力介绍的李良华,房艳最初也看不上眼,嫌一米六七的李良华个子太矮,并且长得太黑,像块黑煤炭,根本不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后经父母反复做工作,她才松口。

    结婚后,房艳调到中国科大的附属工厂当工人。科大迁到合肥后,随着李良华的职务逐步提升,要强的庞艳也跟着沾光,顺风顺水地往上爬,最后坐到工厂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

    由于都不是彼此的意中人,李良华和房艳的婚后生活波澜不惊,既没有浪漫,也谈不上温馨,一直别别扭扭,三天两头拌嘴吵架。1963年至1967年,儿子和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夫妻俩并没因为升格为父母而改变各自的脾气,依然不合拍,只要是在家里,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孩子们的感受,说吵就吵,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

    对李良华与杜小娟的那段恋情,房艳耿耿于怀,两口子一吵架,她就拿杜小娟说事,要么说李良华心里有别的女人,要么说李良华脚踏两只船,或者骂李良华长着花花肠子,骂他贼心不死,骂他吃着碗里的惦记锅里的,什么伤人骂什么,从不顾及丈夫的感受。

    为了不刺激妻子,每每房艳提起杜小娟,李良华都选择沉默,既不争辩,也不回应,任由房艳天马行空地大骂特骂。

    1992年秋,李良华年满60周岁,光荣退休。第二年夏天,原本说好可以干到60岁退休的房艳被提前两年免职,成了一个闲人。(阿玖)要强了一辈子的房艳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先是找领导哭闹无果,后又回到家里找丈夫发脾气,连续一个多月吃不好睡不踏实,最终造成重度精神分裂,时而清醒,时而疯癫,彻底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李良华寸步不离地守在身边。

    一年后夏日的一天上午,李良华带着庞艳去商场买东西,一不留神,庞艳走丢了。尽管又是报警,又是发动同事亲友满合肥寻找,却一直没有消息。一周后,李良华在郊区的一个桥洞下发现了气绝多时的庞艳。

    料理完妻子的后事,大女儿又被查出患了精神病,女婿坚持离婚,带着孩子净身出户。李良华别无选择,只好把大女儿接回家和自己一起生活。

    让李良华烦恼的事还不止这些。尤其是唯一的儿子,从小就跟自己不亲,也不听自己的话,小时候不好好上学,长大后不好好上班,非要自己下海创业。结果生意没做起来,终身大事也耽误了,一直独身不说,还赖在单位分给李良华的房子里。

    虽然生活在同一套房子里,可父子俩形同路人。特别是房艳去世后,儿子更是把父亲当成仇人,两人要么互相不搭理,谁也不跟谁说话,要么一开口就对骂,什么难听骂什么。

    对自己这些并不光彩的家事,李良华从不在信中提及。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相隔千里,有关李良华家事的点点滴滴还是传回了唐家岩李家大院。对此,李良开半信半疑,但从未在信中问起这方面的事情。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外人哪能理得清呢?

    因为嫌家事丢人,房艳去世后的近20年时间里,李良华没再回过一次老家。有一回,科大组织离退休干部到长江三峡旅游,在改称重庆万州的原四川万县停留了两天,李良华很想回唐家岩李家大院看一看,但最终还是放弃了。都说衣锦还乡,自己的家事乱成一团糟,哪有脸直面祖先和亲人?

    当然,生活中也不只是烦恼,偶尔也有小小的惊喜或温暖的牵挂。比如,妻子房艳去世两三年后,开始有好心人给李良华张罗老伴,有年龄相相仿的,也有小八九岁的,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也有条件差的。一个个见面,一个个筛选,李良华的生命活力似乎又迸发了,成天笑逐颜开,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多岁。

    1996年夏,从李良开的来信中,李良华得知杜小娟的丈夫因病去世。这让李良华看望到了旧情复燃的希望,那些别人介绍的老太太也一下子失去了所有颜色和光环,他的心里剩下唯一的候选人:杜小娟。

    只可惜,那时开县山区还没普及电话,加之杜小娟没上过学,李良华因照顾大女儿回不去,他和杜小娟失去了包括书信、电话或面谈在内的一切沟通渠道,只能通过李良开传递一些零碎信息。

    对李良华的心意,杜小娟心知肚明,一百二十个愿意。谁知她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却强烈反对,死活不让母亲与远在合肥的李良华重拾情缘。而理由,充分得让杜小娟无法说出半个不字:羞辱亡夫,有辱家风。

    李良华不死心,委托李良开去做杜小娟儿女们的工作,结果谁也没给李良开的面子,还叫他别多管闲事。

    李良华也想亲自回一趟老家,当面争取属于他和杜小娟两人的晚年幸福生活,但大女儿的病断断续续的复发,他实在不忍心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

    2012年夏,李良华的最小的亲妹妹李良琴病逝。他本想回老家送妹妹最后一程,顺便见一见一直寡居的杜小娟,不料大女儿再度犯病,小女儿在外出差回不来,儿子去了外地联系不上,他只好留下来照料病人。

    等大儿女的病情稍为好转,由于伤心过度,原本身体一直很硬朗的李良华一下子就垮了,不但坚持多年的晨跑习惯被迫停止,甚至连头脑也慢慢变得不清晰起来,连打电话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了,以前认识的人也不认识了,经常喊错名字。小女儿非常无奈,和丈夫一商量,只好把父亲送进了养老院。

    听到这个消息,李良开非常难过,多次给李良华的小女儿打电话,拜托他无论如何要照顾好这个老人,还说自己一定会去探望这个堂兄。

    从李良开口中得知李良华的情况,杜小娟大哭了一场,提出要去合肥看一看,儿女们死活不同意,只好作罢…

    2013年10月9日中午12时许,当李良开跟随李良华的小女儿抵达那家位于合肥西郊的养老院,当他看到走路颤颤微微、说话断断继续的儿时偶像时,李良开心里一紧,双眼顿时模糊起来,上前扶住李良华:“三哥,我是良开,你的三弟娃,你还认不认得我?”

    李良华裂开嘴,艰难地笑了笑:“良开?我认得…我们写信…你是村主任…”

    在养老院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吃午饭时,见李良华连勺子都拿不稳,李良开凑到跟前,半弯着腰,一勺饭,一勺菜,一勺汤,十分耐心地喂着堂兄,嘴里还像哄孩子一样念念有词:“三哥,乖,慢点吃,别烫着了。别着急,碗里还有哈。吃饱了,才有力气回老家…”

    李良华似乎听懂了什么,一边吧哒着嘴,一边含糊不清地呢喃着:“回老家…我要回家…小娟…”

    “老成这个样子,还回得去老家吗?”李良开默默地问自己,泪水也再次模糊了双眼。

    李良华的小女儿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堂叔细心地喂父亲吃饭。而无声的泪水,早已打湿她的衣襟…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渝夫的小说越过那道山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越过那道山梁最新章节越过那道山梁全文阅读越过那道山梁5200越过那道山梁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渝夫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