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0年6月28日至1841年5月,查理义律主持的对清战争,是从广州出发,直接北上天津,所以没必要和台湾发生战斗。(
泡妞低手)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舰闯入台湾鹿耳门外马鬃洋面挑衅,姚莹即令水师出击,英舰狼狈向西南大洋逃窜。
七月,他向闽浙总督邓廷桢提出募壮勇、练水勇、雇快船等七条防英急务。并且,亲自巡视南北各路海口,勘察水域深浅,针对英军已经先后多次在台湾港口附近采集到了水域资料,,并准备事急时将载有巨石的旧船沉塞其他次要港口,以塞航道。查明船只炮位配备,进而制定台湾十七口设防图。此外,还动员群众在府城周围密树木栅,择险挖壕设伏
这段时间加强加固和兴建的炮台,现存遗迹的有:
四草炮台:国定古迹(原一级古迹),位于台南市四草地区,建于清道光20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指派当时担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所辟建。其建成时的规模为炮墩十座,俗称“镇海城”,目前仅剩下镇海国小操扬旁的城垒。
安平小炮台:台南市定古迹(原三级古迹),位于台南市安平路与湖内二街交叉口,建于清道光20年(1840年),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加强台湾防务便命时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的姚莹于17处海口设置炮台,其一便是安平小炮台。
二沙湾炮台:国定古迹(原一级古迹),位于基隆市二沙湾山上,约在清道光年间创建(西元1840年),又名海门天险,鸦片战争爆发基隆守军击退英军,基隆之海防受到重视,采用传统的中国城门筑法。现址为刘铭传部队于中法战争后(1885年所建,现存如城门、营舍墙基、大阶梯、炮座、子墙及储弹药库等建物。
大武仑炮台:国定古迹(原二级古迹),位于基隆市外木山渔港附近,扼守基隆港西侧。在中英鸦片战争及清法战争时,清政府均派兵驻防,今所见炮台应为日治时代改建结果。遗址包括营区大门步道、洞窟营舍、东棱堡、北棱堡、南棱堡、避弹壕、蓄水池等。(
中华第四帝国)
璞鼎查解手战争总指挥以后,是要和大清军队主力决战,台湾这个只有防卫士兵3481人,屯丁200人的岛屿,自然也不是他要攻击的主要目标。但是,在沿海的战斗中,如果能够把台湾作为屯兵和中继给水基地,倒是不错的选择。以璞鼎查对清朝官吏和军队现有的了解,想做到这一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自从1840年中英开战,到现在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和英军代表义律签订了《广州和约》以后,大家都认为战争已经过去,大都松了一口气。
不过,道光皇帝总是认为是林则徐办事不力,放英夷北上,让英夷钻了空子、占了便宜,如果真正地在陆地上决战的话,以大清八旗马背上的武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输给英夷的。
英夷见大清挨了打,却更加不服输,广州十三行的贸易是更加难做了。义律以及他和大清签订的《广州和约》,受到了英吉利商人们的无情奚落。
璞鼎查男爵接替义律的指挥以后,新的战火燃起。
开始,璞鼎查并没有直接指挥对台湾的军事行动。只是由参谋人员派出了侦查船只,携带了大量的测量数据和海图,到台湾附近海面做复查,同时伺机联络岛上的买办,以金钱利诱,希望能够在岛上传播英军即将攻打台湾的谣言,制造一些混乱。
没想到岛上守军早有防备,用旗语命令英舰船离开。英舰没拿他当回事。不一刻,近百条小船从台湾港口开出,呈扇面形向英舰包抄过来,远远地,在英舰火炮射程之外,还有清军大船在后督阵。英舰也拿这些密集的小船没办法,如果让他们包抄过来,登上大船,那无疑后果很严重。英舰只好退回复命。被参谋大骂了一通。不过,他们却也探明原有的海图资
料已经不符合现有的实况,显然守军已经做了改造和防备。英舰第二次进犯台湾,未能得逞。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某日,姚莹在兵备道的寓所,刚刚得到达洪敏儿从桐城老家寄来的家书,说是带着双胞胎儿子回到家中,全家都非常高兴,和正室大娘相处和谐,全家平安等。(
百炼成仙)
“哇!哇!”几只乌鸦的呱噪声打断了姚莹的思绪。姚莹向窗外望去。白茫茫的阳光照射在院子里的美人蕉叶子上,一只红色的蜻蜓落在红艳的美人蕉花上歇息。两群乌鸦不知道在争院子里的什么果实。有两只貌似领头的乌鸦正在空中用嘴喙、脚爪相搏,上下翻飞,煞是激烈,旁边群鸟一起鼓噪助威。
一时间,角出胜负,一群乌鸦向南退去。
姚莹看罢乌鸦的大战,默默地点燃檀香,从案头匣中取出八枚古老的汉代五铢钱,凝神闭气,卜了一卦,看了卜卦的结果,姚莹若有所思。
当天,姚莹传令各口岸加强防备,密切监视海面。并亲自赶到鸡笼港口。亲自安排士兵对港口内外戒严,在溪水向上一里两岸附近撒下大量的樟脑粉,在溪水入海口附近岸上故意抛掷了一些死鱼、死兔等。
终于,负责瞭望的士兵报告发现英舰驶入鸡笼(基隆)二沙炮台附近。有三只舢板载十余名英军向沿着溪水靠岸。
姚莹命令炮台所有官兵,除了在隐蔽处瞭望的以外,在参将丘镇功的带领下全部躲进掩体待命出击。放英军舢板在溪水处靠岸。
英舰船上的指挥用望远镜观察鸡笼炮台,让他纳闷的是偌大的炮台上居然冷冷清清,见不到一个清军的影子,这个老大帝国的士兵也太差劲了吧?
他又把望远镜转向前去溪水处取淡水的士兵。见到那些士兵顺利登岸,并没有遇到任何阻击。大约半小时以后,那些士兵却没有装载淡水,把舢板划回了大船。
前去寻找淡水的士兵报告,他们上岸以后,在溪水入海口附近,发现了大量的死鱼、死兔等动物尸体,逆流上行了大约500米,在溪水两岸仔细观察过,岸边就连一只蚂蚁也没有,所以,认为溪水已经被严重地投了毒,不能饮用,再往前走,林密难行,怕中了土族的埋伏,所以无奈退了回来。
指挥官沉思了一会,这些大清官兵可真卑鄙,仗不敢打,却在溪水中投毒。那么,既然溪水取不到,我就直接从炮台攻上岸再说。于是命令大炮瞄准二沙炮台做试探轰击。
“轰”、“轰”两炮,二沙炮台兵房被炮弹击中,一时间浓烟滚滚。(
护花高手在都市)见炮台上仍然没有动静,英舰指挥官命令舰船向口门靠近。
很快,轻敌的英舰已经进入了二沙炮台火炮的射程以内。英舰指挥官的望远镜里出现了清军的身影。英舰指挥官心中预感到了不妙。
参将丘镇功,守备许长明、欧阳实等当即发炮回击,三沙湾炮台也发炮响应。丘镇功亲自发放八千斤巨炮一发,“轰”地一声,炮弹准确地击中英军主舰“纳尔不达”号,桅杆拦腰折为两段,绳索纷纷断裂。
看来是中了清军的埋伏,英舰指挥官不得不慌忙命令舰船调头,随潮退出口门外。恰巧又遇狂风巨浪,怒潮叠起,波涛汹涌,慌乱中,英舰冲触到了航道上沉下的巨石沉船,船体顿时被击破漏水下沉,英军纷纷落水,死者无数,有的凫水上岸,有的抢搭舢板逃生。
这时,台湾守备官兵与壮勇结合,百艘小船从口门内隐蔽处一起冲出,分头追击,落水英军难以抵抗。其他各营闻信,也纷纷前往截击,这一战清军计斩英军32人,俘获133人,捞取新式火炮十门,以及英文图册等物。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防止英军报复,姚莹积极组织民力,即发谕示数百道,由各地耆壮,申约连庄,添练壮勇,“家自为守,人自为兵”,乡勇从原一万三千余人增至四万七千余人;并且,揭露英军野蛮逞凶罪状,遍加晓谕,“使人皆切齿,共奋同仇”,又颁发告示,实行信赏必罚,“如兵民奋勇破夷,凡所获夷船银货,悉与出力兵民充赏”,于是,“台湾擐甲之士,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
九月初五,英军攻陷定海后,派三桅船一艘,。在鸡笼口外停泊,初挂红旗,继换白旗,并放舢板船入口,声言要索回以前被俘获的英军,每名愿付银洋100元。见到岸上没有回应,于9月13日闯入口门,直扑二沙湾炮台,大炮齐发,同时在三沙湾强行登陆。守军迅速发炮轰击打死英军2名,其余英军见岸上守台清军戒备森严,人众山险,不敢仰攻,不敢再继续进攻,午时逃驶出口。该战役通称大安之役(台湾通史)。
此时,璞鼎查正率军在江浙一带和清军大战,也顾不得台湾这个不是主要的战场和战斗。(
九星修魂诀)
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厦门、浙东兵败后,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并陆续调集兵勇以备反击。璞鼎查在中国陆地的战争扩大,急需补给,遂命令参谋人员集中了三艘舰船,在台湾开辟给养补水基地。英舰三只,进犯淡水、彰化交界的大安港。
30日,有一艘英国军舰“随带夹板船4只”,准备在大安港进入口门,护北路副将邱镇功、北路营游击安定邦等人前往堵御。英军见防守严密,于是退往外洋。
此时姚莹不与其海上交锋,采取“计诱搁浅,设伏歼擒”战术,密示巡检高春如等,募渔民周梓伪装奸细,以土音向英舰上的翻译黄舟和买办等七人打招呼,诈降敌舰,把敌舰“安因”号引入土地公港,触礁搁浅,即令该处伏兵奋力攻击,岸上大炮齐发,将英舰击破,打死打伤英军六十人,俘获英军49人、汉奸5人,缴获大小铜铁炮十三门,鸟枪二十支,短刀二十七把。
随后英军又于二、三月间,派船只到台湾,不过没有直接进攻,只在外洋窥探。
为了防止英军报复,达洪阿、姚莹等向朝廷奏请五事:塞港、御炮(即筑土墙、挖壕沟、埋竹签、设地雷、破(查获其鸟枪、守城、稽查奸民等,并一一施行。
1842年3月,奕经以兵力已足,决定水陆同时反击,企图一举收复宁波、镇海、定海。3月10日夜,清军对宁波、镇海分别发起反击,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进攻定海因风潮不顺而延期。3月15日驻宁波英军乘势反攻慈溪(今慈城镇)和城西大宝山等地,清军大败,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媾和。
英舰先后五次进犯台湾,两次被歼,船沉人亡;两次被击退败走,还有一次溜走了事。
英国侵略者在侵台过程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英军统帅璞鼎查听了参谋人员对台湾战斗的汇报以后,不禁觉得一阵背脊发冷,想起了巴麦尊首相最后叮嘱他的“上帝让我衷告阁下,在东方,如果遇到有思想的、有潜力的、有巨根的人,不管是男是女,都不要去招惹!”
璞鼎查是上帝忠实的信徒,对这个神谕他丝毫也不怀疑,并且在陆地的作战中,一直避免与蕴藏了巨大力量的中国百姓对抗,这也是他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游之重生法神)于是,他聪明地选择了避开台湾,不仅仅不再正面和台湾发生战斗,即使路过近台海域,一见有清军水师的船只,就赶快竖白旗远避。
后来,英军勾结海盗草鸟船,侵扰台湾。达洪阿、姚莹对于打这些海盗,已经做到了游刃有余,所以英军和草鸟船的侵扰又遭失败。
台湾抗英斗争的胜利令中国军民士气大振,道光帝也称赞这几次战斗说“可称大快人心”。称赞达洪阿智勇双全,不负委任,特给他赐号“阿克达春巴图鲁”,加太子太保衔。特赐姚莹花翎,兼二品冠服,“以旌其功”。然而,台湾抗英斗争的成功却使部分投降派大臣、特别是直接参加了鸦片战争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在战争中,闽浙诸地均丧师失地,独有台湾地区取得了胜利,“镇道受赏而督抚无功,有以小加大之嫌。”且台湾“屡邀上赏,已犯独醒之戒”。姚莹等人“早已为中外大臣所嫉”。
两个月后,於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朝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英国为此向清朝追究斩俘之罪。同时,英国侵略者也对他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1842年中英签定了《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不久,英军向中国方面提出,要求释放在战争中被台湾军民俘获的士兵。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前,除了9个英军头目之外,其余的英军战俘已在道光帝的同意下被“就地正法”了。英军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向清政府提出交涉,谎称这些俘虏本系难民,因商船在台湾海峡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却被台湾镇道当作官兵杀害,以冒功请赏。英国公使璞鼎查坚决要求将台湾镇道“去官正法”,否则的话,“将奏明我国君主,非惟伤及二国和好之气,诚恐难保无致干戈再起。”进行战争威胁。
姚莹对于英国公使的上述说法进行了义正辞严的驳斥,他指出:
这些英军被俘时台湾海峡并无台风,因此遭风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
二,在1842年大安之役中俘获的英国船只上发现了浙江宁波镇海营中的军器、绿营旗帜和署为“温州镇左营守备”所造附近山形水势图一本。可以说明此船曾参与过这些侵略中国沿海的战役。
三,英国船上设有炮台,“打仗胜则称为兵船,以耀其武,败则指为商船,以讳其短。”而并非如璞鼎查所称仅是商船。
因此,姚莹认为,英国公使的说法俱是捏造,仅仅是为诬陷、打击台湾抗战军民提供口实而已。
但是这些辩解并没有阻止投降派官员将姚莹罗织成狱。
事发之后,“江、广、闽、粤四省大帅……弹章相继,或日为书,偏布京师,曰不杀镇道,无以谢夷,以坚和约。”清政府令闽督怡良到台湾调查此事。怡良“成见早定,不容陈辩”,没有经过调查,立即将姚莹、达洪阿革职查办,“以其所闻于夷人者令镇道俱对”。在这种情况下,姚莹有口难辩,终于被煅炼成狱。
隔年1843年,姚莹遂被清朝北京政府以“妄杀”被劾逮问,并将其流放四川。姚莹被解职离台时,军民夹道跪拜20余里。
对此,姚莹在一首诗中写道:“海外功名泡影如,群公网岂漏游鱼。”表达了他的无奈之情。姚莹含冤下狱,道光帝是知道其中隐情的。当时处决俘虏的命令就是他下的。因此在见到姚莹下狱以后所写的“供辞”时说:“台湾事,朕已知之,毋庸阅也。”但是经过了鸦片战争之后,他早已被英国侵略者吓破了胆,根本不敢违背英国人的意愿。最后还是作出了荒唐的决定,将姚莹下狱。
但是,姚莹的遭遇却激起了主战派爱国人士和台湾人民愤怒。怡良到台将姚莹及达洪阿逮问入京时,就有“精兵数千人攘臂呶呼,其势汹汹,”几乎激成兵变。后经劝导,众人才“痛哭投戈而罢”。不久,“士民复千百为群,日匍伏于大府行署,纷纷佥申诉者,凡数十起。”及至姚莹下狱,“台谏诸公纷纷上书言台湾事”,“争为颂冤”。在各方压力下,道光帝不得不将姚莹“赦免”出狱。但是为了使英国人清满意,将他“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发四川效用”。尽管这样,投降派官员犹不满足,后来又令其“使乍雅”,“出西藏治狱”,“往返六七千里,道经绝漠。”让他受尽了折磨。
璞鼎查奉命接手义律指挥和大清的战争,其主导战略是寻清军主力决战,彻底斩断大清皇帝的爪牙,让大清的皇帝、大臣、军队,只要一提到英吉利军队的坚船利炮就感到莫名的恐怖,从而丧失战斗信心,成为英吉利帝国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驯服的代理者。从1841年8月21日战争打响,到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璞鼎查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大清这只曾经自命不凡的雄狮,在经历了长久的“盛世”时期,缺少战争的磨练,文荒武嬉,又加上鸦片荼毒,终于被璞鼎查打回了小白鼠的原形,开始了苟延残喘的驯服生。涯。
濮鼎查男爵虽然不亲手和姚莹对决,却通过清朝投降官僚,对姚莹实施了报复,至少不让姚莹在台湾岛这个眼皮子地下碍事儿。
可是,令濮鼎查男爵没有料到的是,被贬往西藏的姚莹,却识破了英国政府对西藏进行侵略的战略布局,再次改写了历史。
1845年,对于被贬官远戍的遭遇,姚莹却安之若素。虽“两次奉使往返万里,冰山雪窖中,崎岖备至,”却能“处之如恬,途中诵读吟咏不辍。”在对西康、西藏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康輶纪行》15卷,并附图一卷。该书介绍了英、法、俄、印历史地理情况,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他在书中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并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情况。他在书中还特别提醒人们要防范英国侵略者对西藏进行侵略。
这部书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一起,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姚莹因病回籍。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文宗即位,姚莹再次被起用,任湖北武昌盐法道,升广西按察使,署湖南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年)卒於任内。
“南粤楼船恨未平,茫茫巨壑舞长鲸。四张网罟开三面,九蹶騊駼忆一鸣。
孤鹤引吭频月落,饿鸱发镝欲生风。酒阑莫问十年事,晚闭山城画鼓声。”
我心中的余恨啊!是侵入我南中国海上的敌人舰船没能够扫平。
茫茫大海
长鲸在巨壑中舞蹈
古仁人围猎,讲究网开一面,放猎物一条生路,
啊哈,我们的围猎,却只剩下一面网,在孤零零地围,
我就像一匹屡次跌倒的老马,只剩下一口气,也要发出最后的鸣声
你看,在月落的霜天,有一只孤鹤在哀哀地鸣
嚣张饥饿的鹞鹰,箭一般地扑向它的猎物
或许是我今天酒喝多了吧
还要讲那十年前的旧事
在这遥远的山城只有关闭城门时传来的画鼓声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