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汉灵帝刘宏接见了张让和曹腾后,卢植又送来了更加全面的剿灭黄巾的战报。(
龙王令妃卿莫属)但是,关于到底是谁剿灭了黄巾军,两方面汇报的情况却完全不同。
张让因为是皇甫嵩,朱儁的举荐人,又接受了他们二人的巨额贿赂,所以将功劳全算到了他们头上。
曹腾虽然跟张让一向是面合心不合,但为了让曹操出任羽林郎,同张让结成了暂时的同盟关系,也同张让站到了一起。
卢植因为接到了刘备的书函,知道了在涿郡与黄巾决战时,皇甫嵩,朱儁二人根本不在现场,而是在没有朝廷的指令下就私自撤兵。(
神王临世)
所以,他将官位跟身家性命都压上了,恳请皇帝彻底调查此事。
汉天子刘宏看着台下跪着的卢植,面色凝重,一会儿看看卢植的奏报,一会又看看张让的奏疏,迟迟都不肯做决定。
卢植真不知道这位皇帝到底在想什么,要查明此事并非难事,有那么难做决定吗?难道他就真的那么相信那两个阉庶的话?
就在卢植心中无比焦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援兵”到了。
这援兵不是步兵,也不是骑兵,而是一本本的奏疏。(
庶女妖娆:媚骨生春)
一名尚书台的官员抱住一大摞,大概有四五十本的奏疏走了进来。
大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天的事情多的数不清,除了三公九卿以上的官员可以直接上书皇上外,一般的都是先交给尚书台处理,然后由尚书台转呈给皇上(当然了,三公九卿的也可以交给尚书台转呈。)。但今天的显然要格外的多,刘宏见了都不禁一皱眉,问道:
“今天怎么这么多呀?”
“启禀陛下,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弹劾皇甫嵩,朱儁临阵退兵,克扣士卒军饷的奏疏。(
黑煞帝尊)”
那名官员将奏疏交个一个值班太监,再由太监放在了刘宏的龙案上。
“什么?”
刘宏摆了摆手将那名尚书台的官员打发走,赶紧打开来观看。
为首的一本奏疏就是司空袁逢的,里面说的也是皇甫嵩,朱儁二人的诸多罪状,希望皇上彻查。下面的不用看,应该大部分都是大同小异。
可是,刘宏边看袁逢的奏疏,脸色却由绿转红,又由红转黑。像是要下雨的天色一样,不断变化着。
诸位也许会纳闷了,刚才卢植跟皇帝说这件事的时候,天子都没有这般反应呀,为什么袁逢给皇帝上的奏疏,他看完后就开始跟个变色龙一样了呢?
原来,袁逢在先帝时期就已经做了十年的司徒了,作为两朝的老臣,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却不缺丞相的“范儿”。(
凌云霸主)
这位司空可不思空,常有辅佐君王,开创一番伟业,仿效周公故事。
说得深一点,白一点,在他眼里,刚刚继位没几年,二十出头的刘宏跟个孩子差不多,懂什么治国之术呀。
所以,袁逢这本奏疏跟一般臣子的可不一样。不是想着天子日理万机,有什么事赶紧痛快说。(
至高悬赏)
而是像他平时当面向天子奏报事情一样,里面累累足有万言(比这再小的事情,此公都能写上五六千字,这么大的事情万言书是必须的),恨不得从三皇五帝,武王周公开始说起,否则好像都不足显出此事的重要性,或者是他家学渊博。
刘宏看到这道奏疏也是,前面先说什么高祖创业如何不易;文景两帝如何修养生息,教化万民;武帝如何开疆扩土;光武帝如何励精图治,平灭军阀割据,成为响当当的中兴之主,简直跟一部汉朝简史差不多。
然后后面就开始劝谏刘宏时刻以江山社稷,天下万民为重,应该近贤臣,远小人,像皇甫嵩,朱儁这样的实属禁军中的败类,一开始就不应该委以重任。
而禁军也早就该好好整肃一下。禁军应该是江山社稷最重要的基石,天下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而不能只是皇家装点门面的摆设。
让何氏一门独掌兵枢多有欠妥之处,如不加以校正,百弊丛生,如皇甫嵩,朱儁之流就会层出不穷,只是而是应该重用真正懂得治军的将领。
因为如果再不加强训练,要是再遇到黄巾贼寇这样的反叛,朝廷将无可用之兵,而匈奴见我兵势微弱,也会觉得中原有可乘之机,随时都有可能如大汉初期那样大举来犯。
张让,曹腾这样的权奸更是应该尽早驱逐出庙堂,永不录用。说自古以来重用宦官就是取乱之道。而是多应该用饱学之士充任尚书台各职,才能更好的辅佐天子。
总之,除了说皇甫嵩,朱儁之事,还将朝局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从用人取吏到军事外交,从内廷到外廷都说了个遍。
要说袁逢不亏为两朝的重臣,见识不可谓不精准,分析不可谓不透彻;不亏为大家士族出身,饱读圣贤之书,文采飞扬,言辞恳切,拳拳报国之心跃然纸上。
说实话此道奏疏真是一篇治国的佳作(虽然有点啰嗦),但是,皇帝刘宏还没等看完,就气得一甩手,袁逢的奏疏就从龙案上飞出,落在了卢植脚下。
卢植见此情景,吓了一大跳,他还没见过天子生过这么大的气,只见他喘着粗气,摇着呀,脑门上都冒出汗来。
这位刘宏自登基以来,虽然没显出什么雄才大略,但对待群臣还算恭敬。按说无论有什么事,袁逢位列三公,是辅国的重臣,皇帝都不能随意的处治他的奏疏,更不能把它扔在地上。
四面值班的太监见天子是动了真气,都不敢上前把奏疏捡起来,怕万一撞到枪口上挨板子。
最后还是卢植把奏疏拾起来一看,发现其中言辞恳切,很多政见都切中时局要害,同自己的很多想法都颇为类似。并无什么过错,更理解不了天子为何会如此生气。
要说袁逢的奏疏到底哪里惹皇帝如此不高兴了呢?是袁逢故意为之吗?为什么皇帝生气,卢植却看不出个所以然呢,一切的问题都请看下问分解。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