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第7节:煤饼
只要厂长不在,上级派下来的联络员不在,工人们就学风一转,央求王兵讲水浒传里的故事给他们听。
王兵的口才好,绘声绘色,把个梁山一百单八将讲的活灵活现。还活学活用,根据组里每个送煤工的长相,个性,特征,与小说中的人物一一对上号,封了雅号。从此,他被选为读报员,每天政治学习时间,负责给大家读报纸。
没过多久,组里的这些汉子们都开始佩服王兵了。
一是佩服他眼头见识大,从小就当兵在外走南闯北,脑子活络,点子多。二是干活不偷懒,好歹也是县太爷的公子,没有一点骄娇二气,重活累活脏活抢在前。
你要和他争时,他一句话把你挡了回来:你是**员吗?不是?就靠边站!等入了党再来和我较劲。
送煤工大都是苦人家出身,不少人是子承父业。成天和煤打交道,两只眼睛像两只煤球一样,转来转去,遮住的地方只有锅盖地方大。射出来的目光,如同烽窝煤眼一样,就那么一截长。
平日,他们考虑的是出苦力,挣工资,娶老婆,养儿女。文革开始时,他们也跟着上街游行、刷大字报。每天不用拉车挑担出死力气干活了,筋骨皮肉顿时轻松了不少。
人的嘴巴大多时候会跟着肚子走。大鸣大放了没几天,发觉都不生产劳动了,世面上食物更加匮乏,手里的钱更不经用,日子愈发艰苦清贫起来。家里老的挑着头,少的张着嘴,眼巴巴的等着他拿回活命钱。于是,送煤工们很快打消了借造反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重新拉起车子,挑起担子,与煤球打起交道。
现在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家里的那些票啊证的,他们藏得严实,攥得紧巴。就是对党票没有什么概念。倒也是,什么票都有,怎么就没有个党票?让王兵这么一说,呛得他们没有了下半句。
能够被人尊称为哥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有能耐的。王兵的能耐是改进了制作烽窝煤的办法。
过去和煤是用人工和,现在是用一个搅拌机,把煤和水倒进去,马达电闸一推自动搅拌。原先烽窝煤饼的制作,是先由人工把和好的煤粉铲到竖有多个孔拄的模具里,然后封上一个孔盖。接下来的事就是举起手上的木榔头,一下二下用力砸实倒在模具里的煤粉,使之不散形即可。
这个砸煤饼的活计看似简单,一天做下来也是蛮吃力的。力气大的人三下五下就做成了一个煤饼,力气小的人十下八下还不一定成。
这个使锤用力是有讲究的。高手只要用腕力带出小臂力即可,以巧取胜。低手是靠甩大臂下锤的,以拙取胜。更有笨者需要甩腰振臂,动作是好看了,但不用半天,腰酸臂痛。
除了砸煤,还要搬煤。煤粉在模具里成形后,扳开模具扣,倒出砸制好的煤坯子,依次在一块木板上堆放,待堆成一个黑金字塔时,煤工放下砸锤,起身把木板搬到院子太阳底下晾晒。等晒干后再装筐,一个筐里装二层,每层十个烽窝煤饼。这一个循环下来,才能算一个工人的整个活计完成。
煤饼是有大饼、小饼之分的。这种区分不是按面积大小,而是按高矮区分。小饼的发明是为了节约煤火。小饼身高只有大饼的一半高。
农村人烧柴,需要大火时,多加把柴,风箱一拉,火苗就呼呼的蹿了起来。不需要火头时,撤出柴草,用脚踩上几下,灭了火星,剩下来的柴草下次再用。所以大锅饭香,好吃,也就是这个道理。
城里人是用筒子炉煮饭炒菜的。一种人家是用鸭蛋大小的煤球,一种人家是用烽窝筒煤。特别是用烽窝煤的人家,急等着火头烧煮时是没有办法加把柴的,只能靠煤饼入炉膛的多少加以控制,所以就有了半块煤饼。
大烽窝煤一斤一个,小烽窝煤半斤一个。城里人一个月烧多少煤饼是实行定量供应的。王兵在送煤时,发现家家户户人家都把煤炭当回事。
上门给人家送完煤后,十个有九个人家都要把他的只只煤筐倒干净,然后把碎煤屑扫起来,倒在一个盆钵里,再把家中烧过的炭屎子里没有燃尽的煤星子一一剥出来,与好煤屑和在一起,用个铲子在自己家口青石板上,做起来煤球来。等晒干后,放在炉旁,用作添火加热之用。
王兵想有什么办法不让烽窝煤搬动时容易碰碎,同时生产时也能够压制快一些。免得一遇连续几天的刮风下雨,烽窝煤制作出来,没法晾干,老是断货。闹得群众堵在门口提意见。
砸煤,搬煤是需要力气的。厂里的工人不少年纪轻轻的就腰疼臂痛的。发作时,有些女工手臂抬不起来,连自己的头都梳不了。男工早晨起来腰都弯不下来,连鞋带都不能够自己系。肺部成天吸入粉尘,职业病十分严重./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