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 第15章 心无挂碍(下)

本章节来自于 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 http://www.lishu123.com/64/64436/
    当心中不再存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意象时,才能直接接触生活。(异能女王在校园)但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通常都是建立在思想所造成的印象上。如果你对我早有某种印象,我对你也是如此,那么我们之间自然无法看到真正的对方,所以关系才会出现隔阂。

    当我说我认识你,这表示我只认识昨天的你,对目前真实的你其实一无所知。我所认识的只是我对你的印象而已,包括你以前对我的夸奖或侮辱。你对我的各种反应,累积成为印象,存于我的记忆中,而你对我的印象也正是如此形成。同时,就是这种造成人际关系的印象阻碍了我们真实的接触。

    这些意象使我们与所观察对象之间产生了空隙,冲突便随着这个空隙而滋长。现在要一起探索的就是如何从我们所制造的空隙中解脱出来,不是指身外的空隙,而是那个在内心破坏真实关系的空隙。

    现在我们赋予这个问题的专注力,也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能量。当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时,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能。这种心智状态显然是完全寂静的,而这种寂静只有在完全专注时才会出现,它不是靠修炼得来的。这种既无观者也无被观者的彻底寂静,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这非言词所能描绘,因为一化为文字,就脱离了事实本身。我们必须亲自去经历、寻获它。

    所有的问题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能够彻底解决一个问题(不论哪种问题),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面对其他问题,并且加以解决。当然,这里所指的乃是心理问题。不难看出,问题都是来自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全神贯注。因此,我们不但需要觉察问题的本质和结构,彻底地观察它,而且还要在它一升起时,当下就立刻加以解决,使它无法在内心生根。

    有没有可能不加扭曲地立刻面对一个问题,然后从中彻底解脱,而不留下任何残存的记忆?这些记忆就是时常把持的印象,我们不断用这些印象来处理那不可思议的被称之为生活】的东西,于是冲突、矛盾就产生了。(总裁,先有后爱)生活是非常真实的,而绝不是抽象的观念,如果我们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会产生问题。

    在建立起对任何东西的印象后,我们就只能看到那个印象了,于是这个印象和持有这个印象之人就产生了问题。例如,看到一位穿红衬衫的人,就会立刻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这好恶的情绪,主要来自我们的文化、素养、社交、嗜好以及先天和后天的性格。我们一向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中心点来观察和判断事情。因此,观察者和所观之物就分裂为二了。

    观察者所觉察到的意象不只是一个,而是可以创造出上千个意象,那么观察者和那些意象又有什么根本的差别?他自身不也是另一个意象吗?总是想在自己身上加点什么或减点什么,他是一个在外界压力及内心催迫之下,不断衡量、比较、判断、修正而变化无常的生命,而且活在自己的知识、影响以及不断衡量比较的意识领域中。

    当我们同时注视这个观察者(我们自己)时,就会认出他不过是一堆记忆、经验、事件、影响、传统和各种痛苦的组合,所有的这些都是属于过去的。因此,观察者既是过去,也是现在,而明天在他的期待中也成为他的一部分。一半是活的,一半是死的,他就是在这种半死半活的状态下去观察一切的。

    我们这个观察者,就是从这种时间的限制中去观察恐惧、嫉妒、争战和家庭,然后想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那日新又新的生活所带来的挑战。我们总是用旧有的那套来诠释新的事物,难怪会永远陷入冲突而无法自拔。

    观察者本身属于一种意象,同时他也在观察周遭及内心的其它各种意象。他总说:喜欢这个意象,我要保留它。】或讨厌那个意象,我要除掉它。】殊不知观察者本身也是由他对各种意象的反应所形成的另一套意象而已。可以这么说──观察者也不过是一种意象,只是他能把自己和所观之物分开来而已。(末世重生之妖孽)】

    这个由许多意象所组成的观察者认为自己是永恒不变的,于是把自己和意象之间划清界线,形成时间的空隙。这促成了他和那些意象之间的冲突,可是他却一味归咎于那些意象,于是说:我非除掉这些冲突不可!】这个想法一产生,却又创造了另一个意象。

    对于上述一切的觉察力,就是真正的冥想,它披露出存在的真相,也就是各式各样的意象集合成一个意象中心,这个中心意象,就是观察者,他也是检查者、经验者、评估者,这个法官总想征服其它的意象,甚至想把它们一举歼灭。其它的意象,既然是观察者的观念、判断和结论的统合,而观察者本身又是由这些其它意象所汇集而成的,所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

    这种觉察已经披露了人心的不同状态,也揭发了人心的各种意象,以及意象之间所形成的矛盾,同时显示出矛盾所带来的冲突,以及对冲突的一筹莫展,还有那些逃避它们的各种企图。透过非常细心而谨慎的觉察,这一切真相都被揭发了!然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之物。

    但是觉察的本身,并非另一个比较高级的本体,也没有更高的超我存在。(更高的本体以及超我,不过是人类所发明出来的另一种意象而已。)就是那个觉性本身揭发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二】的真相。

    如果问自己一个问题,那么接受答案的本体是谁?那个发问的本体又是谁?如果这本体只是意识和思想的一部份,那么它根本就不可能找到答案。我们所能找到的只是一种觉察的状态而已。如果在这种觉察的状态中还有个本体在那里说:我必须觉察,必须练习这种觉察力。】于是我们又开始制造另一个意象了。

    觉察到观者与被观者不二,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与被观者认同。(护花神医在都市)我们相当容易将自己与某些东西认同,例如爱人、家庭、国家等,因而招来极大的痛苦以及无止境的战争。我们此刻所探讨的,乃是另一种境界,不是在口头上,而事从内心深处,从存在的根本去了解它。

    据说古代有一位艺术家,在画一棵树之前,一定要坐在那里看上好几次、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论多久,总要看到自己变成那棵树为止。这表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已经毫无时空隔阂,没有那个经验的主体在感受大树的美、活动、树荫、叶质以及色泽。他已完全变成了那棵树,在这种境界中,才肯提笔作画。

    如果他尚未领悟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二的真理,则他的任何作为不过是在制造另一个意象而使自己身陷其中。当他觉察出所谓的观察者也不过是被观者而已,接着会怎样呢?他就不再有任何活动了。以前他总是说:我必须解决这些意象,必须压抑它们、改造它们。】他所有的行动都和被观察者有关,这些行动和反应有时热情有时漫不经心。这种好恶的交战,也就是我喜欢,因此要抓紧它;我不喜欢,因此得除掉它】的被动反应,居然被人们视为积极的行为。

    当观察者突然了悟到他所应付的这种被动反应的那些问题原来正是自己时,那么他和那些意象之间的冲突就消失了。他,就是那个东西,无二无别。当二者对立时,他只好忙着应付它;一旦体会到他就是那个东西时,就没有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了,于是内在的冲突就会停止。

    如果那个东西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办?我们无法抗拒,也无法逃避,甚至连接受都没有必要,因为它就在那儿。于是那个受好恶之心所驱使的反应作用,便到此结束。

    然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觉察力突然变得极为活泼,它不受制于任何事件或意象。从这种强烈的觉察中就会产生不同品质的专注力,这种专注力就会造成全然不同的心智状态。因为心智就是觉察的本身,它会因此而变得极度敏锐,而且有高度的智能。(灵域

    我们要做的是发现自己心里的歌,而非别人的歌。许多人习惯听别人唱的歌,所以心灵是空虚的,因为他们心理只装满了别人的歌。我们不过是一部留声机,依照自己的心情来换唱片。虽然不是音乐家,但又必须是音乐家,尤其是在痛苦和麻烦时,必须以歌来改造自己,从而解放所有填满心灵的产物,让心灵空寂,不被那些灰烬填满。当心灵空寂的时候,就出现了歌,一首无法被破坏或扭曲的歌。

    思想不过是一些观念而已,它是积存在脑细胞中记忆的一种反应,那为什么在生活中它会变得如此重要?也许很多人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即使曾经想过,也可能会说:那并不重要,情绪才是最重要的。】我不认为我们能够把思想与情绪视为两件事。如果思想不支撑感受,感受转眼就会消失。

    因此,为什么在这恼人、无聊而又恐惧的日常生活里,思想会变得如此出奇地重要?此时不妨反问自己:为什么一个人会变成思想的奴隶?聪明而狡猾的思想一向善于组织、肇事,它发明各式各样的东西,助长了数不尽的战争,带来极大的恐惧、焦虑,它不断制造意象,然后像只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一样忙得团团转。思想一向喜欢沉溺于昨日的快感,并且设法将这快感延续到现在,甚至将来,它永远陷于交战、唠叨、变化、营造、去除、增添和假设之中。

    对我们来说,各种领域的知识分子都已经清楚地将观念表达在书上了。观念表达得愈巧妙细致,我们就愈加崇拜那个作者和他的书。我们永远都在讨论观念和理想,并且相互交换意见。每个宗教都有它的教条、公式以及它特有的通往真神的断头台。

    当我们探索思想的起源时,其实是在质问观念】那个庞大领域的真正价值。我们一向把观念和行动分开,观念永远属于过去,而行动却属于现在,生活也是属于现在。只因为害怕面对生活,因此陈旧的观念才对我们变得如此重要。(杨州书团

    观察自己的思想运作实在是件非常有趣的事。观察一个人如何思想,也就是看那个被我们称之为思想的反应是如何生起的。它显然是从记忆中生起的。那么思想有没有一个起点?如果有的话,我们可能找出这个起点──也就是记忆的起点吗?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思想。

    我们已经认清思想如何维系和延续昨日的快感,同时也看到了思想如何维系快感的反面(也就是恐惧和痛苦),因此经验者,也是那个思想者,他本身既是快感及痛苦,同时也是助长快感及痛苦的人。思想者总是把快感及痛苦分开,也没有认清在追逐快感的那一刻,他也正在招揽痛苦和恐惧。

    在人际关系上,思想又不断在忠诚、互助,给予支持、服务种种名目的掩饰下追逐快感。我时常怀疑人们服务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所谓的互助、给予和服务,这些字眼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朵亮丽可爱的花朵会不会说我正在帮忙、给予、和服务】?而它确实是在这么做,正因为它无心去做什么,它才能覆盖大地。

    思想精明狡猾,它为了自己的便利常常不惜扭曲真相,因为追逐快感而作茧自缚,由此引发了二元对立的人际关系。内心的暴力时常带给我们快感,另一方面却又渴望平静、仁慈与温柔,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状态。思想不但引发了内心的矛盾与对立,它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就如同我曾经说过的,思想只是过去的陈迹而已。

    生活的挑战每天都不同,它是崭新的,如果我们仍然用过去的那套来应付新问题,当然会格格不入,因而产生矛盾、冲突、不幸和愁苦。我们的小小脑袋,不论它胸怀大志、模仿、臣服、压抑、升华,甚至服用迷幻药来扩张自我,都是处于矛盾状态,它必然会制造更多的冲突。

    人的思想根本无法看出新的事实真相,也许事后会在字面上有所了解,但依旧无法了解事实的本身。思想也绝对无法解决心理问题,不论它多么聪明、巧妙、博学,不论它如何善用科学和计算机,如何出自冲动或需求而制造一些结构,它永远都是陈旧的,因此也永远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思想是扭曲的,它总是任意发明和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它能变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把戏,因此是不能信赖的。如果能够认清自己如何思想、为何思想、自己所用的词汇、日常的行为、和他人的交谈方式、对待他人的态度,甚至走路、吃饭的姿态等所有情形,那么我们的心就无法欺骗自己,然后心智就会一改常态,不再一味强求和征服,而变得出奇的宁静、柔软、敏感和空寂。当我们完全且彻底地专注时,这个观察者、思想者、中心点和自我感都会一并消失,在那种专注中,连思想也无形无踪了。

    如果想看清楚一件事,那么心必须十分宁静,没有任何偏见、唠叨、对话、意象和画面,这一切都要抛开。只有在这种寂静中,才能看见意念的升起,倘若仍在追寻、质问和期待答案,那都将无法办到。等彻底平静下来,就可以从存在的根源来问思想的起源到底是什么?然后就会开始从这种寂静中认清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一旦觉察到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就不需要再去控制它了。我们不只在求学时,可以说整个一生都消耗在控制思想上──这个念头很好,我需常常想它,那个念头不好,我必须压抑它。】于是一个思想克服另一个思想,一种**征服另一种****,一种快感控制所有其它的快感,内心永远争战不已。直到我们了解思想是如何生起的,一切冲突矛盾才能停止。

    当听到诸如思想是陈旧的】或时间即是悲伤】这类话时,我们的思想就立刻开始加以翻译和诠释,但这种翻译和诠释完全是建立在昨天的知识和经验上的,因此它必定受到昨日的我的局限。如果我们能全神贯注于这种说法,而不加以任何诠释,就会发现其中既没有观者,也没有被观者,既无思想者,也无思想的存在。

    但是千万别问哪一个意念先产生?】这种聪明的思辩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只需要观察自己如何处在没有任何杂念的状态(这不是那种顽空无知的状态),只要思想不再从过去的记忆、经验或知识中生起,思想者也就不会存在。

    这并不是哲学或神学所探讨的事务,而是在对付一个极为具体的事实。如果我们能同行到目前这一刻,就应该不会再用陈腐的头脑去面对挑战,而能换上了一种崭新的态度。

    一味培养仁慈、慷慨,却不充分了解贪婪,无异纵容无知与残酷。一味培养悲悯、宽恕,却不完全了解人我关系,只会造成孤僻,使我们耽溺于掩饰得很好的骄傲当中。完全了解渴欲,就是慈悲,就是宽恕。

    目前我们只是留声机,偶而在压力下换换唱片,可是几乎每一种场合都唱着同一首调子。这种重复,这种传统的延续,就是我们的问题,连带其中一切纠结的根源。我们无法突破雷同】,只能用新的雷同】取代原有的雷同】,或者修改原来的模式。这是不断重复、模仿的过程。我们是佛教徒,我们引用经典,或者是重复前人的手法,就想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重复当然无法解决人的问题。自我觉察却能使我们免除这种重复,继而才能永远处于崭新的创造状态。宗教不是信仰,不是遵循仪式、教条,而是体验一种创新的状态。这不是观念,不是过程。这种状态只有解除我】才能得以实现。

    以上为转载内容。

    亲爱的国王陛下,您最近疲惫么?请务必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日常饮食尽量清淡,清淡的饮食带给肠胃的负担较少。您卑微的子民猜想您平日里一定很多交际应酬,适时地时候,给自己放个小假,轻松一下,也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希望您一切顺利,开心快乐,身体健康,以及,心无挂碍。

    旅行者上。?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心字成缺的小说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最新章节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全文阅读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5200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心字成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