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 第14章 心无挂碍(上)

本章节来自于 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 http://www.lishu123.com/64/64436/
    亲爱的king:

    那个下午,我从炎热中醒来。(网游之傲视群雄)我梦见自己抱着厚厚的作文书,梦见作文书里仍旧朦胧的文章,梦见了那些资质非凡的人写的骨骼清奇文章,以及那些想不起道不明的老朋友的感觉。我不记得那些人是谁,我也不记得那些感觉很好的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我只记得自己抱着厚厚的作文书,以及,以及我最初的那个对于文学的梦。

    亲爱的国王,您最近好么?我最近总是奔走于一些繁琐的事情,到了周末,倒头大睡能连着睡一天一夜,太疲累。临近学业的末尾,各种事物,不能算太忙,当然没有您的国务繁忙,但是也算得上心力交瘁。所以,空闲的时候,我都是在补眠,或者看看电视剧,傻笑笑。近段时间没有持续跟您通信,请您体谅。当然,我知道您也是忙于处理事务,百忙之中,抽空才会看看我寄给您的信件,我满心感激。

    近段时间,一切顺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所以我想转帖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称得上是骨骼清奇,是我以前认识的一位居士写的,那位居士的名字叫做孑孓居士,现在已经没有了他的联络方式,所以无法询问那位居士是否可以转载,无法征得他的同意。不过,同为佛陀的子弟,相信孑孓居士本人也是很乐意将如此高深的境界以及感悟,带给大家一同分享的,在这里事先感谢孑孓居士。(横刀夺爱:名门贵妻

    以下为转载内容:

    自由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挣脱出来的,而是一种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以及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但一向依赖于环境以及自己性向长大的我们,真能找到完全孤独的自由吗?何况其中没有向导,没有传统,更没有权威。

    这种孤独是内心的一种情境,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刺激或知识,也不依据任何经验或结论。事实上我们内心从未有过真正的孤独,有过的只是那种与外界断绝往来的孤立,而孤立乃是在身边筑起围墙,以免受到伤害或暴露弱点,或是培养另一种痛苦的厌离心,或是藏身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象牙塔中。

    我们未曾真正孤独过,因为脑海里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内心也从未清理过这些垃圾,唯有先死于昨日种种,才可能独处。当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度、文化或特定历史背景时,我们才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也只有彻底的独处,才会产生赤子之心,继而从悲伤中获得解脱。

    从孤独的经验里,我们开始懂得必须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而不是和那个自认为应该的或过去的我。(极品都市太子)能否正视自由而没有恐惧、没有假造的谦虚、辩解或者谴责,只是单纯地与真实的我共处,我们可曾尝试过?

    如果有人说:我自由了!】那么他就还未真正的自由。如同人们常说我很快乐】,那指的不过是曾经快乐的记忆而已。自由只能自然来到,它不可能来自人们的期待、要求和渴望,更无法来自自以为是的假相中。想达到这种境界,我们的心智必须学会观照生命,那是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巨大活动,因为自由是超越意识领域的。

    时间乃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空隙,换言之,我们这个观察者害怕面对死亡,虽然并不知道死亡的真相,却早已对它持有各式各样的希望和理论;我们相信轮回、复活,或所谓的灵魂、超我、精神体那类超越时间的东西,然而可曾亲自去探索过究竟有没有灵魂?还是,那只是从传统所承继而来的观念?到底有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持续不断的,而且是超越思想的?

    凡是思想所能想到的,都逃不出思想的范畴,因此不可能是永恒的,因为思想领域里没有永恒不变的。认清这一点尤其重要,只有如此,心智才会自由,然后方能真实的观察到其中所具有的乐趣。(全职高手

    大多数人害怕死亡,只因为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如何生活,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死亡,只要害怕生活,自然也会害怕死亡。不怕面对生活的人,也不会害怕完全失去安全感,因为他深深了解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感。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一旦解除,无始无终的活动就会产生,那么生活和死亡就没有任何差别了。一个人如果能活得平安和谐,充满了美与爱,就必然不会恐惧死亡,因为爱本身就是死亡。

    如果肯死于一切已知之物,包括家庭、记忆和所有的感受,那么死亡实在是一种净化,一种日新又新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带给人赤子之心,只有赤子之心才可能热情奔放。那绝不是相信或追问死后会如何的人所能达到的。

    人必须真的死了,才能发觉死后的究竟。这并非说笑,我们必须大死一番,不是生理上的死亡,而是从内心深处死于一向珍惜以及深恶痛绝的东西。如果能毫不勉强,也不讨价还价地死于任何令我们快慰的事物,才会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

    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是一种,一种突变,在其中,思想完全不活动,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强悍老公你够狠)有死亡存在,才会有完全崭新的东西。从已知中解脱就是死亡,然后才能真正的生活。

    爱不是思想的产物,因为思想是属于过去的,它根本不能滋生出爱来,爱是不受束缚的,也不可能陷入嫉妒之中,因为嫉妒属于过去,而爱却永远属于活生生的现在。它绝不是我要去爱】或我已经爱过】。如果我们了解爱,就不会再追随任何人。爱不是臣服,当爱的时候,根本不会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别。

    爱一个人究竟是什么?谁能了解这种没有仇恨,没有嫉妒,没有愤怒,不干涉对方的思想和行为,既不谴责也不比较的境界吗?当全心、全意、全身,以及整个生命去爱时,当已经为爱而彻底舍弃自已时,还会有比较的存在吗?!

    爱是否包含了义务和责任?它需要使用这些字眼吗?如果因为责任而去做一件事,那还有爱吗?责任之下绝没有爱。人类所陷入的责任结构其实毁掉了自己,当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做某件事时,就无法爱上自己所做的事。爱所到之处,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

    我觉得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那股热情不是来自某些誓约、执着或**。不认识热情为何物的人永远无法了解爱,因为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会出现。(嫡女当嫁

    始终在寻觅的心是无法热情奔放的,当停止寻找它时,反而可能邂逅它,这不能靠努力或经验,而是在毫无心机之下才能相遇。我们会发现这种爱超越了时间范畴,属于个人,也超乎个人;可以专一也可以遍布,就像一朵花的芬芳,我们能闻到它,也能毫无知觉地擦身而过;那朵花为每一个人绽放,包括那个在它面前深吸一口气而且愉快地注视着它的人。不论人们是在花园内或花园外,对那朵花都毫无影响,它只是自然地让所有人都能分享它的芬芳。

    爱是新鲜、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它没有昨日,没有明天,更不受任何杂念的干扰。只有赤子之心才能认出它来,而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在这个已经失真的世界中生存。人们总想透过牺牲、崇拜、人际关系、性生活以及种种快感和痛苦的途径,去寻找那不可思议的爱,然而,唯有意念开始认清自己的真相而自然终止时,才可能找到爱。如此而得到的爱,才没有对立、没有冲突。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找到这种爱,那么我的爱人、孩子怎么办,他们需要有保障啊!】谁会提出这个问题,就表示他从未跳出思想及意识的领域过。如果曾经跳出过一回,就根本不会有此一问,因为他已经知道爱是没有时间和意念的。如果真的想超越思想和时间,也就是超越悲伤,那就必须先觉察:所谓的爱是属于完全不同次元的东西。

    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进入那美妙的源头?索性就什么也不做,只有这样内心才会完全寂静,此时我们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当中心点一旦消失,爱就出现了。

    能够透视自己的内心,而不只是外在人事,实在是件最难的事。当声称自己看到一朵花或一个人时,我们是真的看到他们了吗?还是只看到由那些词汇所创造出来的意象而已。换句话说,当注视一棵树,或是夜晚云彩的变化时,我们是否真真实实地看到它们了?不只是眼睛和智性上的看到,而是完整而彻底地看到了一切。

    我们是否曾经不加任何联想或既有知识,仔细凝视过一个客体?我们和客体之间是否可能没有任何偏见、判断和字眼等这些阻碍我们看到它的屏障?当我们身临其境、全神贯注地观察时,那是种什么经验?我们会发觉在那种强烈的感受下,观察者消失了,只剩下专注的本身。只有心不在焉时,才会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区别。在专注的那一刹那,思想、方式或记忆,都毫无藏身之处。

    只有当内心注视某一个客体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时,才能体会什么是美。在真正看到的那一刹那,就浸润在爱中了。平常都是从比较或者人为的方法来认识美,这表示我们总是将美归因于某样东西。我看到一幢我认为很美的建筑物,其实那是根据我对建筑的知识,加上和其它建筑物的比较之下,才认为它美的。但是现在就要问自己:有没有一种不需要客体的美?只要那个能够检查、经验和思考的观者存在,美就不会存在。因为那种美已经变成了观者所注视和评鉴的外在事物,只有令观者的自我消失,没有客体的美才会出现,那需要多深的觉察及探索的工夫啊!

    美存在于完全忘却观者与所观之物的境界中,唯有彻底的苦修,才能达到这种忘我的地步。我所指的并不是神职人员的严厉、制裁、戒律以及服从等等的苦修,也不是指衣着、观念、饮食和行为上的刻苦,我所说的苦修是那种彻底简单而谦虚的心境,其中已经没有任何对于成就的追求,也没有攀缘的阶梯,而这一步实在是永恒的一步。

    假设我们独自散步或与别人并肩而行,此时的交谈已告一段落,在自然的怀抱中,没有狗吠,没有车鸣,连鸟儿振翅的响动都听不见,周遭的一切沉寂无声,在这种安静的状态下,观者不再把所见的景色诠释为思想,当观者与所观之物都归于寂静时,那出奇的美就出现了。既无自然界,也无观察者,那是一种完全的、彻底的空寂,这种空寂就是美。当我们处在真爱的时候,还有观察的主体存在吗?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心字成缺的小说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最新章节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全文阅读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5200木笔书空之书信札记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心字成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