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忠孝两全徐辉祖

本章节来自于 洪武风云录 http://www.lishu123.com/134/134213/
    忠心表日月,正气染山河——历史因为权势的左右而不能书写你的赤胆忠心,所以我倾尽心血情思来书写你的忠孝两全…

    (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明史》方孝孺列传写到:神宗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次孝孺云。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当时很疑惑,对方孝孺的忠心自然知道,而我疑惑的是徐辉祖

    方孝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被“黑衣宰相”姚广孝称之为“读书种子”的人,也是姚广孝千叮咛万嘱咐朱棣攻破京师之后一定一定不可以杀的人。可惜为对建文帝朱允炆尽忠,方孝孺出言不逊,不止被凌迟,甚至与盛怒之下的朱棣合作出了“诛十族”这样的对话,想想都瘆的慌。而徐辉祖,一个在史书中记载并不多而且与朱棣有着十分亲密关系的人,缘何他会被排在方孝孺之前呢?

    直到我查阅了我所能用的所有方法,去了解徐辉祖的生平,才终究明白了缘由。(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我严重怀疑朱棣篡改了曾经关于徐辉祖甚至中山王府的诸多史料,而修《明太祖实录》的李景隆绝对有打压徐辉祖的嫌疑,所以现在想找关于徐辉祖的史料那么困难)所以我想对于徐辉祖,若是历史因为权势的左右而不能留下你的赤胆忠心,那么我就倾尽我的心血情思来书写你的忠孝两全。

    也许鉴于朱允炆在位时间短,并没有什么作为,本来想“削藩”没削成,反而引来了“靖难之役”,而“靖难之役”爆发后,徐允恭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输了江山,朱棣夺位后则修书北伐迁都下西洋,每一项都做的风生水起,虽然在当时百姓看来都有些劳民伤财,却还是在历史上开创了“永乐盛世”,所以有人认为徐辉祖不顾及亲情,而选择愚忠,不值得推崇,然而,我却以为徐辉祖自始至终,于忠于孝已做到两全,无愧于徐达对他的期望,更无愧于后世对他的敬仰!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朱棣的政治和军事家底几乎全部承袭徐达,若然朱棣起兵反,徐达难免被当时的朝野以及后人病垢,有辱徐达一世英名。与孝道来讲,要保全父亲一生忠心赤胆的英名,与忠心而鉴,则是徐家忠于先帝正统的君臣之义,所以于忠于孝,徐辉祖都必须也只能选择支持朱允炆。

    在朱棣就藩北平之前,徐达一直在北平总领北方军事,修筑城防(山海关居庸关北平城防及明长城)移民屯田挂帅征虏大将军出击北元等等,可以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后,根本是从徐达手中接过了北平的全盘人马,甚至徐达死后牵制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的兵马。

    朱棣是徐达的女婿,自1980年至1984年徐达患病之前的这段时间,徐达一直在北平练兵,相信朱棣一定从徐达身上学到了包括军事才华在内的很多东西,却没能学来徐达的谦和仁厚,而朱棣的皇子身份,也让他无需像徐达那样恭谦自持。

    朱棣已然举兵,“开弓没有回头箭”,“靖难”的大旗既然举起来了,由不得徐辉祖顾虑太多,中山王府微妙的政治地位和与各方关系逼的徐辉祖没有任何选择和退路。

    徐允恭选择用一生去效忠,朱允炆却并未选择相信徐辉祖,或者因为忌讳徐辉祖与朱棣的关系,朱允炆一直无视徐辉祖的军事才能,甚至一度压制着徐辉祖,所以朝廷百万大军毁在李景隆手中后,防线被朱棣一再突破,朱允炆无奈之下启用徐辉祖,熟料徐辉祖刚刚在前线稳住局势,朱棣束手无策之际,却又被调回京师,朝廷的主心骨没了,盛庸何福平安被朱棣一一击破,其实,我想在朱允炆调离徐辉祖的时候,他已然失去了天下。

    平心而论,徐辉祖心中未必不考虑姐姐姐夫,只是立场不同而已,而立场是最锋利的双刃剑。徐家此刻的一举一动也是朝野上下死死盯着的,稍有差池,不止是徐家满门的性命,还有父亲戎马一生的丰功伟绩,都有可能在皇室权利的争夺中,落成历史的笑柄。

    若然朱棣取胜,且不说朱棣与姐姐伉俪情深,单就是徐达对朱棣的多年栽培,朱棣亦不会对徐家赶尽杀绝;而若然朱允炆取胜,若徐家无人坚定的支持在他身边,最后必然是满门抄斩的重罪,若然如此不忠不孝,徐辉祖以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

    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内心最受煎熬的,或者便是徐辉祖吧!

    徐达病逝之时,虽然太子朱标尚且建在,但是以徐达的敏锐慧智,未必不能预料到藩王拥兵的潜在威胁,或者徐达临终之时会叮嘱徐辉祖,若然藩王有异,徐辉祖要如何应对,否则徐辉祖不会在朱棣攻入南京城之后,长跪于中山王祠堂,或者他觉得未能帮朱允炆保住皇位,而愧对父亲的临终托付吧。

    成王败寇的历史法则下,朱棣终究成了君王,并且开创了属于他的辉煌盛世,而徐辉祖除了用一人之身保住父亲的英名和徐家的声誉,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

    所以,我也选择用我的方式来祭奠这位忠孝两全的伟岸男子,用我的方式描绘下他在历史上曾经留下的瑰丽色彩……

    君心坚,八尺男儿,昂天伟地,忠孝两全;

    可曾记,昔年往事,白鹭洲上,繁花正好……

    徐辉祖生平

    以下内容来源于网络史书百科博客等资料

    徐辉祖(1368年~1407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代大将中山王魏国公徐达的长子,初名允恭,后因为避讳皇太孙朱允炆的名字,被赐名为徐辉祖。

    徐辉祖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文武双全,才气无双,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1385年,徐达过世,守孝三年后袭爵魏国公。

    徐辉祖得徐达真传,为人谦和宽厚,且极具军事才华,数次在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练兵,修筑边城海防。燕王府的阿鲁帖木儿别有所图,被徐辉祖抓捕诛杀,回京城南京之后掌管中军都督府,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朱棣派朱高煦与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徐辉祖曾对建文帝说:高煦为人凶悍且极其无赖,将来必为朝廷大患,宜留京师,严加管束。可惜,朱允炆最终听从了黄子澄徐增寿等人的建议,放了朱高炽三兄弟回北平。不幸的是,靖难之役,朱高煦的军事能力被徐辉祖言中,朱允炆在战败后曾追悔莫及:“悔不用辉祖之言”。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危难时刻,硬是挡住了李景隆几十万人对北平的围攻,而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为朱棣夺位立下汗马功劳。

    1402年,燕王朱棣攻山东安徽,朱允炆来命令徐辉祖率师支援山东,在齐眉山把燕兵打败,令朱棣十分忌惮,燕兵都很怕他,也为朝廷树立起难得的信心。

    然而就在此时,朱允炆却对徐辉祖起了疑心,因燕王朱棣的正室乃徐达长女徐辉祖长姊,朱高煦乃燕王与徐辉祖的姐姐之子,因燕王起兵之前朱高煦被留在南京,便是住在中山王府,熟料朱高煦却悄悄的偷了徐辉祖的好马逃跑,徐辉祖惊闻派人去抓,却没有追上,徐辉祖由此被朱允炆猜忌。

    不久徐辉祖被召回朝廷,其他将领势力薄弱,逐个被朱棣打败,朱棣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无奈之际,朱允炆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等到朱棣过江攻打到南京城的时候,徐辉祖始终带兵抵抗,却终究因为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

    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徐辉祖一个人守在徐达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继位后想将其下狱,要治罪于他,更要求徐辉祖供出自己的罪状,可徐辉祖却把免死铁券中的内容写了下来。朱棣大怒,将徐辉祖削去爵位并且幽禁在中山王府。

    永乐五年,徐辉祖在去世,享年四十岁。

    万历年编写建文忠臣时候,在南都建庙祭祀,徐辉祖排在第一位,后来追赠太师封号,谥号“忠贞”。

    徐辉祖可以说是朱棣在整个靖难之役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当时朱棣军队见山东济南守军众多,遂取道河南,安徽。在安徽,朱棣遇到了徐辉祖,齐眉山一战,这个做姐夫的朱棣居然被打得满地找牙,以致诸将纷纷要求“发工资,回老家”。就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建文帝怕徐辉祖因亲戚关系投向朱棣,就以京城不可无守军为借口调回徐辉祖,削了他的兵权。

    朱棣就在此等郁闷之时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带领军队一路攻下了南京。攻入南京之后,朱棣召见,徐不发一语。当知,徐辉祖若投降,则是国舅,尊贵之至,然而他始终保持了一个做臣子的忠诚,足见其高风亮节。

    最终,朱棣也没有杀他,将其软禁终身。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婠静书的小说洪武风云录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洪武风云录最新章节洪武风云录全文阅读洪武风云录5200洪武风云录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婠静书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