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第二章 真气、气血一个样

本章节来自于 天龙行 http://www.lishu123.com/132/132433/
    孟觉正和母亲吃晚饭,就听见院子里的大黄叫了两声,孟觉到门口一看,见是学堂教书的陈先生站在家门口。陈先生叫陈洛,字谦平,年过六旬,颌下三尺长须,一副潇潇洒洒的书生模样。

    孟觉赶紧正了正衣冠,疾步前去行了礼,伸手将陈先生请进了屋里。母亲陈兰见了先生也恭敬作揖。

    陈兰问:“不知先生傍晚前来所谓何事?”

    “今日前来,是为解惑而来,我今日治学时产生了疑惑,百思不得其解,固特来向小神童请教。”陈先生微微一笑道。

    陈兰骄傲的看了一眼孟觉,便道:“可觉儿年岁尚幼,恐学问不深,帮不上忙啊。”

    “妇人无需担心,你家麟儿《算术》《格物》学问极深。”

    孟觉看母亲点头,就躬身对陈洛说:“不知先生有何疑惑不解?。”

    “嗯....今日批改《格物》作业时,发现小觉对大小两个铜球同时从屋顶扔下,落地的时间先后问题和他人解法不同,你言两球同时落地,可他人皆言大球先着地,我拿了两个铜球试了一番,发现果然如你所说同时落地,却不知和解?特来请教。”陈洛抚须道。

    “额。。。这该如何解释呢?这牵扯到了地心引力,重力加速度啊!”孟觉想了一会,对陈洛说:“先生,着说来就话长了,你看明日我再将具体思路如实相告如何?”

    “恩,这样也好,我也再回去想想,这就告辞了。”陈洛说完一拱手出门走了。

    孟觉神童之名是从他灵魂穿越过来这段时间闯出的。因为孟陈村有学堂,适龄儿童都要去上学,启蒙学个两三年,什么《三字经》,《百家姓》等认字神书都要进行系统的学习。等学得差不多了,先生就会教授族传学问,传自孟觉前世老爹孟正阳,有《算术》和《格物》。

    孟觉十分了解老爹,虽然是人生赢家,亿万富翁,但着实没上过几天学,为了练武啃过几天文言文,但别的现代学问了解不是很多。估计《算术》《格物》都是他搜肠刮肚编写的,但就算如此,这些学问放到这个年代,那也是了不得的学问,学好了,就算不种地,也不至于饿死。

    《算术》《格物》经过近三百年的传承也更新了些新学问,但跟经过现代系统教育的孟觉比起来,那点知识量还差多远,虽然梦觉大学学的是管理,但也能将学堂的先生吊打。陈洛教书多年,但从不以身份年龄压人,每每对孟觉的新奇之语无法理解时,就会请教,像今天这样亲自登门还是第一次。

    孟觉吃完饭,在院中站了趟三体式。便回到房中翻出《格物》一书,在灯下细细浏览了一番,构思了下明天该如何解说,便睡下了。

    第二天孟觉被一阵蟾鸣唤醒,那是村里人在练《大蟾气功》,赶紧起来站罢三体式,吃了早饭就挎着装书的布包往学堂走。

    路上碰到很多一起上学的小伙伴,就吆喝着一起往学堂走。人群慢慢变大,二三十个人,颇有些比肩接踵的味道。大家勾肩搭背,谈笑着往学堂走。

    沿着石阶走到学堂,可以看到学堂门上挂一牌匾,上书《正阳》二字。陈洛着青衫立在门口,一个个少年走过都要问好,陈洛也一一颔首示意。

    走过陈洛身边,孟觉刚问完好,陈洛就说了句:“先别去课堂了,等会儿和我一起去。”说完示意孟觉站到他身边,孟觉只好站过去。

    那些一起上学的小伙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以为孟觉犯了什么错,要被陈先生叫去单独训斥一番,在陈洛看不见的地方对着孟觉挤眉弄眼,孟觉也挤着眉回应。

    等上课钟声敲响了,孟觉也随着陈洛走进教室,等陈洛将孟觉的昨日的解法和自己的试验给大家说时,着实惊到了一大片人,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可又怎么会真的同时落地呢?大家又想不通,只好聚精会神得听孟觉该如何解说。

    “孟公曾言,大地有力,曰:引力,引力就像一根绳子般将万物拴在地表,越重的东西引力越强,引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紧密相关,刚好将物体限定在地表。物体下落就像人拉车,孟公曾言:相同的物体,用力越大,速度增加越快;相同的力,重量越大,速度增加越慢。引力就是能使所有物体速度增加相同的力,在相同的距离,当然是同时到达终点。”

    “哎,只能这么解释了,再深就把我也绕进去了。”孟觉想着。看着同学们听呆的样子,孟觉也觉得好玩,笑着说了句:“以后见了面就成呼我为孟先生,知道了吗!”见同学没有反应,讪讪一笑,就退到一旁。

    陈洛听完,想了一番,不住点头。对站在一旁的孟觉示意可以下去了。陈洛咳嗽了声,就说:“孟觉讲得很好,这可真的是天道为公啊,大家可能一时半会儿还想不明白,回去多想想,好了,今天接着讲《算术》!”

    陈洛在这个时代算是学问很渊博的人,是当年的探花郎,做了两年官,年轻时功夫不到家,在朝堂上受人辱骂,一时气愤,失手打死了人,这才回到孟陈村教书,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孟觉父母都是他的学生。

    听着陈洛在讲台上老生常谈,陈洛无心听讲,呆呆的在那放空,想着什么时候父亲能回来,想着这辈子能不能见到像小说中写的那些大侠,小说中那些内功修炼方法怎么和族中传的不一样,自己以后能不能像大侠一般劫富济贫,行侠仗义,天南海北的事,在脑中信马由缰,陈洛也不管他,由着他去。

    一上午的课结束了,同学们一个个背着书包兴高采烈的往家跑。孟觉跑到家,看到母亲正在做饭,就上前帮着递柴烧火。

    想到今天脑中产生的疑问,向母亲问道:“娘,你说为什么我们村的先天纯阳功要先将心意拳练到通脉洗髓才能修炼,有没有一下子就能修炼的内功啊?”

    陈兰听了,看着她笑着说:“当然有了!只是我们孟陈村没有罢了!”

    说着搅了搅锅里的饭,接着说:“我们的先天纯阳功,起点高,练出来的就是先天纯阳真气,能够生生不息,百邪不侵,越练越快,能打通天地二桥,铸先天之体,举手投足都有莫大威力,可惜娘亲是女人,练不出这先天纯阳真气。而我所听说的其他内功功法大部分练出来的都是后天真气,得有相应的观想之法,虽然能够很早修炼内功,但对精神力有要求,精神力不足的人很难产生真气,等打通了任督二脉,才能运转真气走任过督,转后天为先天。当然也有绝顶内功心法一感应出来便是先天真气,这种内功心法本来就少,娘亲只知道少林的《易筋经》,丐帮的《大易心经》,龙虎山的《太平洞极经》还有金台大师《金台拳经》中记载的《神照经》就是这等绝学,但都对资质要求极高。”

    “难道我们孟陈村没有这样的内功心法吗?”

    “没有这般绝顶的,但还是有一些的,但都不如本族《先天纯阳功》,一本《浑元一气》是无意中得来的,一本《红云心法》是跟金台大师换的,两本心法族人都可以修炼,但如果不是像我这样的女人,还有那些知道进入洗髓无望的族人,族中《先天纯阳功》还是第一选择。再说了,心意拳功夫能够洗髓,在江湖上也是一流高手了,我们推动气血,江湖人推动真气,拳法练丹田,内功练檀中,说来道理都是一样的。觉儿,你可别舍本求末,好好练功,别想其他的知道吗?”陈兰道。

    “嘿嘿!我就是好奇,娘你别担心,没看到我练功很有天分吗?三体式我一看就会站了,只要把三体式站好了,我相信其他的都水到渠成。”梦觉嬉皮笑脸的说。

    下午不用上课,吃完饭孟觉和母亲赶着牛车到田里除草,因为功夫已经开始洗髓了,母亲根本不怕太阳晒,种了这么多年地,一点也没有老农的样子。干活时,陈兰还趁机教了孟觉两招走劲发劲之法,果然生活处处皆可练功啊!

    干完活,天还尚早,孟觉就到湖边散步,远远看到一群人围在那讨论着什么,走近了,才看到村里的老郎中正趴在那给一个白色的身影救治。那是一白衫男子,身上大片的血迹,也不只是受了什么伤,过了一会,老郎中就对周边的人说:“快搭把手,把他抬到我的院子去!”两个年青族人上前把白衫男子放到担架上,抬起来跟着老郎中往村里走。

    孟觉很好奇,因为村里很少来外人,凑到那些大人跟前听了会儿才知道,原来白衫男子是被追杀至此的,被村中的孟大头看到了,出手相救,将追杀的人三下五除二打跑了,孟大头打完人回头一看,白衫男子已经受了刀伤,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这才将村里的老郎中叫来诊治一番。

    孟大头就是刚才抬人中的一个,因为头大如斗,才被起了个孟大头的别号,本名叫什么反而很少人知道,功夫已至化劲,虽然没有炼通经脉,但在村中绝对是拔尖的。毕竟练武是要吃苦的,吃不得苦,一辈子就在明劲晃荡,孟陈村四五百人里能到化劲的只有四五十人。

    孟觉好奇心作祟,一路朝着老郎中家走,想看看白衫男子醒了没有,到了老郎中家,看到老郎中正坐在逍遥椅上,一晃一晃的品着茶,时不时看看旁边的正在捣药的小徒弟,并指点两句。

    孟觉嘴甜甜的问道:“郎中爷爷,那白衫男子怎么样了?醒了没有?”

    看到孟觉的老郎中也很高兴,毕竟小神童的名号不是白叫的,喜笑颜开的招呼道:“小觉,快来爷爷身边坐,让爷爷好好看看这小脑瓜是怎么长得。”

    孟觉听话的走上前,老郎中拿起桌上的水果就让他吃,边递边说:“那小子命大,死不了,过两天就醒了。”说完还对着旁边捣药的徒弟说:“快去屋里拿瓶小还丹给小觉,小觉已经可以练武了,这小还丹可不能少!”孟觉对着忙前忙后的小徒弟投去爱莫能助的眼神,小徒弟嘿嘿一笑,显然已经习以为常了。

    孟觉这边又吃水果,又拿小还丹,还打听到了消息,告别了老郎中心满意足的往家走去。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走线镖的小说天龙行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天龙行最新章节天龙行全文阅读天龙行5200天龙行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走线镖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