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14)传说(六)《子不语:蛊...

本章节来自于 复制:失常的开始 http://www.lishu123.com/130/130686/
    由于赶尸路途遥远,跟职业而生便利,所以在各地也随之开设了尸体客栈,用以给赶尸人和被赶的尸体住宿。所以古时岭南住店,客人多是歇于二楼,且常被老板告知晚上无事不可随意出门(以免被吓到)。

    凡到小镇上,赶尸匠会摇动摄魂铃或敲打挂在腰间的镇魂锣来提醒夜归的路人避让,同时也是让尸体客栈的老板有所准备,好开门迎接。所以,有些客栈的老板在乱世时会叹气的说:“世道不好,活人死人的活儿都接。”这死人活儿就是暗指的赶尸。

    说起赶尸人的的着装特点,皆大同小异。身着道袍,手持引魂幡和摄魂铃,腰挂镇魂锣。这三样法器的名字其实都是为了顺应环境给起的,最重要的两样其实就是这铃和锣,说是引魂也是驱蛊。

    有入门学徒问老赶尸匠是用何种方法赶尸,赶尸匠就会笑着说:“青蚨还钱罢了。”读过《山海经》的人应该对青蚨有所印象,传说有一种飞虫叫青蚨,如果人抓到母青蚨,把它的血涂到铜钱上,再取子青蚨的血涂到另外的钱币上。你只要把子青蚨的钱花掉,隔天那些钱就会飞回来。实际上,赶尸匠的暗语就是说,他们用的是蛊母和蛊在赶尸。当然所用的蛊种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血蛊和灵蛊的结合而出的引蛊。效果和青蚨相似。

    赶尸前,赶尸人会在尸体的头部贴上一纸道符,防止符纸脱落,就会再加一顶高毡帽。这符纸中就早已下好了引蛊,而赶尸人的行囊中一定藏着封装了引蛊蛊母的蛊坛,或者有的赶尸人会像五毒教那样将蛊母种到自己体内。然后,启程的时候,以铃为进,以锣为停。当然,赶尸人不摇铃一旦离开了一定距离后,尸体也会紧紧跟上,如果赶尸人走太快离得太远的话,那引蛊可能因为远离蛊母的关系而死亡消失,这是极其得不偿失的。所以,赶尸人在赶尸的时候都和尸体离的很近,毕竟不是专业炼蛊人,赶尸人炼制的引蛊其实也是极其低端的蛊类。

    据小编不完全分析,根据可查证的赶尸人“三不赶”来看,也无不和驱蛊有所关联。

    首先赶尸人的第一不赶:“砍头者(无头者)”无论是赶尸还是驱蛊,想要操纵一具死去的尸体,神经中枢是关键。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脑死亡在赶尸人眼中都算不得死亡,可如果神经被破坏,比如脑袋被砍,或脊椎神经断开,那么即使植入蛊也很难顺利操纵尸体行走。很难理解吗?想想丧尸类电影里的台词“唯一杀死他们的方法是爆头或扭断他们的脖子。”

    第二不赶:“肢体不健全者”和上一条相辅相成,本来应该是说“下肢不健全者不赶”后来由于某段时间死难老百姓太多,赶尸人也无法全面顾及,就只得更合情合理多限制了一些要求,再后来也便成了代代相传的规矩了。

    第三不赶:“范围限制”,其实这第三条就已经说的很明显了:“辰州符”(即贴在尸体额头的符纸)赶尸的地域范围往北只到朗州(常德)不能过洞庭湖,向东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云南和贵州。说什么传说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国辖地,再远就出了界,即使老司也赶不动那些僵尸之类的都是为了掩人耳目的借口罢了。真相其实就是这个范围内符合这类蛊母和蛊的生存环境,倘若出了界,蛊都死了,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嘛?

    但无论怎么说,赶尸始终仍是一项帮助老百姓的行为,虽然真传已经消失,或有些以“背尸”的方式冒充赶尸,但我们仍要心怀敬意的对那个年代的那些人说一声,辛苦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子非圣贤,子亦有错。——蛊说。

    “这孙萍是南方人?”袁愫问。

    当然这个问题只有苏维能回答上来,苏维由于之前的确关注过孙萍的资料,于是说:“好像算是半个湖南人。”

    周莉莉说:“那岂不就是说,她说的这些也并非空穴来风?”

    袁愫笑着说:“谁知道呢!”然后指着前面的小胡同说:“我们走这里,是近路,出了胡同就到了呢!”

    就在三名少女开心的向着目的地前进的时候,在他们上方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紧紧地跟着她们……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赵子非的小说复制:失常的开始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复制:失常的开始最新章节复制:失常的开始全文阅读复制:失常的开始5200复制:失常的开始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赵子非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