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12)传说(四)《子不语:蛊...

本章节来自于 复制:失常的开始 http://www.lishu123.com/130/130686/
    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说儒家学派是不会说一些神神叨叨的灵异事件,当然蛊这种传说中的东西也被归算在内。

    据《岭南卫生方》云:制蛊之法,是将百虫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食,经年后,视其独存的,便可为蛊害人。

    文中的百虫即是蝎蛇蜂蜮蜈这五毒和蛛蜂蚕蚁蝉蚯蚰等各种辅助毒物的合称。将上述毒物中的几种至于特质的器皿中,加之各种辅助的草药最终存活下来且如金蝉脱壳后的生物就是蛊(母)。

    提及制蛊术,完全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民间医学著作,但人们常说的五毒药引,其中任何一种毒虫都可以或缺,唯独一个“蜮”是不能少的。

    传说中的蜮是一种禾苗毒虫,是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的影子被射中的就要生疮,被射中影子的也要生病。这就是“含沙射影”的最初由来。但这说法也仅限于汉人。在岭南部分少数民族的医典中,蜮是制蛊的必备毒虫。当然,也有些蛊不需要它,可那样炼成的蛊母及蛊的能力及生存力都远不如添加“蜮”的蛊。

    蜮到底是种什么生物?最初指明“蜮”活动地点是长江流域。有人说它是一种怪物,有人说它是一种活在水中似狐的动物,(所以它也称之为“短狐”),还有人说它是长江中成精的沙石,故能射沙伤人。还有所谓君子说那是男女在同一条河川中洗澡,**********的女子占了上风,那****的元气就会产生这种怪物。说到底也没人能说的上蜮的真实面目,只知道它是一种如实物又如影般的未知生物。而这一特点,也贴近了大多数蛊类如幻妖魅的特性。

    在湘南湘中及湘西一带有梅山教蛊术云南有百毒制蛊术苗岭周边又有各派的民间造蛊术,而各地气候都是适合“蜮”的生存,甚至不少制蛊人可能已经将蜮人工培育。至于其他毒虫就暂且不表,南北皆有,根据毒性不同也各分万千。

    据小编的推测及各种传说的总结,大家可以把“蜮”想象成一种类似“蛞蝓”的生物,也就是去了壳的蜗牛。当然它肯定不像蜗牛那么脆弱,但它的生存环境绝对和蛞蝓一样喜水和湿气。这也是为什么蛊类的传说大多出于南方的原因之一。

    当然关于蛊母的具体样子,众说纷纭,到底也没人能说得出大概,我只记得幼时老一辈的人跟我讲,他们有一次迷路在密林里见过一次真正的炼蛊人和他的蛊母。“那人右手伸入某个形状怪异的坛中,取出了一条巨型软虫,那虫足有笔筒那么大,通体肉色,乍一看像是人类的半截手臂,可细看却活像一条煮熟的大肠。只是那大肠还蠕动着,几十只小拇指般粗细的触手分布在它的口器四周,那几只手缓缓晃动着,前几只手中还捏着一块不知是什么动物的残肉,硬币大小的口器不停地咀嚼着,不知明的液体从那虫口中溢出,顺着那人的手臂流下。似乎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已经被人抓住一般。‘你们看够了吗?’那人对这几名不速之客诡异的一笑道‘它就是蛊的母体。’”那到底是什么类型的蛊母没人能说的上来,但那十足的画面感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中。在听过那故事之后的我,也曾试着去寻找那片密林,却始终没有找到。但我从未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最后一句写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也许真的只有相信的人才会相信,不信的人也只是一笑置之。

    至于蛊的用法,人们都以为只需把蛊制成然后放到被下蛊的人家里即可。实则不然,毒虫撕咬吞噬最终产生的生物其实不叫蛊,而是蛊母。也就是蛊的母体,由这个母体产下的子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蛊。蛊与蛊母本不可远离,超过一定距离蛊就会消失死亡,而这个距离也是根据蛊母的体质及生存力相关。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炼蛊人一定要追加蜮的原因。一般加了蜮且炼制成功的蛊母,母子相离数里也没有影响。而一些劣质蛊母产下的蛊,离了几米可能就彻底无效。所以有些下等炼蛊人在制蛊害人时,就会把盛有蛊母的蛊坛乘上足够蛊母存货的药水和血液后,埋到被害者的家院中,然后再伺机下蛊,这样就保证了中蛊人体内的蛊得以存活,进而害人性命。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赵子非的小说复制:失常的开始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复制:失常的开始最新章节复制:失常的开始全文阅读复制:失常的开始5200复制:失常的开始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赵子非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