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华领着卫若到了卫昭的书房,卫昭和卫崇荣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卫若走到书案之前,恭恭敬敬地拱手道:“侄儿卫若见过四皇叔。”
卫昭微笑颔首,抬手道;“阿若免礼,过来说话。”
卫若道了谢,上前走到卫崇荣身旁空着的一侧坐下,另一边坐着君华。
卫崇荣侧目看他,问道:“阿若,太子妃可好?”下午在宫里的时候,孙野提前告退就再没出来,东宫也没传出任何消息,所以卫崇荣的揣测是否有理,目前谁也不知道。
卫若轻轻点头,脸上的表情显得很轻松:“我爹给太子妃诊过脉了,说是一切安好。”
卫昭神色不变,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觉得这样的情况才是理所当然。
对于谢香腹中的胎儿,卫明和君非离格外重视,让人把东宫看护得严严实实。元康长公主和谢秀更是轮流入宫陪伴谢香,这样还能被人钻了空子,就真的是不像话了。
可卫崇荣有着前世对上官嫣的阴影,并不是那么容易释怀的,再说上官姹是赵王妃,是太子妃的弟媳妇,她要见到谢香真是容易得很,可以说是防不胜防,他仍然有些不放心。
卫崇荣蹙着眉头想了想,拉着卫若问道:“阿若,你可有把你的怀疑告诉你爹?”早些时候,还是卫若先问他的,可见不是他由于前世的事对上官姹有偏见,而是真的有不对劲的地方。
卫若唇角微扬,面露得意之色:“我当然说了,所以我爹抄走了太子妃的脉案,也要走了东宫煎药剩下的药渣,说是还要仔细分析,不过太子妃的身体,眼下是没有问题的。”
听说孙野上了心,卫崇荣满腹的忧虑稍有缓解。若是孙野都出手了,还是看不出问题,那就只能说明两件事,要么是上官翔的方子太高明,要么就是上官姹真的什么也没有做。
太后驾薨,国丧乃是百日,在此期间,天下万民皆着素服,不得婚嫁。但是头七一过,朝廷的运转就要恢复正常了,众人重新开始忙碌起来。
剩下中书令孙舒,这位是绝对的中立人士,凡事跟着皇帝走的。只是这一回,孙舒也看不透卫明的心思了,不得不找卫昭商量应对之策。
卫崇荣每每见到孙舒,都有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要不是他当年建议卫昭,把鲁王夫夫弄回了渝京,这位原来死于太平二年的虢国公,早就不在人世了。
孙舒见到卫昭,根本顾不得寒暄,直接问道:“秦王殿下,你说陛下究竟如何想的?册立太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卫明的身体状况如何,他可是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的。
“表兄,稍安勿躁。”比起孙舒,卫昭的神情明显更淡然些,“太子妃还没生呢,现在说立太孙的话,是不是太早了些,她要是生个女儿,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万一是儿子怎么办?”虽然孙野对孩子的性别绝口不提,可以孙舒对他的了解,太子妃怀的多半是个儿子,不然他不会那样谨慎,就差没天天守在宫里了。
“君命难违。”卫昭不假思索道:“皇兄坚持要立太孙,岂是你我能够阻拦的。”其实在卫昭看来,立太孙没什么不好的,关键是卫明得多护着他几年,不然幼主登基,于国不利。
孙舒闻言叹了口气,不解道:“陛下到底嫌弃赵王什么?”在他看来,卫兰是个低调不争的年轻人,以前只是缺乏历练,只要卫明给他机会,当个守成之君还是没问题的。
倒是太子妃肚子里的小娃娃,就算真是个男孩,能不能平安养大也得两说,更不要说性情能力这些了,有可能比卫兰更好,也有可能远不及他,变数实在太大,现在根本说不好。
卫昭瞥了孙舒一眼,沉声道:“帝心难测,岂是我们轻易就能料到的。”
实际上,卫明不肯立卫兰为太子的原因,他是跟卫昭说过的,他不喜欢卫兰的心性。卫兰对于任何人任何事,总是会从最坏的角度去考虑,应对之策也总是失之坦荡。
而卫明喜欢的,是卫萱那样光风霁月的性子,再不成,像卫茂那般坦诚示人也好。他们是皇子,还都是嫡出,代表朝廷的正统,为人处事都应该堂皇坦荡,才符合皇道正统。
只是这样的话,卫昭显然是不能告诉孙舒的,只能一言带过。
而且卫明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卫昭也不敢再问,要是谢香生了女儿怎么办。到那个时候,卫兰就是唯一选项,总不能让皇帝不传位给儿子。
车到山前自有路,先等太子妃把孩子生下来,再计划以后的事也不迟。
卫昭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人的想法,可是现实,并不以人的意志为发展。
正月刚过,皇帝突然病重,一度性命垂危,亏得鲁王内君妙手回春,才救回了一条命。而此时,距离太子妃的预产期,还有整整两个月,局面变得很微妙。
皇帝病重期间,朝中事务全部委托给了秦王卫昭,而他本来就有军权在手。这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皇帝并非没有皇子,而且皇子已经成年,为何是秦王理政,而不是赵王。
毕竟,赵王是嫡皇子,由他出面料理政务,才是最名正言顺的。可能是上官轩进行了施压,倒是没有哪个不开眼的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说什么“请立赵王为太子”的话。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